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以龙
释义

中国力学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进展》副主编,IJI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热塑剪切带”,第一获奖人)、何梁何利奖(1999)、周培源奖(2000)和美国John Rinehart奖(2007)等国内外学术奖励。

中文名:白以龙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业:中国力学家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物简介

中国力学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进展》副主编,IJI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热塑剪切带”,第一获奖人)、何梁何利奖(1999)、周培源奖(2000)、美国John Rinehart奖(2007)以及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等国内外学术奖励。白以龙曾参与国内外多方面的学术工作。历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力学学报》常务编委。他还是英国《Internationa1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的编委,美国《AppliedMechanics Review》的评论员,法国《DYMAT》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得到了热塑剪切模型方程、不稳定性条件、局部化演化规律和剪切带结构等重要结论,以及剪切带控制延性极限的机理。针对真实材料受载产生大量微损伤的问题,建立了亚微秒和多应力脉冲技术,发展了统计细观损伤力学,提出了损伤局部化准则、演化诱致突变、跨尺度敏感性等概念和模型。

人物生平

1940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原籍宁波镇海)。

1958—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习。

1963—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79—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1980—1981年,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1966—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9—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7年,任博士生导师。1987—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4—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副主任。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

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突破国际惯用的对变形局部化的经验描述,领先建立了热塑剪切模型议程,得到关于热塑不稳定条件、局部化演化规律和晚期剪切带的创新结论,一些文献称之为“白氏模型”、“白氏判据”。

根据塑性变形局部化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延性极限的不稳定性机理、剪切带对延性破坏的作用,阐明了长期未能解释的现象。针对真实材料受载产生大量微损伤的难题,创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建立了微损伤的非平衡统计演化和实验基础。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0年代参加爆炸法制造金刚石的工作,研究了应力波的衰减机理,解释了核爆炸波的传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研究

白以龙主要从事爆炸力学和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80年代初,突破当时国际惯用的最大应力经验描述,建立了热塑剪切模型方程及变形局部化演化的一系列新结论,被国际一些著名实验室证实和文献引用,一些文献称其为“白模型”,“白判据”。根据变形局部化的分析,提出延性极限的不稳定性机理,阐明了长期未能解释的变形极限图。针对真实材料受载产生大量微损伤的问题,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提出了统计细观损伤力学和演化诱致突变的理论。参加爆破成形模具强度和爆炸法制造金刚石的研究。针对核爆破波的传播,解释了应力波的衰减机理,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热塑剪切变形局部化,得到其发生依据,演化和准静态结构的规律,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针对大量微损伤等问题,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和统计细观力学的破坏规律。提出了微损伤非平衡统计演化和演化诱致突变的概念和理论。

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973项目“非线性科学”子项目等研究。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周培源力学奖等。在《J.Appl.Mech》、《Physics letters A》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50多篇。

出版英文专著2部。

学术成就

(一)热塑剪切模型方程热塑变形局部化是材料非线性变形并导致最终破坏的重要形态。在70年代就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但一直沿用经验性的最大剪应力准则,使研究无法深入。80年代初,白以龙突破国际惯用的这种经验描述,领先建立了描述这类现象的热塑剪切模型方程,打开了从机理和演化过程进行材料破坏研究的道路,并用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失稳条件。他指出最大剪应力准则是热塑失稳的近似表示。这个模型和失稳判据,被国外一些文献称为白模型,白判据。这一工作成为该领域后续文献常被引用的一个基本文献。如:SandiaLab、MIT等单位的文章指出:“这个模型是这些物理现象的典型代表”,是“典型模型问题(Prototypical)”。国际上围绕Bai模型和理论展开了许多工作,这些工作或者称用他们的方法“导出Bai氏不稳定性判据的一种特殊情况”,或者称他们的工作是对上述工作做“三维推广”。一些综述文献则指出:“用该判据给出了一些材料对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分类,这个分类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能更正确描述”。(二)澄清了不稳定性和局部化之间的关系。表明绝热剪切带,是由非线性变形功和热扩散共同控制的变形晚期准静态耗散结构,从而阐明了这类剪切带为什么在多类材料中广泛发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首先给出了剪切带宽度的公式,这一工作随即被美国海军武器中心等几个实验室证实。特别是被美国Brown大学用微米微秒精度的瞬态温度和变形场测量,分别在几种材料上证实。他们总结写道:“计算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符合是相当令人满意的”。近几年,白以龙进一步研究给出了模型方程的标度化形式,指出非线性功和两类不同耗散——热耗散和动量耗散的共同作用,是剪切带花样形成的控制机制。

