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字发展改革及研究
释义

概述

各种语言和文字,不仅是人类进行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其民族或使用范围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所在民族存亡的重要标志和进行相互交往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我们一方面迫切需要各种语言和文字的逐步统一;而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对各种濒危语言进行切实的抢救和保护;这就为我们进行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挑战

1)语言和语言文化的本质与属性

由于语言在特定环境下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声音交流(如相互对话、演讲朗诵、呐喊、歌唱等口头方式),或借助身势表情(如哑语手势、舞蹈动作、微笑问候等本体方法)、器具媒介(如灯语、旗语、无线电波信号等客体工具),向接受方发出的、能使对方理解,或意会其内容的直接表达方法和手段;它是在复制或模仿后,不能完全体现其原本环境、意图和效果的;也是难以在历史考古中具体见证,且在不断变化中传承的现象。因此,语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语言文化,是在其语言本身的基础上,对其传承学习、使用完善和规范发展的具体现象。它在具体形成和发展中,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将要所表述的事物,以简单记事符号的形式,通过一定的介质物体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现代符号、标识和图案等;另一种是将要表述的场景和事物,以简单或复杂的图案形式,通过一定的介质物体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现代绘图、绘画和雕塑等;还有一种是将所要表述的事物和内容,以尽可能完整的简单符号和简单图案的形式,通过一定的介质物体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现代文字。正因为记事符号、记事图案和记事文字,是在历史考古中,能够证实且记录当时历史及文化的可见传承物证,所以这种语言文化现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在其自身完善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现象;而语言文化现象,是同所在民族使用人口、生存环境、交往范围、技能水平,有着成正比例发展的趋势。语言文化中文字的出现,又是所在民族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千年前汉字的出现,就标志着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中华民族走向了文明并延续至今。

2)目前多元化语言文化现象的状况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历史,因此各民族都把自己的语言,视做自己民族的标志;通过民族语言的文化方式来传承和发展;因此语言和语言文化现象,已经成为维护和平、民族平等、主权独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先后出现过上万种民族或部落语言,在各个部落或民族之间的生存与交往中,一些部落或民族在消失的同时,其语言及语言文化也随之消失。目前全球尚有的7000多种语言中,其中有近2000种语言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只有近200种文字能够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实现输入和交流。由于各种原因,有过半数的语言,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成为濒危语言,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

我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61种语言、28种文字的多民族和多语种国家,目前已经有满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等19种语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濒危语言或濒绝语言。

在现代科技信息飞速发展、人类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的多元化的语言文化背景环境下,一方面促进了语言和文字的统一进程;而另一方面,又加速了五彩缤纷的弱小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消亡进程,使民族文化逐步向单一方向发展,激起了弱小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为了尊重各民族和所使用的语言,抢救和挖掘各民族语言的使用历史和资料,联合国根据教科文组织,1999年提议,通过了每年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活动”的决议,得到了各国语言和文字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3)语言文字的保护和逐步统一带给我们的挑战

多元化的语言文化环境和现实,是我们所必需面对的;一方面,我们要发掘、完善和抢救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另一方面要在探索中,寻求未来统一语言的具体途径和方案,并使自己的民族语言与其接轨。因为人类语言和文字逐步统一,是社会进步与科技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各种语言文字使用者,都要保护自己民族的根本利益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公用的民族语言的使用,会产生本民族对其它民族语言的抵抗。各民族为了传承和发展自己所在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都会尽自己的所能,采用正常或非正常的保护措施。

众所周知:将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做为国际通用语言,都是不会被其它民族所能接受的。在人类共同语方案没有确立和公认之前,各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保护及抢救,成为其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所以,一部分民族努力想使自己的民族语言称霸世界,这就引发了各强国之间的语言竞争,其具体手段有可能上升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军事等方面,进而损害到其他民族的根本利益,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发展完善所在民族的语言文字、扩大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合作,发展自己民族的实力,成为当今社会的竞争焦点。

