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家山 |
释义 | 袁家山又称小蓬莱、吕祖庙,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是一处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袁家山 又名:小蓬莱、吕祖庙 地点:河南省城睢县城东南隅 类别:明代船形建筑群 景物性质: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袁家山建成后,数百年来都是以本名袁家山相沿袭的,历代的府州县地图均以此名登陆。公元2000年其历史名称袁家山被人擅自更改为“吕祖庙”,与相关文物法规的内容不相符合,使袁家山古老文化传承对接形成了断代和空白,也没有科学依据。名称传承 袁家山的历史名称沿袭过程是这样的:清代康熙年间,状元彭定求搜集后来成书的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中称为“袁家山”,这是到目前为止见诸史料的最早记载。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归德府志·睢州城池图》中称“袁家山”,清咸丰三年(1853)睢州正堂在《袁家山地契碑》中,用作捐地契约的法定名称为“袁家山”,是为当时官府所认定。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新城图》中称“袁家山”。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称“袁家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袁家山作为地、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直沿用的历史名称袁家山。1994年《河南省志》、1996年《商丘地区志》、1989年《睢县志·古建筑》、《睢县地名志》等书都以袁家山为法定名称入书。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1987年出版的《中国名胜索引》、1990年出版的《商丘地区建筑志》等权威性书籍俱以“袁家山”为名列条入书。2002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写的《河南历代名人史迹》也是沿用的本名袁家山。有山有水,历来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众神宜居之地。“吕祖庙”只是袁家山道场建筑群中的一个单体,这个名词也只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袁家山吕祖庙碑记》中出现过,这个碑记也只能说明当时重修了袁家山道场建筑群中的吕祖庙,并不能说袁家山就是吕祖庙。 袁家山建造记载关于袁家山的建造相关记载如下:按清初《道藏辑要·在陆肇祥》所载:“襄邑(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袁可立的别墅)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水,木清华景逾濯锦。额曰:梦觉‘迷津’。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 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 1989年《睢县志·古建筑》:“袁家山,在县城南门里,建于明天启年间。……周围湖水环抱,形似小山。” 建造者介绍袁家山的建造者为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1562-1633),建于明代天启末年(1626—1627)袁可立致仕(退休)之后。“当司马公(袁可立)在前明时,宦历中外,逮乞休归田,筑别墅、池林、山榭,逶迤十余里,不绝名花美石,极一时之胜”(袁可立曾孙《袁任墓志铭》)。袁可立为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进士中品级最高的官吏,曾以敢言直谏著称于时,晚年又因忤魏忠贤遭罢官,所作《观海市诗》至今尚存于有人间仙景美称的山东蓬莱阁上,为海天增色。史载袁可立任登州巡抚期间曾“造艅艎为海防”,他致仕归里睢州后怀念军旅生涯便仿照这种大型船舰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自己的别墅“陆园”中设计建造了袁家山,后来在袁家山上设立道场供奉吕洞宾等八仙众神,随后几百年间在睢州形成了带有强烈地方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质的“袁山”文化现象。