(三)将上述材料不稳定性、剪切带等概念,用于延性破坏,特别是加工中的延性极限。英国钢铁公司指出:“用该方法已能够定性地解释冷墩中一些过去无法解释的现象”。对总结这方面工作的专著,塑性力学权威R.Hill写道:“在航海图上还没有标记的水域中,有一个可靠的领水员,将是件幸事。”“您的书将揭示在这类假说和数据拟合的混乱海洋中的某些真正的科学内容。”

(四)为进一步揭示大量细观局域性损伤的演化和机理,创造了亚微秒脉宽的应力波技术。从实验上揭示了大量细观损伤的成核规律,发现了损伤临界现象,同时提出了微损伤统计演化的模型方程和早期解,建立了微损伤非平衡统计演化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五)将上述微损伤演化研究用于解决我国导弹抗核加固工作,在他负责承担的材料热激波响应的研究中,所提供的短应力脉冲方法、临界损伤标准和层裂判据,为我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突防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材料筛选方法和设计依据。航天部门评价,这对“抗核加固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70年代初,他和同事一起在国内首先用爆炸法制成金刚石微粉。70年代末,他提出地下核爆炸应力波衰减机理。这项工作内容被纳入“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炸和穿破甲方面的应用”的成果中,此成果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论著

1、白以龙 应力波在线性磁滞体中的衰减 力学学报,1978,4:135.

2、Bai YL.ACriterion for thermo-plastic shear instability.shockWaves and High Strain Rate Phenomena in Metals,ed. by MeyersMA.and Murr L E.Plenum N Y,1980.277~284.

3、Bai YL.and Johnson W.The effects of projectile speed and mediumresistance in ricoshet offsand.J Mech Engng Sci,1981,23:69~75.

4、Bai YL.Thermo—plastic instability in simple shear.JMech PhysSolids,1982,30:195~207.

5、Bai YL Cheng C M.and Yu SB.On evolution of thermo—plastiCshear band.(lecture presented at 16th Int Cong of Theo and ApplMech,Denmark,Aug.1984).Acta Mech Sinica,1986,(2):1~7.

6、B.Dodd Y.L.Bai.Ductile Fracture And Ductility—withApplication to Metalworking,Academic PreSs,London:1987.

7、白以龙,郑哲敏,俞善炳.热塑剪切带后期演变的准定常近似.固体力学学报,1987,2:153~158.

8、Bai Y L .Ke Fujin and Luo Limin.Statical modelling of damageevolution in spallation.Journa1 de Physique,1988,49(9):215~221.

9、Bai Y L.A diabatic shear banding.ReS Mechanica,1990,31:133~203.

10、白以龙,柯孚久,夏蒙棼.固体中的微裂纹系统统计演化的基本描述.力学学报,1991,23(3):290~298.

11、Bai Yilong,Ling Zhong,Luo Limin and Ke Fujiu.Initialdevelopment of microdamage under impact loading(Presented at11th U.S.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Tucson,U.S.A.,May,1990).Trans ASME,J Appl Mech,1992,59,622~627.

12、BaiY.L,Dodd B.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Pergamon.Oxford:1992.

参考资料

1.Burns TJ, Trucano TG (1982). Instability in Simple Shear Deformations of Strain-Softening Material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4), 313-324..

2.Anand L, Kim KH, Shawki TG (1987). Onset of shear localization in viscoplastic solid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35(4), 407-429..

3.Hartley KA, Duffy J, Hawley RH (1987).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35(3): 283-301..

4.http://www.imech.cn/introduction/byl.asp 

扩展阅读:

1

http://www.polymer.cn/sci/kjxw3324.html

2

http://www.zhxww.net/zhnews401/zh2/zh02/20040922092637.htm

开放分类:
科学家名人物理学家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以龙”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0次
最近更新:2011-11-23
创建者:silentino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