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新生 |
释义 | 徐新生,男,出生于1957年2月,副所长,教授。1995年9月从大连理工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1998年获中国“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中国优秀博士后)。入选辽宁省百人计划。2001年获得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以及其它多个奖项。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个人简介 基本经历 研究方向 2001年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个人简介 一、主持与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二、五年来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三、出版的教材与专著 四、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五、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六、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七、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个人简介徐新生,1978年至1993年间续在北京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3年带着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和课题相结合的想法到大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中首先学习和研究计算方法和软件以及应用技术,主动参加了“三峡升船机”工程项目和“浮法微晶玻璃技术和制备。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掌握了关键技术,并锻炼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勤奋和好学是他的一贯学风,以“笨鸟先飞”时刻提醒自己奋发进取。每天超过10个小时在实验室工作,甚至吃饭也在办公室。为了一个实验的成功数日不睡觉,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在钟万勰院士和程耿东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和领会了钟院士将哈密顿体系引入到弹性力学中的思想和本质。将这种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其它研究方向。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得到了一些成绩和研究成果。完成和发表十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在1995年8月出站前夕破格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 徐新生教授出站后更加努力工作,开拓了几个研究方向。在蠕变粘弹性问题的辛系统、力学中的对偶体系、压电材料力学行为与辛本征解系统、力学中的Birkhoff体系、非线性浅水波理论及辛数值方法和应力波传播过程中的结构动态前屈曲和后屈曲等领域和方向取得了可喜进展和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并多次被邀外出访问,学术报告及其他学术交流。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并数十次被SCI收录和引用。培养博士研究生十余人。1998年获中国“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中国优秀博士后),以及其它多个奖项。入选辽宁省百人计划。2001年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组成员,2002年“211” 立项评审专家组成员和2002年至2004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任《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2001年至2002年获得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并在香港多次做访问教授。2000年至2005年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重点基金资助项目。目前他又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为科学事业努力奋进。 1975年高中毕业并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1978年以地区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1978年至1993年间续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3至1995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1995年8月出站前夕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曾任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力学与实践》编委和《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编委、省力学学会理事等职。共完成学术论文90余篇,已公开发表80余篇,其中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3篇,并有数十篇被SCI和EI检索。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级研究项目二十余项。曾获省及校级奖十五项,其中1997年获省发明二等奖和1999年获得国家人事部和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国氏”中国博士后奖励基金,共十人)。 