袁家山的建造有这样一个传说: 明天启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佥都御使巡抚山东登莱一带,招募水师“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明代抗倭名将沈有容和悍将毛文龙都在其手下听命。一次袁可立乘舰船出海指挥将士与后金军作战,战船行至大海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恶浪掀天,兵船险有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吕洞宾现身于袁尚书面前,袁尚书急忙祷告保佑,煞时风平浪静,一仗取胜,归朝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袁尚书以为是吕祖显灵相助,归里后在睢州大兴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舰形制建吕祖庙以还原,以后世代香火不绝,明清两代成为睢州远近闻名的大道场。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因称袁家山。又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临下,称“小蓬莱”。远远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战船荡漾水中,与周围碧水构成一派山水园林景象,列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 商丘市原文物处处长阎根齐《历史名城话商丘》和商丘市原旅游局局长尚起兴《商丘史话》所载,袁家山为袁可立出海平倭途中受吕祖保佑为还愿而建,河南省文物局编写的《河南历代名人史迹》则认为是袁可立东征出海平辽途中受吕洞宾保佑还愿而建。 历史描述从清代《睢州城池图》上看,袁家山建于袁可立尚书府第以南,与明崇祯帝赐修的东西两座袁尚书大石坊恰对峙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气势,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纯阳洞,洞中置吕洞宾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淼,杨柳依依,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只是近几年人为的违章建筑破坏了原有的园林布局才大杀其风景。明代的董其昌、王铎、钱谦益、孙承泽、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汤斌、宋荦、田兰芳等名人学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赋。有诗赞曰:“金缕歌终撒瑟期,露盘丹炉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睢州志·艺文》)。王铎于崇祯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诗而为此山增色。清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张庚在《漫成》一诗中写道:“袁家山头晴霭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见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内著名的胜迹。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睢州知州范阳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当年之盛。袁家山建筑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已历沧桑四百载,虽历遭地震水火,数劫不毁,为考证睢州古城史提供了原始参照点。 当代变化与发展这个历明、清、中华民国乃至新中国近四个世纪之久的古老地名“袁家山”,一直被稳定的传袭了下来,他背负着几个朝代的印迹和文化。袁家山的文化内涵已经在当地百姓中生根发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袁山”文化现象。袁家山西侧的市场被称为“袁山市场”,袁家山东边的大路被称为“袁山路”,袁家山后边的胡同被称为“袁山胡同”,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会被称为“袁山居委会”……。