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彼得·潘综合症
释义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而彼得 潘综合症的患者就是这个童话人物的现实版。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多是青年人,他们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依赖他人,畏惧承担责任。这类患者多是生长在过分保护的家庭环境中,可以说是这种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导致了他们的不成熟感。解决这种病症的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

基本认识

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名词释义

说起“彼得·潘综合症”就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发病群体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来自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患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精神病专家来引导。 “彼得·潘综合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少数遭受经济危机的国家所独有。在一些发达国家,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

发病原因

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非常大关系。在过分保护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患有这种病的人往往一生无所作为,他们的症状及对感情问题处理的不成熟,往往难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结了婚,也容易令家庭破碎,同时也容易让自己沉湎于酒精和药物,为了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西班牙心理学家阿奇立诺勃拉伊诺-罗兰特在他的专著《彼得·潘情结:拒绝离家的孩子》里认为,失败的教育模式才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与他一样,阿根廷心理健康协会主席、精神病学专家佩伊鲁教授也把“彼得·潘症候群”的形成归咎于家庭教育。他认为,对于父母而言,在孩子青春期采取两种错误的教育方法:过于冷漠或呵护过度,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晚熟”,因为这两种方法都会使孩子缺乏与外界沟通及与其他人共处的能力。

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学专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如今的阿根廷年轻人与老一代相比并不缺乏独立生活的愿望,只不过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愿意为完成自己的成年礼付出代价。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既然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了,作为生命一部分的青春期比过去延长一点,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主要症状

1、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2、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

3、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5、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6、经常感到不安和孤独,习惯用愤怒来代代替伤心,性观念并不成熟,缺乏分辩幻想和现实的能力。

7、盲目追求理想化,对他人评价过份敏感。

诊疗方法

专家们一致表示,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因为这类人本身想要自由,觉得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做法无法让人放心,所以需要长时间建立责任感。有些患者已经意识到了,也表示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但苦于无法改变。我们可以促其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由此可见,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综合征”惟一的途径,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