词条 | 海南省昌江县文物遗址 |
释义 | 截止2010年,我县共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1989年11月8日公布皇帝洞、赵鼎衣冠墓、卢王大公墓、昌化城城址、治平寺碑、禁采石碌碑、南天策马碑、死难矿工纪念碑、石碌日本碉堡、海尾、南罗十三村农民抗捐起事遗址——里仁桥、才地抗日战场遗址等11处文物单位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6月29日,公布峻灵王庙、棋子湾遗址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20日,公布混雅岭更新世纪晚期洞穴遗址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将昌化城城址、混雅岭更新世纪晚期洞穴遗址定名为昌化故城、信冲洞动物化石地点,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皇帝洞 皇帝洞位于我县王下乡牙迫村东1公里的五勤岭山腰,山前800米南浇河自东向西流进昌化江。皇帝洞洞口朝西北,洞口距岭脚约70米,洞口宽20米,高20米。洞内为可溶性石灰岩结构,东西走向,深约110米,高约30米,面积57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石柱、石床、石盘、石臼栩栩如生。1985年,县文物普查队从洞内采集到磨制石器双肩石锛1件,米字纹、网形纹硬陶片若干,经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遗物。时年,在洞厅右侧30公分深白灰层中,还发现少年骨骼一付,仰体直肢,旁有田螺、贝壳等。 二、赵鼎衣冠墓 赵鼎,宋代解州闻喜人,南宋宰相,被秦桧诬害,于1143年贬至海南吉阳军任编管。后为抗议朝廷奸雄遂绝食而死,葬于昌化县。次年得旨迁身骨归葬浙江石门。则以衣冠留葬原坟冢,成为衣冠墓。 赵鼎衣冠墓位于昌化镇旧县村村北50米的路边,周围都是农田,系土墓。据旧县村民回忆,墓前原有墓碑和香案,上书“宋赵太公之墓”,文革时期被打断砌于水渠,现已无法找到。2005年,旧县村民自筹资金在墓前树立墓碑,一面主碑,二面副碑。2006年,因其墓位于通往旧县村村道上,不方便祭拜,村民遂在东边一片缓坡地上建起新墓址,墓碑也迁住新墓址,原址仍保留。 三、卢王大公墓 卢王大公墓位于今海尾镇大安村东南面800米的坡地上。墓地东北面地势平坦,西南面倾斜到高石塘水库。墓的封土堆高约1.3米,底座直径约5米。墓前立石碑一方,置石烛台两个,石香炉一个,供石一块。碑高160厘米、宽57厘米、厚14厘米。碑中楷体阴刻直书:显宋朝护驾将军卢王大公墓。为清室统元年(1909)重立。 根据大安下村村民王朝汉家中收藏的《赠冠带土官王子抚黎序》考证,“卢王公始祖姓卢,一讳浩,一讳高明,俱为宋朝护驾将军,以万户候称。宋主南渡,浩父子与张、陆诸公随驾至广海岸门。宋主晏驾,诸臣之沦落者多。浩之父子遂流之儋之大村,以元兵之穷追,变姓为王,……”。 四、昌化故城 昌化故城位于昌化镇昌城村,据《昌化县志》卷三三记载:“城址系洪武二十四年,永乐九年修造完固。城池周围五百八十四丈八尺(合1949.3公尺),每边长488公尺,墙高一丈八尺(合6公尺),墙基阔15公尺,垛五百五十个,更铺一十八座,敌楼四座。城门东曰启晨,南曰宇和,西曰镇海,北曰宁武,正统乙丑年(公元1445年),始迁县治于此,城中街旁有一口莲花古井和一块石碑”。 现城址仅剩西北面城墙夯土堆,东西街道还贯通,但原石头路面已不存,东面及北面护城河可见残迹。城址散落大量的城砖,规格43×19×9。南门附近遗有出水道砖,规格75×24×15。东西街道遗有莲花古井井口一个,直径80厘米,高52厘米,厚10厘米,井围2.5米。站马石二块,莲花柱础石多块。莲花柱础石公底座为多边形和方形,圆形三种,规格大小不一。城内还遗有两块石碑,一块为“奉官示禁碑”,一块模糊不可辩认。碑文内容均不清楚。 五、治平寺碑 治平寺碑现位于昌化镇新城村村口小庙旁。碑高20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碑额横书、楷体阴刻。