袁家山数百年来一直作为一个固定的名称代代传承,深入人心,在当地有着很深的地域感情和历史渊源,他昭示着睢州人民对一代直臣廉吏精神的寄托和传承,更承载着古老睢州的人杰地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据考证,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资料建置和图考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明代古地名实物,是睢县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明清两代古城的标志性参照物,是不可再生的建筑地名文化资源。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从三月底到五月初,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历时十年的文化大浩劫,袁家山成为睢州古城硕果仅存的历史建筑,在道界名重日高,至今每年不断有大量海内外同胞来此进香祭拜。 近年来,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资对袁家山进行维修,公元2001年,睢县人民政府将董其昌书丹的“袁尚书大石坊”复修于袁家山山门之前,成为袁家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当地一些人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顾文物保护法的三令五申,在袁家山重点保护范围内竟劈去山基的后半部,构建大量违法房产谋取商业利益,使袁家山山基主体暴露无疑,已严重危及到袁家山古建筑的安全,不能不是游山拜道者的一大遗憾。 袁可立崇道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在《节寰袁公传》中说:“安夫人(袁可立生母)妊时,数盥水,见金鲤荡漾盎中”。中国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在陆肇祥》记载道:“袁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梦吕帝(吕洞宾)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即以此肇祥。”六十年后的袁可立真的来到了吕洞宾现身的地方蓬莱任巡抚督理大兵抗清防海,并在海战中曾经遇险传说受到过吕洞宾的保佑,后来袁可立的别号叫“石仙”,老家睢州的堂号称为“石仙堂”。袁可立退休后在睢州南城别墅陆园中建起袁家山道场供奉吕洞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巧合,数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南来北往的命相和道 明兵部尚书袁可立 ,东征平辽,船行至大海中间,风浪骤起,幻觉遇吕洞宾保佑。返里后建庙还原,因坐落在土山上,故名袁家山 资料他最爱攀登的是坐落在城东南角的袁家山。这袁家山,确实有点山的气魄,又高又宽,气势很雄伟。 -- -- -- 阎豫昌《苏金伞评传》 袁大司马平泉旧墅,今创为道院,名曰“小蓬莱”。掌夏邀同诸友坐月其地。国玉有作,因酬其韵。 -- -- --清田兰芳《逸德轩遗诗·酬袁国玉蓬莱坐月韵·卷下》六十六页 “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 -- -- -- 民国二十二年(1933)《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 “袁家山,在今袁山路西。始建于明末,又称吕祖庙。建在一土丘上。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周围有浅水环绕,整个建筑望去如一船浮于水上。 建国后,大殿左侧建厢房十间,作为文物陈列室,山前开辟了花园。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曾改作县第二机械厂宿舍。1978年重加修整,栽种花草树木,辟作县图书馆。”-- -- -- 1989年《睢县志·城乡建设·古建筑》304页 “现存的名胜古迹有汤文正公祠(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袁家山、大成殿均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睢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袁家山进行了修葺,辟设了图书馆,植树栽花,美化周围环境,风景宜人。”-- -- -- 1989年《睢县志·城镇·新城》 “袁家山,又名吕祖庙、小蓬莱,在县城南门里,建于明天启(1621—1627年)年间,传为明末兵部尚书袁可立所筑。昔日,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八卦亭,犹如三根桅杆;殿后有深洞,象征船舱,吕祖木雕供祀于内。周围湖水环抱,远远望去,形似小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州范阳洵曾鸠工修葺,并镌碑记之。