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 |
释义 | 史载,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收复荆州以后,并没有立即挥师东进,中间停留了一段时间。这中间的十月、十一月两个多月的时间,曹操的军队在哪里,干什么去了?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流传了近1800年的民间传说,就是曹操获得刘表水军以后,认识到必须使其与北方来的将士进行训练整合,使不习水战的北方人熟悉和适应水战。这两个多月时间,曹操的军队全部下到了刘表水军营地,进行适应性、整合性训练。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 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这句话,流传甚广、妇孺皆知。陈毅元帅1946年7月14日所撰《如何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一文,提到“过去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周瑜只有五万人就把曹军打得大败”(《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出版)。1949年1月,平津战役胜利后,毛泽东主席在香山接见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到“当年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今天,我们两百多万人马,三路大军下江南”(《红旗飘飘》第14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出版)。足见这句话千百年来已深入人心,值得细细品味。 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是指集结训练水军,准备攻打东吴的军事行动。东吴当时不称江南,而称江东。《三国志》关于江南、江东的指代是明确的。《魏武帝纪》有赤壁战败后,“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的记载,可知江南之所指。《周瑜传》有“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之语,可证江东之所在。另外,《史记·货殖列传》有“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的记述,也可以判断“江南”所指绝非东吴。汉时的江南,与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之江南是有区别的,乾隆皇帝所游江南主要是指江浙一带。东汉时的江南主要是指荆江以南地区。 曹操的军队占领江陵以后,打算沿江东进,就得下到“江南”作水上训练。刘表的水军营地应当就在江南,在湖南省华容县东南部的巴丘湖,即今东洞庭湖北部。《通典》和《括地志》载“巴丘湖中有曹由洲,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这个曹由洲就是曹操训练水军的大本营。所以,曹军东进是从洞庭湖出发的,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从原路返回。华容道只能在江南。 曹军的出发地点在今江南,进退军路线在今江南而不是今江北。当时的长江自江陵以下,分为南江和北江。这南江北江之说,古代文献早有记载。郦道元《水经注》有“(江水)又南过江陵县南,江有洲,曰枚回洲,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的记载。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有“南江上有龙洲,下有宠洲”的记载。北江就是现称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江水处于漫流状态,江岸边没有人工大堤,沿途与众多湖泊相连,舟船行进路程较远,且不利于水陆并进。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委员会前身)1985年编写出版的《今日长江》记述,到了现代,即解放以后,下荆江自藕池口到城陵矶的河道蜿蜒曲折,绕了16个大湾,总长度240公里的水路,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1800年前的下荆江河段可能还要复杂一些,曹军若从这段江道沿程进退,是不现实的。而南江即夏水,后称华容河(现存华容河只是古代华容河的一部分),相对弯道要少,直接通往洞庭湖。南江之下的宠洲,与《水经注》“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的记载相符,就是埋有胡宠墓葬的河中高地,现已靠岸成陆,即现在湖南省华容县城的所在地。胡宠的墓葬,华容《胡氏族谱》有明确的记载,在华容县城荷花市场东南部。从南江到达水面宽阔的洞庭湖后,同样可以经三江口进入长江,绕过了下荆江的曲折水路,有利于东进。曹军正是经过在洞庭湖两个多月的训练,然后从洞庭湖出发,经三江口进入长江,向东进发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