字大12×10厘米,碑文直书楷体阴刻,字大2.5×2.5厘米,共724字(略)。系昌化县令陶元淳撰写,由于陶元淳重建治平寺不成,便于康熙三十年十月(公元169年农历10月)立碑作记。碑文内容记述了清代康熙前昌江的文化民风、社会经济、政治简况、县治搬迁概况及重建治平寺的必要性和苏东坡游览治平寺之事。 六、禁采石碌碑 禁采石碌碑现位于石碌镇水头村委会老村内。碑高1.1米,宽0.4米。厚0.03米。碑额横书,正文直书,楷字繁体阴刻,碑文共7行,120字。字体清秀,刻工精细。碑高0.25米处曾断裂,现已接回,碑额缺右角。 碑系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地方官府为严禁开采亚玉山(今石碌岭)铜矿而立。是现存有关石碌岭早期开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碑文: (第一行)□□县事儋州正堂随带加二级纪录□于记大功 (第二行)□为严禁私挖事,照得县属亚玉山坐落黎地,土 (第三行)出石碌,向有不法民人潜入该山偷采,业经前县林封禁 (第四行)在案,未及立碑,兹 (第五行)本州奉委代理昌篆,于四月二十日到任,合行勒石,永远 (第六行)封禁,所有县属军民人等一体遵照,毋违。特示。 (第七行)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初一日立 七、南天策马碑 南天策马碑现位于石碌镇水头村委会老村内。碑高1.1米,宽0.5米,厚0.035米。碑面阴刻直书,碑文3行共17个字:南天策马(中行)、民国二十三年秋(右行),防城陈汉光题(左行)。 陈汉光为广西防城人。民国时期任广东省长陈济棠的警卫旅长,1932年7月率所部及空军一个分队来琼围剿苏区。陈汉光凭借其兼“抚黎”专员的身份,对黎族人民进行血腥的统治,所到之处,一片恐怖。并惯以刻字立碑显耀其镇压、屠杀黎族人民,进行血腥统治之“功”。此碑为陈汉光来琼第3年(1935年)的题刻。 八、死难矿工纪念碑 死难矿工纪念碑位于石碌镇海南钢铁公司公园中央,红砖水泥结构,直立等边梯形。碑高11米,碑基高4米,碑身高7米,宽5米。碑正面楷体阴刻直书《日寇蒋匪统治时期死难矿工纪念碑》15个大字,碑座正面阴刻横字碑文30行501字(略)。 此碑1965年10月1日建。记载日军和国民党自1940年至1949年间残杀2万多名矿工的罪恶史实。 九、石碌日本碉堡 石碌日本碉堡位于石碌镇海钢西区附近一座独立山岗上。红砖水泥结构,通高8.4米,分两层,上层用砖块砌成椭圆形,高3米,周长22米,四面7窗1门,大小不一,门向南面,高2米,宽0.6米,堡顶周围有垛,现堡顶和门窗已残破不全。下层由于海钢公司在碉堡上建起水塔,已用砖和水泥筑成长方形封闭式围墙,一边高5.4米,长9.3米,另一边高5.4米,长6.3米。 石碌日本碉堡是日军侵华时期控制石碌及矿山的军事据点,是侵华的历史物证。 十、海尾、南罗十三村农民抗捐起事遗址——里仁桥 里仁桥遗址位于海尾镇里仁村西1.5公里处,桥东西走向,横跨里仁沟。桥身原系木桥,重建为混凝土结构桥,桥长13米、宽7米、高2.5米,桥身完好,原有护栏,现已损坏。 一九三四年五月,海尾、南罗等地的民众因不满国民党兵匪的统治和地主恶霸的剥削和压榨,在打显村的林芝修和马地村的郑昭明的组织下,昌二区的打显、白沙、道隆、老村、甘塘、木曲、乌高、北方、里仁、马地、林好、永安、新村等13个村庄的农民抗税代表,聚集在里仁桥边开会,商讨组织群众举行抗税暴动事宜。 十一、才地抗日战场遗址 才地抗日战场遗址位于十月田镇才地老村西南300米。十月田至新港公路自南向北穿过旧址。该遗址面积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150米。现战场遗址遗有一棵驾住机枪的榕树和两条战壕,战壕长约200米,呈斜坡形,高约2.4米,下部宽约6米,上部宽约2米,两条战壕相距20米。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4月中共昌二区成立,由桂树魁任区长,羊礼任区委书记,吉进台任组织委员,苏华民任宣传委员(昌江文史记载)。