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整,增建房屋三间,围墙260米,护坡台阶25级,花池35个,拆除大殿两侧耳室,改为八方圈门。山门下立起一对石狮,以补其缺。今为县图书馆馆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1989年《睢县志·文化·古建筑》 “袁家山,位于睢县城内袁山路西,文化路北。袁家山又称吕祖庙,是明朝兵部尚书袁可立为纪念他渡江时化险为夷而建成。袁家山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占地7500平方米,建于土山之上。土山为人工堆土而成。三面环水,好似一页小舟在水中荡漾。中轴建筑共为三进,前有三门,中有大殿,后有八仙亭。山门外有20级砖砌台阶,拾阶而上进入山门。大殿面阔三间,接大殿后为仙人洞,洞两侧有砖砌台阶,顺台阶而上则登八仙亭,八仙亭为带回廊的砖木结构。现已辟为公园,山门外两侧已建仿古式图书馆。”(1990年《商丘地区建筑志》) 袁家山简介 袁家山,又名吕祖庙、小蓬莱。它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 年)。据传,明天启日本侵占琉球群岛,明皇帝派兵部尚书袁可立出征,船行至大海中间,风浪大作,袁尚书十分着急。忽然眼前出现吕洞宾形象,于是急忙祷告,恳求保佑,并许愿修盖庙宇,随即风平浪静,一仗取胜。袁尚书返里后,大兴土木,盖吕祖庙以还愿。建筑颇具匠心,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周围浅水环绕。 解放后,党和政府曾几次整修,雄伟气势有增无减,现已成为我县广大干群学习游览的场所。 睢县图书馆 一九八三年二月三日 陆园 袁氏陆园在鸣凤门(新城正南门)内,有高阜隆起,上面有承露盘(承接甘露之用。古人迷信,认为饮此甘露,可以延年)、丹灶(道士炼丹用),名“小蓬莱”,即今日城内南部之袁家山。这里是当年文人学者宴会聚集的地方。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吟歌赋诗,抚琴欢唱,成为州中盛事。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王祖恢《浮香阁轶闻绝句》有诗云:“金缕歌终撤瑟期,露盘丹灶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可见王祖恢活着的时期,蓬莱盛事已不能见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家山尚有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数间,殿中后壁有一洞,深邃幽暗,通向后山。传说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故有吕洞宾木像一尊。殿后一土山高耸,上有八仙亭;亭中壁画已剥落模糊,不甚可辨;亭外有柏树数株,苍劲多姿。外有短墙围护,游览者可凭墙远眺,城内景色尽收眼底。 袁家山外有壕沟、湖水围绕。春夏蒲苇丛生,垂柳依依,时有佳禽啾鸣,清幽宜人。1949年,睢县人民政府指令于此处集存各种文物,并派有专人看守。此后,山阜、八仙亭、山门、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为文化馆展览文物之用。1978年11月,房屋、山门改建、重修后,辟为睢县图书馆。(《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作者 孔羽)》) 袁家山 睢 音 金缕歌终撤瑟期,露盘丹灶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 这首七绝《金缕曲》,系清乾隆帝时本郡学者王祖恢为袁家山所作。据《睢州志》记载:袁氏陆园在鸣凤门内,有阜隆起,上有承露石盘、丹灶……建道场名“小蓬莱”。 袁氏陆园指的就是袁家山,鸣凤门即城大南门。袁家山的由来,传说:在明朝天启年间,兵部尚书袁可立,统兵渡海打仗,船至大海中间,忽然风起浪涌,尚书十分着急,恍惚中见吕洞宾的形象出现。醒后暗暗祷告,并许愿修盖庙宇,随即风平浪静。后凯旋而归,便大兴土木,盖吕祖庙(也称小蓬莱)以还原。庙建于土山之上,故称袁家山,模仿船形筑造,颇具匠心。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凉亭地下有深洞,当作船舱(解放前洞内曾有吕洞宾的木雕卧像)。四周有水环绕,当作海水。远望袁家山,俨然如一艘小船荡漾水中。 数百年来,袁家山雄伟的气势,优美的景色,有增无减。许多文人学士,吟诗作赋,赞叹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载入上海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人民政府曾两次拨专款修建。