在任何民族语言,不可能替代国际通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要进行国际交流,就需要一种能为大家所接受的语言和文字来替代,而这种语言和文字,又必须是交流双方所共同认可的第三方语言和文字。

在选择对方可接受的第三方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又加进了使用人口、范围、经济、文化、科技和民族情感、相互交往程度等方面的诸多因素。而第三方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如我国在建国初期,俄语成为我们一个重要的交往途径之一,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美国英语、日语、法语、德语成了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语种,近年流行的的小语种,又成为我国直接对弱小民族交流的重要途径。

单一语种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各种国际事务的要求,而各种语言的翻译成本又过高;因此,探索一种不损害各民族利益的无民族性的国际共同语,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和迫切愿望。

二、语言文字改革工作

各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是根据环境变化和时代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其文字为了适应语言的变化,也在随之发生着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就注定了语言和文字在应用中的逐步完善和改革过程。

1)民族语言文字在应用中的发展与完善

原始的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会意”的形式,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人所生存的环境及发音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干旱寒冷的地区人群的发音器官,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语言系统以简单、明了、宏亮为主;而在热带雨林地区生存的人群,则以发音的细腻、丰富、多变为主。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向对方叙述清楚,达到对方充分理解的目的。

原始的文字,是在原始语言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介质和像形符号,把所要表达的事物记录下来并留传给后代,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其当时的意图;虽然原始的像形文字,在使用和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了记事符号、图形符号和文字三个分支,但它至今都在为人们所使用着。

但经过多方面的考证:任何一种原始的文字,都是在“会意”在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书写形式,通过“像形字”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如在欧洲的拉丁文、罗马字等,其字母“A”是代表着富贵、权力、不可侵犯之意,其原意则是代表着“牛头”,意味着有充足的食物之意;而字母“B”则是代表着有固定的住所之意等等;在汉字中,诸如“日”、“月”之类的像形字的喻意和演变,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形成的原始文字,在使用和演变过程中,又加进了抽象、指事、指代、借代等成分,从而使民族语言的文字系统各具形态、更加完善,接近了与语言的一致性。

由于各种原始语言和文字的读音与书写形式的差异,语言学研究中,把各种读音、写法相近的语言归纳为“语系”,如印度欧罗巴语系、日尔曼语系、汉藏语系等。

派生文字,是在借助原始文字或受原始文字启发后,经过演变形成的语系分支。如在汉文基础上产生的日文、朝鲜文等。

任何一种文字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在其语言发展完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文字系统越是完善的语言,它的语言系统就越丰富,反之这种语言就有逐步走向消亡的可能。因此,在语言基础上对文字的改革,也就是对语言进行补充、适应、规范、完善的改革。只要其语言存在和被应用,其对应文字的改革就不会停止。

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在经过传播的过程中,会产生与原来读音的音变或演变,这种音变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流传后,又会产生转音或转意现象。这就是我们对古文字考古研究中,能够理解和意会,但无法准确读出原来发音的重要原因。如在对我国娄兰文、西夏文的研究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甚至在对比较接近的陶文、籀金文、大篆、甲古文研究中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2) 民族语言文字在应用中的规范与探索

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便于人们的交流和使用,都要进行补充、完善和规范。而在这个过程中,都要去除一些已经过时的、无用的说法和写法,补充新生的事物和更确切的说法。这项工作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工作,特别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如果我们忽视了这项工作,大量的外来词汇或文字,就会取代民族文字,从而削弱民族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

在继承民族语言与文字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新事物和其它民族语言文字字词的长处,进行探索与改革,给当代语言文字注入新的活力成分,是语言文字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语言文字的应用中,进行规范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在日常交流中,部分地方人群对新生事物的多种说法和写法的出现和流传;二是由一定的专业组织和机构,对这些新生事物说法和写法的筛选和统一规范。如我国对“阿里斯顿”的称谓、功能经过探索筛选后到“电冰箱”一词的过渡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3)多种语言文字在应用中的互通和互译

