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最小因子法则 |
释义 | 最小因子法则的内容是: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营养物质,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那么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那么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liebig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因此后人称此理论为利比希最小因子法则(Liebig's "law of minimum") 最小因子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如果稳定状态被破坏,各种营养物质的存在量和需要量会发生改变,这时就没有最小成分可言。 此定理在用于实践,还需注意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少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的物质,会补偿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例如环境中有大量锶而钙缺乏时,软体动物能利用锶来代替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