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粤海关 |
释义 | 简介广州海关的旧称。粤海关旧址,俗称大钟楼,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建成于1916年,是中国首批海关口岸之一,原正中拱券门上“粤海关”三字,1949年后曾改为“广州海关”,经修复后现改回“粤海关”,可能受建筑风格影响,英文名称上故意以V代U变成CVSTOM HOVSE字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粤(在广州)、闽(在厦门)、江(在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浙(在宁波)四个海关。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关闭厦门、云台山、宁波三个海关,仅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粤海关遂居重要地位。皇帝派遣“监督”管理粤海关事务,以满族亲贵充任,具有与总督、巡抚平行而班次略后的官阶。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并不直接管理来粤贸易的外国商人,而是通过特许商行——十三行进行管理。鸦片战争后,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制度被废除,粤海关开始直接插手外贸管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攫取了中国海关管理权。1859年(咸丰九年)10月,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攫夺粤海关行政权,从此粤海关一直为帝国主义所把持,直到广州解放。 2006年05月25日,粤海关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楼历史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设立了中国首批海关(粤、闽、江、浙),其中粤海关就设在广州海珠广场旁的天字码头。 19世纪下半叶的两次鸦片战争后,广州被英法联军占领,粤海关开始逐渐被洋人把持。当时,沙面岛属于租界,为方便外籍人士办理公务,就在六二三路附近兴建了一栋共两层楼的粤海关税务司公署。然而,大楼在经历数次重修后最终被大火烧掉,后来就决定在附近兴建办公地点,也就是如今的“大钟楼”。咸丰十年(1860年)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外界称“洋关”)。民国三年(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民国五年落成。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David C. Dick)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华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年5月竣工。粤海关大楼是现时全国历史最长的海关大楼,早于1927年落成的上海江海关大楼和1924年落成的武汉江汉关大楼。 建筑及特色建筑大楼的大理石是来自云南大理,结构为整体钢筋水泥,用大块麻石作基础,十分坚固,整座建筑可以承受500磅炸弹爆炸冲击。整个钟楼建成共花了30万银元。整个建筑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整体钢筋水泥结构大块麻石基础,正面外墙以花岗岩圆柱与条石镶砌,总建筑面积近三千三百平方米,楼高三十一点八五米,大楼建筑呈现出明显的欧陆风貌,罗马立柱、钟楼、每个房间的壁炉,都是非常显著的特征。 大钟历史楼顶机械大钟为1915年英国制造,是现时全国历史最长的英国制全机械传动式立钟。近年,由于大钟运行时间太长及零部件磨损严重,导致大钟时间出现较大误差,所以政府为此曾对大钟进行过两次维修以恢复大钟走时的准确性。 海关博物馆2006年9月12日,广州海关办公地点正式撤出已经使用了91年的粤海关大楼,迁往天河区珠江新城。海关总署于2007年2月批复,原广州海关的“大钟楼”将建设为中国海关博物馆分馆。广州海关遂发出工程招标公告,向全国进行招标,对大钟楼进行保养维护,预计投资400万元恢复其旧貌。保养维护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大钟楼进行原状修复修缮,对“大钟楼”四层的主体建筑进行保养维护。工程于2007年8月完成,海关博物馆则在同年12月28日布置完成,每逢周一、三、五,接受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的预约参观。2009年9月20日和28日,曾对社会公众试行开放2天;从2010年1月13日起,改为每逢周三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9:30至下午4:00,市民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领票免费进场,参观1至4层的博物馆展室,屋顶及其上面的钟楼则不开放,每日参观人数限于800人;从2011年1月开始,博物馆再次缩减开放时间,只限在每个月第三周的周三向个人开放参观,维持凭证件免费领票的安排,开放时间为上午9:30至下午4:00,社会团体凭单位公函仍可在每周一、三、五预约集体参观。 公共交通巴士:南方大厦站 电车:文化公园总站 海关规模粤海关设立后,在广东省内设立6个总口:广州、乌坎、庵埠、梅县、海安和海口。清代前头,粤海关辖属大小55个关口,其中庵埠总口共16个分口:双溪、溪东、汕头、潮阳、后溪、海门、达濠、澄海、卡路、南洋、府馆、东陇、樟林、黄岗、乌塘、北炮台。