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作揖
释义

作揖(zuo yī),即中国人见面时的行礼形式,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的优点。作揖的方法大致是:男性作揖时右手握拳,再由左手手掌将右拳包覆,拳眼(食指弯曲处)应朝向自己,两臂微微下垂;如是习武之人,左手则应该为掌,贴于右手拳面,其余相同;女性则左右相反。然而,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释义

词目:……拼音:zuō yī

基本解释

[make a bow with hands folded in front] 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一般用于男性。

详细解释

作揖与拱手、抱拳等同义。

作揖的早期使用,主要是书面化,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语化。比如:拱手相让。抱拳示好。等等。

旧时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金老 ﹞只得作揖别了。”《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 贾大少 ﹞说着,便作揖下去。 黄胖姑 连连还礼。” 艾芜 《我的青年时代》二一:“在山顶上看见下边的村子,笼着过新年的氛围……有穿新衣的男子,恭恭敬敬地跟遇见的人作揖(古代的一种表示敬重的方式)。”

例子

【示例】当代·殷谦《晚风集》:“秦桧卖国求荣,遗臭万年。南方民间直到现在还把油条称为‘油炸桧’,以表示愤恨;当年秦桧死后,他的墓虽丰碑屹立,却不镌一字,士大夫们皆鄙其为人;后来孟子珙将军灭金回朝,屯兵于墓所,命令军士粪溺墓上,人称‘秽冢’;然而真想不到时隔八百年,这个汉奸在有些人眼里竟‘香’了起来。哲人狄克林金说:‘要识别好草恶草,只要试试哪个容易拔出来就成。’恶草难拔,恶势力难以铲除,而对早已是‘恶草标本’的秦桧,为什么还要作揖磕头呢?”(殷谦·《晚风集》430页)

额的延伸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基本姿势为双手抱拳举。到了姜太公辅佐武王革命成功,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 虽然恭敬,但有时则又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示出狂徒郦生对刘邦这位无赖皇帝心里不是很服气。

作揖的方法

笼统地作揖三下。《周礼》《秋官司仪》又写道:“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这里所谓“土揖”是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手前伸而稍上举。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区分许多等级,尽可以不去管它。我们只要吸取最简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从许多种作揖的方法中,要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举手。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清代的阎若璩,在《论语》《述而》的注释中说:“古之揖,今之拱手。”这两人的解说可以认为基本一致。如果我们吸取这种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见的点头或轻微的鞠躬,那末,这在一般的场合下,应该是行得通的吧。

中古老的交际礼仪

一、卫生

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也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二、方便

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对客人们的亲切。

三、优美

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

四、自主

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家,已经经过了长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是作揖还是握手?——国人的礼仪问题

现在,朋友见面和初次认识都握手,政界、商界、学界等交流圈更是握手频频的地方,总之,握手成了目前最普遍的社交礼仪。握手之外,正规些的场合还有拥抱,比如说两个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晤面.看看电视便能觉察到,这种拥抱作秀的成分多,与阔别许久的亲人或故人重逢时情不自禁的相拥感动不同。

握手和作为礼仪的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东西,近代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在中国人纷纷脱下黄袍马褂,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人所接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我们惊叹于武术表演前和结束时那一下郑重的抱拳作揖是何等流畅,但我们也感伤其在更多的场合已经废弃不用。

我们亲切地看到连战来到大陆、走向人群、谦恭作揖时的落落大方,但我们也羞愧地看到温总理走上主席台,不知所措地朝下方双手合十时的莫名其妙。

我们不想反对握手,但不得不承认它的不足之处,像由肉体接触引起的卫生问题(这点上拥抱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其他等等。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型场合中一人对多人,甚至是数十数百众,就比如首长身处群众中一样,握手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干脆不合适宜,似乎可以选择招手,但招手也有它的局限,假如你是首长,远方的群众向你欢呼,你可以招手回应,如果你是明星,站在舞台上,你也可以招手,以引起观众的注意,但如果你两者都不是,而你和人群又靠的很近时,招手还合适吗?招手要么作为长距离的回应,要么出于煽情的需要,使用范围不广。作揖则不同,它是一种主动的表示,而不是被动的回应,通过这一举动可以传达出作揖者谦和、恭让的态度,另一方面,它介乎握手与招手之间,于中近距离的人员最合适,而在中近距离范围是人际交往最普遍的区域。因此,作揖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古装电视剧里常有这样一幕情景,一家办喜事,亲友乡邻都来道贺,人物混杂,大家互相作揖,而仪态自然,好不热闹。试想想,假如这时换成一一握手,会怎么样?

在当前西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弃握手的新习而全部回归作揖传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作揖可以与握手等其他礼仪礼貌形成互补,共存共荣,为制造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社会增添一点民族的色彩。

作揖是我们古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重要礼仪,很独到、很有用,也从未过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忘记谦恭地作揖。

作揖的正确手势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之,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而在贺岁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正是这样的“凶拜”。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比如领导人的排序,二号领导人一定在一号领导人的左侧。国际通行的惯例则是以右为尊,所以在接见外宾时,外宾都是坐在右侧的(小平同志例外,是因为右耳听力不好)。古人为何以左为尊?一般的解释是: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作揖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尽管传统不再流行,尽管大众对于如何作揖也没有清晰的认识了。然而,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作为品牌文化的重要部分,弄出用“吊丧”手势拜年的笑话来,实在是贻笑大方。过去出现过类似错误的广告中,不乏大牌策划人、大牌明星代言人的身影。人不知而不愠,从广告策划人、制作人、代言人、电视媒体的审查人和广告主,都非常必要补上这个小常识。

当然,出现类似错误的绝对不仅仅是广告人,众多的大牌主持人、影视剧导演、明星、名人也经常会犯这个很小的低级错误,因为大家都疏远了传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