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易红 |
释义 | 易红,男,1963年4月出生,重庆市万州区人。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东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常委、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至1990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学习,1990年7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东南大学。2006年6月担任东南大学校长。 人物简历1979年-90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学习; 1990年7月毕业后进入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历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现代制造技术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机械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党总支书记兼系主任、东南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等职。 2006年6月担任东南大学校长。 2011年7月至今,继续担任东南大学校长。 研究方向易红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CAD、CAPP、CAM及其集成技术,CIMS工程应用研究,敏捷制造与网络化制造,质量保证技术,微创医疗器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 研究成果在清华大学CIMS实验工程中作为主要研制人员完成CAPP及其集成技术研究工作,该工程获美国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 在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中负责CAPP及其集成技术课题,该工程获美国SME颁发的“工业领先奖”。 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家863CIMS示范工程、江苏省十五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CAD应用示范工程等二十多项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项目。 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已培养博士13名。 获奖情况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各一项; 江苏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一项; 1999年被评为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 2001年被中共江苏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兼职江苏省青联副主席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主任 江苏省工程图学学会理事长 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技术学科组组长 教育部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等职 人才转化易红代表开门见山,用“三个最”概括了东南大学的科研思路――“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老百姓最需要”,即不断促进科研活动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易红代表举了个例子:一座大桥的路面具备怎样的技术含量,才能经受冬季零下14度和夏季68度的桥面温度考验?东南大学承担的“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技术及应用”,解决了建桥中的关键技术,在南京长江第二大桥中运用,经受住了这样苛刻条件的检验,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项技术还在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重大建设工程中应用。而这只是近年来东南大学 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坚持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江苏地方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服务的亮点之一。 2000年以来,东南大学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以创新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建设道路”的发展战略,围绕“政府最关心什么,企业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老百姓最需要什么”确定科技工作重点,发挥建筑土木、机械动力、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学、交通运输等学科在国内高校明显的学科优势,不断探索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方式。通过“科技成果大江南北行”,东南大学的教师历时3年走遍了江苏13个地级市和鲁皖浙闽的部分地区,仅江苏就签订合同1422个,协议金额达8亿元,涉及项目投资30亿元。 此外,东南大学还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改造,为江苏企业增添竞争力。例如,东南大学研制的1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用芯片版权的电子产品,辐射到熊猫集团等10多家企业,使合作企业新增产值3亿元以上,新增利税近1亿元。目前东南大学已和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近30家联合研发中心。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东南大学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易红介绍,2007年东南大学的科研经费达到了6.5亿元,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列。但这些钱并非完全来自于国家拨款,其中2/3来自于企业合作,这一比例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科研活动需要钱,但是不能简单地依靠国家加大投入。”易红说,“作为科技源头的大学,应主动向地方和企业挥动橄榄枝,一方面解决了经费问题,另一方面使得科研成果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作为全国31所副部级高校中最年轻的校长,易红认为高校要大胆改革、焕发青春。一方面,高校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高新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展开科技创新,致力于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主动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全国经济建设大局。 “简单的说,一所高水平大学要做到‘顶天’、‘立地’。”易红说,“既要能够站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前沿,解决问题,作出回答;又要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把高校中蕴藏的巨大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转化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财富、人民的实惠。” 百年名校2006年6月,43岁的易红刚刚被任命为东南大学校长。时隔不久,作为最年轻的校长之一,易红就以东南大学掌门人的身份到上海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易红是“三清团”出身:这是清华的玩笑话,称呼那些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的清华人。1990年从清华这所著名的工科学校博士毕业后,易红来到东南大学这所同样著名的工科学校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 与清华大学相比,东南大学的历史更为悠久。易红特别感激自己的母校和工作的学校:无论是清华,还是东南大学,都具有百年的历史沿革。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使他受益匪浅,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 尽管百年名校有自己优势,但是问题也同样存在。易红坦言,对东南大学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活力不够。“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样积淀了很多矛盾,要改变很困难。我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为这所百年名校增添活力。这就需要大胆改革,焕发青春。”这个改革,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最简单的,就是对人才的定位。易红为东南大学的学生制定了新的培养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基础和创新的能力。这与过去的要求不近相同。过去的大学沿袭了苏联的模式,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承,而现在强调目标、信念和人格。学生的评价体系同样发生了变化。易红在担任副校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叫戴戈,成绩并不好,甚至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这样的学生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并不被认为是优秀的。可就是这个不“优秀”的学生,两次参加挑战杯,两次拿奖,一次一等奖,一次特等奖。学校为这个学生专门配备了导师,并批准了他的保研资格。更多的个性化评价方案出台。易红说,功课好不再被认为是优秀的唯一标准,更多的评价指标浮出水面。过去发奖学金,要求学生每门功课都优秀,现在一门功课优秀,就有课程奖学金。而课外活动做得好,也会有单项奖学金。 百岁的东南大学在继续变老,可它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45岁以下的教师成为师资队伍的主流。其中,就包括这位43岁的校长。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易红认为,对东南大学来说,目标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培养精英人才。因为一流的大学拥有一流的师资、学生、设备和条件,理所当然要培养精英学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