当今之袁家山,已一改往日旧貌,原土岗荒坡,砌成圆形水泥台阶,山门重新修饰,凉亭漆油一新,大殿后之西侧新辟“漫步书林”之门。目前,大殿已成为县图书馆,前庭为阅览室,后庭为书库。内藏书籍书万卷。……(《睢县文史资料·袁家山》) 【袁家山】 又名吕祖庙。在河南睢县城内东南角。建于明天启年间。据传明末兵部尚书袁可立,乘船至大海中间,突狂风大作,恶浪掀天,尚书焦急万分,忽眼前出现吕洞宾,便恳求保枯,并许愿修盖庙宇,随即风平浪静。袁尚书返里后,大兴土木,盖吕祖庙(亦称小蓬莱)以还愿。庙建于土山上,山因称袁家山。建筑颇具匠心,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当作三个桅杆;大殿后有深洞,当作船舱;周围浅水环绕,当作海水。远望袁家山,俨然一艘小船荡漾水中。数百年来,袁家山雄伟的气势、优美的景色依然未减。(198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名胜词典》) 在陆肇祥 (清)彭定求 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水。木清华景逾濯锦,上建纯阳宝殿。额曰:“梦觉迷津”。后供吕帝閤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书回道人志。 乘载袁尚书始祖荣,世有隐德。递及尚书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吕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梦吕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淮甫晤而立生一生,文章事业董宗伯,其昌志载甚详。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 (《道藏辑要·吕祖圣迹辑要·在陆肇祥》) 蓬莱纪胜杂体小引 (清)田兰芳 吾所日见之人,岂曾有云亲见神仙也乎哉?吾所日见之人,岂曾有谓世无真见神仙之人?神仙必不为人所得见,而吾亦可不必欲见之也乎哉。岂非以传记留传,昭然可据,遂谓古或异于今,故如是耳。若然则是,神仙能超然物外而克盈人之耳目者,实造于文士之笔端也。审矣,而世于人之工文者,顾以仙才目之又何以称焉。盖以文士心思灵变,笔舌澜翻,能状无成有,摭虚为实,才士之才至于如士,必非尘埃之局思钝颖,可以相方,故谓之曰仙,以其能形容乎仙之为才之至,非立一仙之程于此,衡乎能及乎此者之为无尚也。 吾姻王君堂夏,素报慕道之诚,以为神仙必可得而见也,飘飘然常有凌云想以尘壒喧 ,不足以接灵风。 一旦相袁公废囿,因高就下,鼓众力而建琳宫焉,剩沼残山,忽免为金城银阙。 于是吾州才俊竟抒藻思以歌泳之,变本增华。煌煌乎,赋驾大人诗跨步虚,行间如闻麻姑之音,句里能发玉女之 ,是为结象于难名,树都于无何,有不几才而仙者哉! 掌夏欲刊以流布四方,慕道之士必谓驷王虬并紫鸾骖 ,缤纷将弭节乎睢涣之间,更无庸驰车乎,流沙望涯乎沧波也。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倘有龙门令抱策而续至焉,知当以观止谢之矣! (清田兰芳《逸德轩逸稿·小引》) 重修袁家山碑记 (清)范阳洵 戊申秋九月,余奉檄来守是州。越明年(春)二月,幕客陈云槎,朱紫函、高蓬山偕游袁家山。归,以所赋诗出以示余,余明日即往登临,见其祠宇萧条,园林将颓。慨然,有兴复之志,乃鸠工修葺,顿觉改观。复于庙外依山傍水,植桃柳数百株,一时僚幕诸公各撰联题额颜其殿,庙貌焕然一新。节于吕祖圣诞,寅剧赛,观者森如堵墙,诚盛事也,爰为文以记之。 余尝谓圣贤不必作神仙,而高过乎神仙,神仙虽不及圣贤,而断不可不学圣贤。夫儒者得用于传世,以行科道,而成为圣贤也,幸矣!如其不幸而至,逃入玄门遁世不悔。如唐典之隐,昆陵之休之治涞园,此岂其所甚愿哉!诚以圣贤者,以身教一时,以名教万古,虽死如生,固传世之神仙也!神仙者以金丹永保性命,以宝筏普渡众生,独善兼善,亦出世之圣贤也。苟徒以炼神眠气,脱壳飞升,逍遥间散于蓬莱弱水间,独乐其乐,而无忧世忧民,则虽历劫不坏,世又何贵有此神仙哉!历考列仙传中所载,中举者十万人,拔笔者八千余处,但为身谋,无功德于世者,何可胜道?即有恩于世者,而进亦有之。立大功德者,如老子之为柱史,尹喜之为关、令仇生之仕殷,马丹之仕晋,海蟾之仕燕,亦虽更仆,数求其名,昭史册祀重典章者。 自有神仙以来,未有若吕祖也。吕祖固圣贤而神仙,神仙而圣贤也。方其初读儒书,于唐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遇钟离子得授金丹,夫道其非以世不见用,托于神仙以示隐耶,其自愿混迹红尘,广行善事,以拯危救难,非即圣贤,悲天闵人之苦衷耶!逮我国朝劫灵效顺,屡助天功,其平日忠君爱民之心,已昭然其若揭,此孚佑帝君之封号之所由加也。 余永乏兹土,有废必与有兴。已告成,而风景清幽,居然福地也。庶几其式凭焉,从此春秋致祭,祀孔明俾,勿负我皇上酬德报功之至意,而官吏之竭诚,以将事者,可以为民祀福焉。后之官斯州者,与余同志必能力继其盛,则此庙可以不衰矣! 