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是目前人类社会的现实,但在日益频繁的社会交往中,要和各种不同语言文字之间,进行交往的情况和场合越来越多;但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精通世界所有不同语言和文字的。

因此在目前的国际交往中,需要培养大量能够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及另一民族语言的“双语型”翻译人员,或再通过翻译与翻译人员之间的互译,进行间接的交流,才能达到相互沟通的最终目的。在不同的地方,要有不同语言的翻译来介入,而且在各种国际性会议上,经常是各国的参会者戴着耳机听会议的翻译间接发言,才能理解原始发言人的讲话内容。

语言之间的直接交流,需要熟悉所使用的语言或文字,才能畅所欲言。直接交流方式是最直接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形式;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用各种语言或文字进行直接交流。

语言之间的间接交流,有了翻译人员的介入,使交流者的原意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加之巨大的翻译人员培养和资金、精力投入,把人们的交流带入了困境。

为了解决人们在语言间交流的困惑,人们向往着:有一种能够通用于各种语言和文字之间的有效途径。在没有得到正确答案之前,人们不可能为了等待而放弃进行国际交流;于是就在现有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选用一种语言文字,来代替国际通用语,但在实践中却遭到了部分民族的抵抗和反对,因而靠增加交流语种来维持正常的语言间交往活动。

为解决民族语言间的民族性问题,又有人提出了中立语言和人造语言文字的方案,但施行起来又困难重重。所以,目前国际间的交往形式,主要还停留在翻译介入的间接翻译与互译交流形式上。

三、语言文字趋向研究

1)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和保护

多元化的语言文字现实,需要抢救和保护濒危和濒绝语言,目的是抢救和尊重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各种遗产资料,为国际文化开发和共同语的创制,积累丰富的人类资源。

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形式,其实就是民族语言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见证。语言文字的统一便于人们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但同时又可能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放语言文字,由多元化向单一模式发展的起始点。

正在使用着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各个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研究:一是挖掘以往的语言文字资料,吸收和改进其成分,以便于人们了解人类历史文化和更好地使用;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探索与世界各民族语言交融的途径;三是在尊重民族平等的基础上,维护世界和平。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更大范围和多渠道的交流形式,加速了语言和文字的统一进程;一些落后及弱小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面临着逐步消亡的命运,迫切需要对它的文化和历史进行抢救记载和挖掘整理。

各种语言和文字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合理性;这些丰富的资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与资源,对它的研究和挖掘,也就是对人类存在、进化和发展的研究。

没有对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进行细致的研究,国际共同语方案的共识、制定、推行和运用将无从谈起。

目前,各个国家和民族,都站在自己的民族利益上,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在完善和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和试图着吸收更多的各方面合理成分,积极与世界接轨的行为,成为国际共同语共识形成的良好开端。

2)书同文音同文的研究和趋向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记录符号,记录符号又是不同的书写形式,而规范的书写符号,又能反映出语言的基本读音,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书写符号的统一和规范模式,就是“书同文”。

“书同文”的形式,是在各种文字的书写上均能得到体现的,它在本民族文字中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否则它的文字就难以流传下来;对于未生活在该民族范围的人来说,抽象符号则是不可思议和难以理解的,而像形符号能够被人们所理解。关于这一点,在有文字记载的语言中都能得到体现;如原始象形文字的拉丁文、罗马文、希伯莱文等的字母,而更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中国的方块汉字,一个字则把其中的意思表达得非常完整清晰。但书同文是意会的,一个字母、单词或文字,虽然意思是固定不变的,但读音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音变或异变现象。因此书同文的概念侧重的是文字的“型码”符号系统。也就是说书同文是:知意不知音的符号系统。

