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良纳履
释义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①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

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词之。晋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词黄石。

(节选自《史记 留侯世家》)

译文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现在5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在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锤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素书》)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琴书新编曲目

北京琴书新编曲目。短段。一七辙。1962年关学曾据评书《西汉》故事改编。

叙家住荆州、原是韩国宰相后代的张良,为报灭国之仇,派人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果,只好来到江苏下邳住在项伯家里。一日雨过天晴后出西门,在圯桥碰见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让张良把掉在泥里的鞋捡回来替他穿上,一连三次,张良都耐心地按老人的吩咐去做了,老人很高兴,邀他几天后在桥北柳树下相见。前后十几天张良连去了三次,才见到老人。原来老人名叫黄石公,他发现张良机智聪明,能忍能容,就将所写的《三略》一书赠送给张良,并告诉张良:“你将此书精华读透,再好自为之,定能辅佐贤君,成其大业。”张良按他的话做了,后来辅佐刘邦,亡秦灭楚,封为留侯。

北京市曲艺团关学曾于1962年首演,此曲目于1963年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播放。

故事启示

黄石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历来对于这个,大家说法不一。这里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曰其为奇人,二曰其为怪人,三曰其为隐士。其二,黄石老人在桥上遇到张良是纯属偶然还是有意安排?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黄石老人是有意安排,而对于张良则是偶然巧遇。其三,黄石老人为何要在桥上安排一次与张良的相遇?或许是想找一个天资高,品行好又勤奋的人收为徒弟,而张良通过重重考验,最终成为不二之选。

从中我们所应该学习的,首先是像张良那样能“忍”的精神,小不忍则乱大谋。其次,要能机变、灵活地处理各项变化着的事件。同时也要抓住机遇,就像张良那样,遇到了黄石老人,这决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张良也是凭着自己良好的品质和过人的天资得到了老人的信赖。在得到了兵书之后,他也没有将它束之高阁,而是充分地利用了它,由一个原来冲动的刺客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谋士,最终成就了自己。

所以我们也要从中领悟到:机会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最后,我们应该从黄石老人对张良三番五次的“刁难”中领悟到其煞费苦心的对张良进行的“挫折教育”,让其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培养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