爰从而歌曰: “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 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 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 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 是为记,与会题咏诸人及同城绅士会首姓名,镌于碑阴,俾后之君子有所稽考云。 署睢州事即补知州范阳洵撰并书 睢州学学训正周志承 睢州学训导 王汝舟 直隶州州判借补睢州州判沈人驿 代理睢州州判候补未入流沈贵春 睢州史目姚嵩庆 清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已酋八月谷 (《睢阳尚书袁氏家谱·文物篇》) 诗文甘 露 台 ( 明) 王 铎 《甘露台》本为王铎《赠袁枢诗册》中之第八首,当时所描绘的是袁大司马别业中之一景,即今日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家山山顶之甘露台,特录而纪文: 台峭属云根,垂杨掩一门。 洒阑疑野径,星摘冒山村。 别具渔樵味,自然涯壑存。 何须问白帝,造化在花源。 王铎癸酉五月夜用圣教兴福夫子碑为环中(袁可立子枢号环中)老亲契(自《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 漫 成 (清)张庚 袁家山头晴霭暖,大佛寺前春流淙。 青蒲出水仅三寸,白鸟过溪时一双。 (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编选《晚晴簃诗汇》) 蓬莱道院待月诗 (清)田兰芳 王掌夏招,同余瞿士、唐幼章、袁国玉游蓬莱道院待月,瞿士有诗,用工部韵见投,因次以报。 仰止湖南千仞峰,每持纤挺叩洪钟。 朱云才见角先折,白虎如临席定重。 曲沼独清终易挹,大贤泛爱实能容。 非君谁发登高兴,老向交游事事慵。 一缕残霞挂夕峰,遥闻鹤观动踈钟。 衣禁灵籁吹三鼓,月耐微云透几重。 谈美真堪医夙病,酒醲无力起衰容。 归来欲纪当筵事,万转千回意已慵。 (清 田兰芳《逸德轩遗诗》下卷五十九页) 浮香阁轶闻绝句五十首之二十六 (清)王祖恢 金缕歌终撤瑟期,露盘丹灶几迁移。 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时。 袁氏“陆园”在鸣凤门内,有阜隆起,上有承露石盘,丹灶。王掌夏铨缙,荐岩推官子,抱慕道之诚。过邯郸,题《金缕曲》二阕,以为神仙必可得而见。晚相园地建道场,名“小蓬莱”,一时竟歌咏之,荟为集曰《蓬莱纪胜》。掌夏又尝招潜江余瞿士、田篑山蓬莱道院待月,瞿士用工部韵作诗,客尽属和。(《睢州志·艺文》) 无 题 清 无名氏 三面清池千树霭 半城烟雨一山高 襄 邑 歌 睢 人 锦绣襄邑, 凤凰古城. 自秦设县郡, 至宋为中京. 有帝喾丘,襄公墓, 有圣寿寺,贤良祠. 登袁家山而长啸, 泛北大湖以娱情. 柳拨渔舟斜阳映, 暮至睢中晚钟鸣. 起废党论袁司马, 裕国宏谟李司农。 东坡纵笔书二赋, 汤斌治学遗儒风. 更兼凤凰三振翅, 敢上九霄动沧溟. 噫!君不见睢州自古为灵地, 岂有邑中才俊寂寂无大名! 袁家山 东方一红 但求胜迹路茫茫,踏遍睢城意自伤。 司马袁公追穷寇,吕祖护航伴艅艎。 荒台古殿临风立,老树残枝伴露凉。 几许游人添胜慨,风光只在旧时藏。 —七律 咏《商丘十四首》 传说袁家山传奇之吕洞宾大战穿山甲 话说吕洞宾听了王母娘娘的话,感到很是奇怪,直奔东海而来。 吕洞宾:东海之神来见!(东海之神立即现身) 东海神:上仙,您可来啦,快快救救东海百姓生灵吧!那修练五千年的穿山甲好厉害呀!他一来到这里,就翻江倒海,连海底的大山都被它掀翻了,抢占了龙宫,霸占龙王宾妃,它口口声声要找您吕洞宾报仇!龙王臣属谁敢不听它的调遣? 正说话间,只见海上驶来百艘战船。 吕洞宾:我等暂且回避,以观其变。(众神各自隐去) 外景 东海上白天 来到近前,只见战船上高高树起帅旗,上书“大明兵部右侍郎登莱巡抚——袁”。袁可立是河南睢阳(今睢县)人,奉命渡海东征,平定北辽叛乱。袁可立正站在船头辽望,忽然监军梁之垣指着远方急促地喊道。 梁监军:大帅你看,那远方是何物?是鱼非鱼,似龟非龟,竟然卷起巨浪来! 袁可立马上命令各战船头领稳着船舵,弓箭上弦,严阵以待。这时突然狂 风大作,恶浪滔天,军中频频传来噩耗。 报子:报大帅,战船翻没,将士沉海! 报大帅,几十只战船被飓风卷走,去向不明! 袁可立:是何怪物,竟有如此功力!这可如何是好?不过众将官莫要惊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家世代供奉吕祖,在这东海上吕洞宾会保佑我们的,说罢双手合十向上天祈祷。(仰天长叹) 外景 东海上空白天 吕洞宾站立云头看得明白,果真是穿山甲带领乌贼水族在东海兴风作浪,而且将要罹难的是自己六十年前托孤于河南睢州袁家的小徒转世后来到登州做官的袁可立。 吕洞宾:袁将军莫怕,吕洞宾在此与你助阵! 吕洞宾:好你孽种,你还没有死?又来东海作乱。