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 |
释义 | 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PterMaxwellDavies1934~),英国先锋派音乐代表。生于曼彻斯特,1952年入皇家曼彻斯特音乐学院学习,1957年在罗马师事意大利作曲家佩特拉西(GottredoPetrassi)。1957年归国任职于塞伦西斯特中学。1962~1964年师事普林斯顿大学的美国作曲家塞欣斯(TogerHuntingtonSessions,1896~1985)。曾与英国作曲家伯特斯威尔(HarrisonVirtwistle,1934~)等人组织“丑角演奏者”现代音乐团。 个人简介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PeterMaxwellDavies),生于1934年。马克斯韦尔?戴维斯在曼彻斯特出生、上大学,并在皇家曼彻斯特音乐学院求学至1957年。同学包括伯特威斯尔和戈尔(Goehr),日后合称“曼彻斯特学派”。 三人均对勋伯格和欧洲大陆前卫作品,以及中世纪和印度音乐抱有当时罕见的兴趣。戴维斯于1956年赴德国达姆施塔特暑期班听课,1957至1959年到罗马求学,同时改编古代音乐。所作管弦乐“牧歌”《极乐世界》(WorldesBlis)(1966-9年),以十三世纪一首英国歌曲为素材。 1960年赴美,师从罗杰?塞欣斯(RogerSessions)。之后游历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发表演讲。1967年,他与伯特威斯尔共同建立彼埃罗演奏组。1970年伯特威斯尔离开后该团重建,更名“伦敦之火”。乐团建制依据勋伯格所作《月迷彼埃罗》的配器。勋伯格这部作品所暗含的戏剧性,使戴维斯获得灵感,为乐团写下多部音乐-剧场作品,其中《维塞利的肖像》(VesaliiIcones)和《疯王之歌八首》(1969年)尤为著名。 除了疯狂,戴维斯所感兴趣的主题还有宗教的诚实和怀疑,并在六十年代的主要作品-歌剧《塔弗纳》(Taverner)(1962-70年)中加以探索。这部歌剧讲的是这位十六世纪英国作曲家当年的信仰危机,据传他抛弃弥撒的创作,转而跟从亨利八世迫害天主教徒。 1970年,马克斯韦尔?戴维斯移居苏格兰奥克尼群岛(Orkneys)的霍艾(Hoy)岛一隅,此后大部分作品均在那里写成。他对孤岛生活的浓厚兴趣,在与奥克尼诗人乔治?麦基(GeorgeMackay)的数度合作中有所反映。如为次女高音、男中音和管弦乐队而作的《黑色五旬节》(BlackPentecost)(1979年),抗议工业化对奥克尼的侵蚀。而歌剧《圣马格纳斯的殉道》(TheMartyrdomofStMagnus),则根据布朗(Browne)为海岛1977年首届圣马格纳斯节所写的小说改编。 1959至1962年间,戴维斯曾担任一所学校的音乐主管。自此以后,他一直致力于重塑儿童音乐。如为奥克尼群岛青年人而作的地方化歌剧《灰姑娘》(Cinderella)(1979-80年),为人声、竖笛、打击乐和钢琴而作的《霍艾之歌》(SongsofHoy)。 七十年代中期,戴维斯重新开始创作大型管弦乐作品。其时他已驯服了早期狂野的表现主义风格,代之以奥克尼群岛的山光水色和偶尔出现的苏格兰舞蹈音乐。迄今他已写出六部交响曲。1985年,他担任苏格兰室内乐团驻团作曲家兼指挥,由此带来为乐团主要演奏家创作十部“斯特拉斯克莱德区(Strathclyde)协奏曲”的委约。其中最后三部于1993年完成,是年马克斯韦尔?戴维斯受封为勋爵。 代表作品《第四交响曲》 《小号协奏曲》演出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作品 《光之极》(SolsticeofLight) 《疯王之歌八首》(EightSongsforaMadKing) 《海星颂》(Avemarisstella) 代表作品有大型歌剧《塔沃纳》(Taverner)、朗诵与合唱《武士弥撒》(MissaSuperL’hommeArme)、男声与乐队作品《疯狂国王的八首歌》(EightSongsforaMadKing)等。管弦乐作品《伴着日出的奥克尼婚礼》(AnOrkneyweddingwithsunrise)2006年曾在北京演出,是作曲家1985年应波士顿通俗交响乐团(BostonPopsOrchestra)百年纪念之约而创作的作品,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李如春曾撰写论文《的音乐分析》发表在《音乐与表演》。 相关书籍《戴维斯及其音乐研究》 简介: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爵士是英国当代仍然健在、存在较多争议的重要作曲家,他在迄今为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不断进行深入学习,坚持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元素吸收运用在自己的新创作中,同时又体现出对二十世纪欧美音乐创作发展风格流派的吸纳融汇。本书按照戴维斯的创作发展阶段,分早期、成熟期、晚期创作三个部分来简述他的生活与创作特点。这三个创作时期都毫无例外地坚持采用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素材的借用手法,但每个时期又存在彼此不同的独立特征。相比较而言,戴维斯在第二个阶段成熟期的创作更为丰富多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期间创作的首部剧场音乐作品《为疯王而作的八首歌》,既体现出对早期材料的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的注入、剧场音乐风格的尝试,也不断遭到大众欣赏审美标准的争议,是他作品当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特例,因此本书在研究戴维斯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又着重对《为疯王而作的八首歌》这部作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相关演出BBC英国广播交响乐团 演出曲目: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奥克尼郡的早晨婚礼;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 演出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作品 爱德华·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 亨利·伍德:大不列颠海之歌幻想曲; 埃德华·爱尔加:(D大调第一首)威仪堂堂进行曲,Op.39 英国作曲家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的《奥克尼郡的早晨婚礼》BBC的开场气势磅礴,每个演奏员的SOLO都很到位。作曲家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的这首作品写的写也非常精彩。 作曲家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曾与伯特斯维尔、戈尔和奥格登创建“曼彻斯特小组”,同时四人还被并称为“曼彻斯特乐派”。1981年,马克斯韦尔获不列颠帝国三级勋位,1987年又授封爵士。近年来,他还接替马尔科姆"威廉森出任英国白金汉宫乐长。马克斯韦尔是英国先锋派中的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的音乐追求错综复杂的音乐表达,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发展了舞台音乐,善于把中世纪音乐于他自己的音乐语汇加以对照,并大量运用本世纪20年代的狐步节奏表达乡愁。马克斯韦尔被誉为是继本杰明"布里顿之后英国音乐的标志性人物,出版的作品数量超过三百部,包括交响曲、协奏曲、歌剧和室内乐等。管弦乐《奥克尼郡的早晨婚礼》创作于1985年,其中充满了很强的革新精神,是马克斯韦尔的代表作品之一,曾有人将其形容为“狂暴的管弦乐”。此曲系在中国首演。乐曲的高潮部分是风笛从观众席中吹奏而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