清咸丰三年(1853年)粤海关在妈屿设立常关,取代了庵埠作为潮州府海关总口的地位。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设立常关,由两广总督派员在此征收南北商运的常关税,常关又于“沙汕头”(今汕头老市区)设收税站。 被迫开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咸丰八年(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无奈与美国、俄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增开潮州(汕头)等9处为对外通商口岸。签订《天津条约》时,约定一年后互换双方政府批准书,条约才能生效。可是到了1859年6月,英法联军仗势欺人,不按清政府指定的地址、路线互换批准书,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权益,故意恣生事端,导致战事又起,至1860年9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10月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又一次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同时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英法联军与中国清军打仗中,美国驻华公使乘机钻了空子,于1859年8月16日与清政府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清政府迫于无奈,于1859年11月15日批准美国在潮州(汕头)先行开市,批文重点称:“所有潮州、台湾两口,准米国(译音应是美国)先行开市,并照新章完纳船只吨钞……”即同意在汕头设关开埠。 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汕头)实施对美开市,在汕头港外妈屿岛上,设立“潮海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决定用外国人代收海关税,正如两广总督劳崇光说:“用外国人治外国人,以制止外国商人串通走私”。咸丰九年(1859年11月),李泰国参照上海海关收税章程,任命外国人为税务司管理外国商船,称为“洋关”。而原粤海关辖属各口则一分为二,除了分离出去的洋关外,还有一个管理华籍木帆船的海关,称为“常关”。自潮海关成立后,妈屿岛上并存两个海关,一个是外国人操控的“洋关”,另一个是中国人管理的“常关”,即“潮州新关”。 同治二年(1863年),潮州新关迁入汕头市区(今老妈宫对面新关街内)。同治四年(1865年)潮海关迁入市区居平路口(原?江旅社楼下)。汕头开埠后,外国列强入侵,先后有9个国家在汕设领事馆。1862年英国商船公开抵汕,随后有12个国家的商船通航汕头港。美、英、法、德、日等列强先后在汕设立教会,开办洋行,建设码头仓库。 为了实现以关管港目的,潮海关规划关区岸线。同治三年(1864年6月21日),总税务司通令,潮海关关区岸线划定为自香港至南澎为界。光绪九年(1883年7月13日),总税务司又令潮海关关区岸线改为自大鹏湾至南澎范围内。1864年潮海关制订了《海关章程》,划定汕头港港区范围和船舶停泊区。1865年英国船长汉密尔顿等人对汕头港进行测量,并于同年11月8日在伦敦出版了首张汕头港地图,——《中国东海岸韩江入口处汕头港图》。1874年潮海关在汕头港设置助航浮标二个。光绪六年(1880年)在惠来石碑山、潮阳达濠表角和汕头港外鹿屿岛建设三座航标灯塔。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初一,按照《辛丑条约》规定,奉清政府户部和海关总署命令,潮海关开始接管距离汕头50里内的常关卡口,潮州新关总口被接管后改为潮海关监督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1月1日),潮海关又接管距离汕头50里内各个常关,外国人又一次攫取了潮汕常关的税收权力。至此,潮汕海关分布情况:潮海关设于汕头,另有东陇、黄岗、庵埠、潮阳、达濠、炮台、澄海、水井、厦岭、馆府、靖海等分口。 回收主权中国人民为收回海关主权进行了长期斗争。1925年8月,抗议帝国主义“五卅”暴行的风潮席卷全国,汕头人民发出了“收回海关”的怒吼。1926年1月19日,潮海关监督马文车一举从洋人手里夺回汕头50里内的各个常关卡口收归海关监督公署。1927年9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潮海关监督兼交涉员。1931年6月1日总税务司署令撤消所有常关,改设民船管理处。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同年11月1日,日本人控制的伪汕头专税处代替海关对外办公。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同年9月23日,曲江关代理税务司黄志骞奉命接管伪潮海关。潮海关大权虽然回到中国人民手中,但当时国民党政府腐败,以税务司黄志骞为首的贪污集团,进行大量走私放私活动。1946年7月,贪污集团罪行被揭露,黄被总税务司署处以撤职。同年11月15日,海关总税务司任命饶诗(英籍)为潮海关税务司。1949年4月1日,海关总税务司任命拔士为潮海关税务司。 1949年10月24日汕头市解放,从此结束了潮汕口岸海关为外籍税务司操控长达90年的历史。同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成立。1950年2月,接海关总署指示,潮海关更名为“汕头海关”。至此,潮海关终于回到新中国的怀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