休得逞狂! 话音刚落,吕洞宾舞双剑直奔穿山甲而来。 外景 东海上白天 穿山甲:好你个妖神吕洞宾,我穿山甲修得五千n年道行,哪里会死去呀?那次我只不过是略施小计—一个金蝉脱壳就来到东海。如今我在东海岂不更逍遥自在吗,你吕洞宾休要管的太宽,一个凡间的将军与你何干! 吕洞宾: 孽种你可晓得这位袁可立是我六十年前托转来到人世的将星,今天这闲事我管定了。 二人且战且说,打着来到一小岛上。 吕洞宾:你逍遥不了多久了! 穿山甲:吕洞宾,你这次没有三戏牡丹,没有那老妖婆的玉簪助你,你还有何法术施展? 吕洞宾见那穿山甲竟敢戏弄自己,怒火万丈,挥舞双剑直刺穿山甲而来。那穿山甲暗想:这八仙只会腾云驾雾,我却要与他水战,况且,咱这里还有虾兵蟹将,会吐云喷雾的乌贼也来相助,我且引他到海底的山谷中去。于是,大声喝道:难道你有种敢追我到龙宫中去吗? 说着,诈败,潜入海底 吕洞宾:哪里逃? 外景 海里昏暗 吕洞宾刚要下海忽然醒悟。 吕洞宾:且慢,这是否又在施诡计耍我,况且,它五千年的修炼,法术也确实有些厉害,我不得不小心些。 吕洞宾有些胆怯,犹豫不决,却忽然听见有人说话。 双剑:有我守在你的身边,不要怕!(吕洞宾四处看不见人影) 双剑:我是你的护身双龙剑呀!(吕洞宾一听大为惊喜) 吕洞宾:自从那一天,贤妻变成了双龙剑,我一直都背在身上,昼夜不离。今日正是你我夫妻共诛妖孽之时。 双剑:小心那孽种想在海底山谷害你,双剑要避开它的鳞甲,直刺它的腹部。 吕洞宾:谢谢贤妻的提醒! 说着挥舞双剑追入水中。那双龙剑是蛇精千年修练的法宝,一到水里就如同蛟龙出海,只杀得山崩海啸,鳞甲纷飞。眼看就要追上穿山甲了,那穿山甲惊呼起来。 穿山甲:乌贼何在?快快助我! 那乌贼闻声赶到,只是“通!通!”放了两个响屁,霎时间,大海里一团漆黑。吕洞宾急忙站立海面一看,穿山甲乘机逃亡到海底峡谷。吕洞宾急忙施了个海底捞月之术。 吕洞宾:孽种,哪里逃? 吕洞宾从穿山甲的腹部刺入双剑,那穿山甲狂吼一声,就死去了。霎时间,整个东海风平浪静。 外景 睢州袁家山上白天 (特写)河南睢县袁家山吕祖庙 袁可立一路顺风,所向披靡,平定北辽叛乱,凯旋而归。回朝以后升官受禄,官至太子太保大司马。他感念吕洞宾的护佑之恩,退休归里后在河南睢州(今睢县)南城一望碧水中大兴土木,比照船形,堆土为山,山称袁家山,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并在山顶建有“吕祖庙”。前有山门朝南,中有大殿三间,后有八仙凉亭。凉亭恰似船的桅杆,大殿后有一深洞正如船舱,内有吕洞宾侧卧雕像,专供祭祀之用。袁家山四周碧水蓝天,远远望去,俨然一艘大船荡漾海中。…… 有清代状元彭定求者,以“在陆肇祥”为题录入道经:“襄邑(今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水,木清华景逾濯锦。上建纯阳宝殿,额曰‘梦觉迷津’。后供吕帝阖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于是袁家山在道界名重日高,从此名闻海内外。 袁家山传奇之人头宴 明朝天启年间,我东部沿海一带时有倭寇侵犯,朝臣忧心重重。遂任袁可立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等地,负责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兼管粮饷,选吉日兴兵起程。战船行至大海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恶浪掀天,战船倾刻就有沉没之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袁可立昏暗中仿佛看到吕洞宾现身于眼前,就祈于吕祖曰:“此次东征如能转危得胜,回朝后修山打洞,塑像奉祀”。言毕,只觉吕祖手摇佛尘,霎那间风平浪静,船现平稳。一战首捷,敌方退兵。 时隔数日,倭寇派一使者修书一封,特邀琉球赴宴。袁可立慷慨应允,按时赴会。酒宴厅内,阴森可怕,四周暗伏甲兵。宴席开始,忽然呈上一棵人头,鲜血淋漓却口唇蠕动,眼珠自转。桌上放尖刀一把,使人见之毛骨悚然。袁可立神情镇静自若,一番观察后却顺手操刀,用刀尖先从耳、鼻、口各拧一圈,然后再往眼珠上一点。只见五官破列,机关松动,人头自开,现出各样山珍海味酒席一桌。倭人见之,目登口呆,马上撤去左右伏兵,以礼相待。敌人佩服我中华天朝之伟大,袁可立之神智,于是双方欢饮而散,倭人答应撤出琉球,从此永不犯境。袁可立凯旋归朝,皇上念袁可立东征有功,特授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念吕洞宾海上显圣,归里睢州后在南城碧水中修小蓬莱一座,名曰袁家山。四周绿水环绕,茂林修竹,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八卦亭,亭下设一仙洞,吕祖木雕塑像祀于洞中,世代香火不绝,流传至今。山上有苍松翠柏,异花仙草。每逢佳日,州人大会宾客宴饮其中,谈述袁大司马蓬莱盛事,以志不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