音同文的形式,是在各种语言的读音基础上,创制的一种记录语言原本发音的语言记录符号系统,如国际音标、汉语拼音等系统,它注重的是读音符号记录,只要能标准地按其标注的音来读,就能读得原本的读音;但音同文是“模音”的形式,不能使所读的人,充分理解其发音的精确原本意思,只是模仿出其近似读音。因此音同文的概念侧重于文字的“音码”系统。也就是说音同文是:知音不知意的符号系统。

对于“顺序码”(先后次序码)、“叠加码”(累加码)、“阴阳码”(变形分离码)、“线条码”(线条分位码)等等的文字表现形式,由于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这里就不再叙述了。

既然“书同文”能够解决形码的文字书写规范问题,而“音同文”能够解决音码的读音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将二者合一来解决语言和文字的统一问题呢?

从目前各种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是站在各自国家和民族语言文字的利益基础上,进行小范围偿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需要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因此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前提下,国际“书同文”和“音同文”的结合方案施行的条件不成熟,只有在具体民族语言文字范围内的偿试是可行的;其研究工作早已开始进行实验。

民族语言文字“书同文”和“音同文”的研究,必将为国际“书同文”和“音同文”共同语方案共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4) 国际共同语方案的实践和探索

人类对于共同语方案的设想,在“圣经”上,早已有人们用一种语言能够直接交流并建造“巴比塔”(通天塔)的记载。

传说在700年前,就有人首先试图创造一种人类共同使用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近三百年来,全世界先后出现过五百多种国际共同语方案,但大都由于达不到书同文、音同文的密切结合,加之没有固定的使用人群而夭折了。只有世界语(ESPERANTO)、伊多语(IDO)和沃拉普克语(VOLAPUK)这三种人造的语言,至今还在试用和推广着;其中以世界语(ESPERANTO)的流传更为广泛。

世界语(ESPERANTO),是由波兰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在吸收印欧语系、日尔曼语系多种语言基础上,站在无民族歧视立场上,公布的一种人造语方案。其最大优点在于:采用的28个拉丁字母形式(5个元音、23个辅音、2个半元音)的读音固定不变,单词怎么写就怎么读,多音节单词的重音永远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实现了读写一致;词汇类型除四十五个相关词和几十个介词外,其它都由固定的词缀和词尾变换来表现,大大缩小了词汇范围并使其表达更加细腻;实现了“书同文、音同文”的理想规范要求。所以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和偿试使用。该语言及其活动已经得到联合国及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目前该语言的使用者达一千二百余万人,已经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行各业国际交流与事务中,被语言学界誉为“通用的国际辅助语”。该语言自清朝未年传入我国后,在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吴玉章、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胡愈之等的倡导与支持下,在新文化运动、新文字运动和汉语拼音方案的试行和制定中,为我国的汉字改革与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各省、市和大部分地、县都有宣传、推广、运用世界语的学术团体与人员。

由于人造语是建立在反对民族霸权主义,实现无民族性直接交流的思想理论之上的国际共同语理想;所以它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势力范围思想基础;脱离了本国家和本民族利益的根本现实,虽然它的方案具有非常强大的合理性,但它在具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小范围交往中,还是显得不是更加直接;因而无民族性的国际人造语方案,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人们还对国际书同文、音同文的大同思想意识,没有达成共识,而受了到民族本位主义思想的冷遇。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人们开始由国家民族主义思想逐步向国际主义思想过渡。

如果五千年前轩辕时期的“仓颉造字”传说,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到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思想,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统一格局,不像欧洲一样,没有统一的规范,而造成四分五裂的局面;再到五十多年前“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从根本上实现了汉语在国际交流、检字、教学等方面的接轨,也使汉语在书同文的基础上,向音同文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语言和文字的探索和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语言和文字的补充、修改和完善更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国际共同语方案的推行和实施,是人类社会相互间进行直接交流的最终理想。在已经取得的各种语言文字成果的基础上,实践和探索更适合的民族“书同文、音同文”语言文字改革方案,向国际“书同文、音同文”语言文字迈进,是语言文字研究者的方向和责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