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义门 |
释义 | 义门镇义门镇位于涡阳县西北部,西邻谯城区的城父镇,S307省道、涡河穿镇而过。古为皖北重镇,是县西、亳东、永城南、阜阳北方圆百十里工农业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今以土特产——贡菜苔干为龙头带动农、工、商、运、建、服各业蓬勃发展而著称于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药材产区”。 简介义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春秋时代为楚国边境要塞。楚灵王戍边至此,死后葬于此地。公元前571年,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曾多次到义门传教,宣传道家文化。据《颍州府志》记载:“义门唐时真源县”,安史之乱后,改真源为“ 义门大桥。 十九世纪中期,轰烈伟岸的捻军起义曾在此同清军进行数次英勇作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捻军领袖张乐行父子三人,在义门西大周营殉难,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涡阳建县时,将义门从亳州拨属涡阳,民国十年,称为“义门”。唯将“仪”改为“义”,新中国成立之初,设立义门区,辖1镇13乡。1992年撤区并乡,翌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为“高配镇”,既县辖副县级建制镇,至今。 古时,镇上庙宇林立,名胜众多,四周城墙高一丈五尺,设城门九个,镇区范围内,有大小庙宇72座,故称“庙集”,至今仍能屈指可数的有千佛阁、玄帝庙、龙王庙、城隍庙、关帝庙、孝子祠、干柴庙、玉皇庙、清真寺等十余座。每年庙会有农历四月初八的香火会、十月初一的腾龙会,正月初八的孝道会等,每遇逢会,召来外省县及周边地区的客商来义门参加物资交流,日客流量5万人次,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如:鬼会、高跷、花鼓灯、棒鼓舞,腰鼓队、狮子舞、大头和尚戏柳翠,竹马旱船,龙灯、九女捕伞、武术比赛,杂技团等齐动出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镇西一里许的南窑村为东汉孝子韩伯俞故里,村后有“泣杖祠”遗址,风景秀丽,至今传为民间佳话。北关大街路西的清真寺建于元末,是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寺内正殿为无神宝殿五间,明柱走廊,花路门窗,重梁起架,宽敞明亮,已成为千年古刹,至今尚存并修复一新。 如今,义门镇辖12个行政村,4个街道居委会,国土面积59.7平方公里,6.12万人,其中回民1.5万人;城区面积4.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8万人。不论是辖区面积、耕地和人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实力,均居全市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伦理"义门"简介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许多大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奉为社会楷模,赐为“义门”。著名的有义门陈、郑义门、蒲城义门王氏等。 陈氏江西德安县车桥镇的陈氏家族,唐宋年间历经十五代,和谐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达3900余人,史称“江州义门陈,天下第一家”。 郑氏浙江浦江县郑宅镇郑宅村的郑氏自南宋至明代,合食义居15世计330余年,历代屡受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赐称“江南第一家”,人称“郑义门”。 王氏陕西省蒲城县上王乡的王氏家族,经营有方,乐善好施,累世同居,人才辈出。元延佑间多人出任大夫和地方官吏,曾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王瑛因皇帝器重任中军司马,手握虎符;王玮任奉议大夫,王璧兄弟任吐蕃宣慰使。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现存蒲城博物馆。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其中提到的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 古迹义门义门:位于安徽省泾县城西45公里桃花潭对岸的万村,始建于唐代贞观五年(631年),清乾隆年间重修。《泾县志·古迹》载:“唐万氏义门,在震山乡,册府元龟,唐太和六年,观摩使沈传师奏,泾县万晏自高祖万至仲芳五代同居,旌表起门 。”义门,两层,底层为通道,上层为马楼;门楼呈凹字形,大门正面上方有“义门”两字大理石门额,大门的两边是围墙,下部用大石块砌成,上部砖砌后再用磨光花砖贴面。整个建筑做工精细,而别特色,现其主体建筑尚存。现已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