1943年4月17日昌二区才地革命根据地、遭受日寇偷袭,桂树魁壮烈牺牲(桂树魁烈士墓碑记载)。此遗址不仅是抗日战争战场遗址,也是解放战争战场遗址,1945年,国民党从五联强押一批群众向白沙地抢割水稻,昌二区政府派王也期率领正规部队一个连90多人,游击队150多人阻击,战斗中击毙敌团长。 十二、峻灵王庙 峻灵王庙位于昌化镇昌城村东北800米处,西北1公里是昌化港。 整个庙宇坐东南朝西北,面积34.5×34.5平方米。分三个部分:前为门庭,中为五六角祭亭,后为殿堂。殿堂一幢三间,中间供峻灵王神像,左右耳房供悬挂匾额用。系砖土结构。 峻灵王庙缘说昌化大岭南坡有一巨石,形似人立状,顶端盖一薄石如冠,雄姿独尊,令人称畏,村民称神山爷爷。汉元封四年敕封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汉封峻灵王,清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加封昭德王。《昌化县志》卷一载:南汉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封峻灵王下建峻灵祠。据访,1952年庙宇毁于飓风。1984年,临高、儋县、昌江等地渔民出于“结草衔环”三意,捐资在原址重建峻灵王庙。1992年又重新修建,才有今天的规模。 庙内存有苏东坡撰文的一块断碑,断碑高72厘米,宽66厘米,厚15厘米。全碑内容《昌化县城》有载。从碑文内容推断,碑文系苏东坡亲临峻灵王庙后所铭写。另有“万古流芳”碑记载了清光绪戊申年求雨三事。 十三、棋子湾遗址 棋子湾遗址位于昌化镇棋子湾。遗址由草岭Ⅰ号、草岭Ⅱ号及鹅岭三个遗址点组成,草岭Ⅰ号遗址点位于昌化大角草岭东北1公里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面200米是已经干涸的棋子湾沟,呈南北走向,整个面积约3000平方米。草岭Ⅱ遗址点在草岭I遗址点东南200米处,比草岭I遗址点地势略高,面积约1800平方米。鹅岭遗址点在草岭Ⅰ遗址点西面100米处,草岭Ⅱ遗址点西北100米处,地势西高东低,面积约1600平方米。 三个遗址点表土层已被风吹走。暴露的主要遗物有夹砂陶残片、三角灶石、贝壳及少量硬陶片。从采集物初步断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 十四、混雅岭信冲洞更新世纪晚期洞穴遗址 信冲洞动物化石地点位于海南省昌江县七叉镇(原七差乡)保由村西南约2公里,坐落在混雅岭南部悬崖峭壁上的信冲洞内,海拔高近60米。昌化江支流南阳溪自东向西流经洞口下方,西距昌化江仅约1公里。 信冲洞距南阳溪河面高约20米,其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因长年雨水侵蚀,石灰岩山体形成了洞中有洞的地貌特点。洞底不明显,而是斜着向上、向后延伸,几乎与洞的后壁和洞顶呈弧状连成一片,仅在洞底上部和下部各形成一个小平台,洞的上部至洞顶则为一条很长的裂隙。此外,在洞内东壁还有3个小支洞。主洞口高约15米,小支洞口高约2—2.5米。 动物化石主要出土在洞顶的裂隙堆积和几个支洞中,其中包括灵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啮齿目、爬行目及鸟类、鱼类等,主要有巨猿、象、中国犀、最后鬣狗和牛、鹿、野猪、豪猪、貘、鼠等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些动物属于灭绝种。经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信冲洞动物化石年代距今约40万年,其地质年代当在中更新世中期。这是海南已知最早的古生物化石地点,对探讨海南的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变迁及第四纪地层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巨猿牙齿化石的发现,为寻找海南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