基本经历1978.9-1982.7 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82.7-1987.9 河南大学数学系工作,教学 1987.9-1990.7 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0.9-1993.7 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3.9-1995.9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 1995.9- 现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研究方向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一般解 材料和结构的弹塑性动态稳定性 应力波传播规律及应用 流固耦合动力学 粘弹性力学 新型材料微观特性 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制作 力学中的Hamilton体系 力学中的Birkhoff体系 非线性浅水波理论及辛数值方法 2001年主要研究方向简介蠕变粘弹性问题的辛系统研究 本系统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原变量及其对偶变量 (混合变量) 为问题的基本变量,代替传统的单一变量方法;将辛系统引入到粘弹性力学中,在辛几何空间中研究正则问题;而在时域利用展开等化粘弹性力学诸问题为系列具有初应力或初应变的弹性力学问题。这样在时域空间两个方面力求创新,开阔粘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思路。使求解体系上从传统的欧几里德几何形态进入到辛几何的形态。而计算方法上采用了满足守恒律的辛结构数值方法。使粘弹性力学问题解题方法和思路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力学中的Hamilton体系研究 哈密顿(Hamilton)体系是在拉格朗日体系的基础上引进对偶变量,利用哈密顿函数和拉格朗日函数的特殊关系导向哈密顿体系连续介质力学中的正则方程。由于哈密顿体系采用了混合变量并且系统具有守恒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些优势。引入了哈密顿体系后,力学问题可以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进行研究,如弹性力学、结构的振动与波动以及结构的稳定性、流体力学、水波问题、复合材料力学、断裂力学等。从拉格朗日体系向哈密顿体系的换代,其意义在于从传统的欧几里德型的几何形态进入到了辛几何的形态之中,突破了传统观念,从而可使混合变量方法进入到应用力学的广大领域。 力学中的Birkhoff体系研究 力学中的Birkhoff 体系所研究的问题,包括保守系统问题和非保守系统问题。Birkhoff体系下仍保留了辛的性质。由于在Birkhoff体系下也可将研究的问题在辛几何空间加以讨论,因而许多辛正交,归一及展开等数学工具就可以充分利用。用全状态空间变量概念讨论振动诸问题是一个新的设想,更适合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对其理论和计算方法的需要。构造诸问题的Birkhoff基本方程,然后建立辛几何空间进行求解方法,进一步借助于辛几何理论的数学工具,与辛矩阵所伴随的守恒性,形成一套计算方法。将其应用到工程问题中。 非线性浅水波理论及辛数值方法研究 在理想流体非线性浅水波理论中,波高与速度势恰好为一对对偶函数,因而哈密顿体系可以引入到非线性浅水波问题中。这样一类变量的范围内以高阶偏微分方程为标志的拉格朗日体系方法可以由全状态空间变量表示且具有守恒律的正则性控制方程辛方法代替。建立一种一般性的理论方法、实验方法和辛数值方法。进一步解决流固耦合问题,并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如三峡工程升船机船厢的稳定性,中国文物力学的“龙洗”机理研究等。向流体力学其他问题渗透并建立求解基本体系和数值方法。 应力波传播过程中的前屈曲和后屈曲研究 结构的动态屈曲是系统运动失稳的主要形式。人们通常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是以结构整体振动观点采用相应的方法。而课题组认为 1) 当结构受到冲击载荷时发生屈曲现象应该是从一个局部开始的,而不是整体的屈曲,因而以有局部效应的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发生局部屈曲的观点更能揭示发生屈曲的关键所在;2)用分叉观点可确定临界载荷及屈曲模态是理想的方法;3)结构动态的前屈曲是零本征值问题,而后屈曲是非零本征值问题。基于上述出发点可以研究弹性和弹塑性梁、板、圆柱壳等端部轴向受到冲击时发生局部屈曲的一系列问题和对称弹塑性桁架结构称冲击载荷作用下出现非对称失稳等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与工程实际问题。 近期主要部分学术论文 [1] Wang Minzhong and Xu Xinsheng, 1990, A generalization of Almansi's theorem and its application, Appl. Math. Modelling, Vol.14, No.5, 275-279 [2] Xu Xinsheng and Wang Minzhong, 1991, General complete solutions of the equations of spatial and axisymmetric Stokes flow, Q. JI. Mech. Appl. Math., Vol.44, Pt4, 537-548 [3] Xu Xinsheng and Wang Minzhong, 1993, On the completeness of solutions of the generalized axisymmetric Stokes flow equations,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Vol.13, No.4, 222-228 [4] 徐新生、苏先樾、余同希,1993,纵波在率相关塑性软化材料中的传播,中国科学,(A辑),23卷10期,1062-1069 [5] 徐新生、王敏中, 1993,关于弹性力学中Boussineq-Galerkin解和胡海昌解的等价性,力学学报,25卷2期,237-241 [6] 王炜、徐新生、王敏中, 1994,横观各向同性弹性体轴对称问题的通解及其完备性,中国科学,(A辑), 24卷6期,586-598 [7] Xu Xinsheng, Zhong Wanxie and Lu Yulin, 1995, Study of nonlinear long wave approximation in uniform channels via Hamiltonian structure, J. Hydrodynamics, (Ser.B) Vol.7,No.1, 66-76 [8] 徐新生、苏先樾、王仁,1995,弹塑性圆柱壳在轴向应力波下的动态屈曲,中国科学,(A辑),25卷2期,166-173 [9] 徐新生、钟万勰、吕玉麟,1995,Hamilton 体系下的二维非线性浅水波,大连理工大学学报,35卷6期,796-800 [10] 钟万勰、徐新生、张洪武,1996,Hamilton 体系与弹性力学Saint-Venant 问题, 应用数学和力学, 17卷9期, 781-789 [11] 徐新生、钟万勰、张洪武,1996, 弹性曲梁问题的直接法,工程力学,13卷4期, 1~8 [12] 徐新生、刘书田、刘凯欣、李云鹏,1997,弹性圆柱壳在轴向应力波传播过程中的非对称屈曲,爆炸与冲击,17卷3期,249-253 [13] 徐新生、吕玉麟、钟万勰,1997, Hamilton 体系与多层流体中的非线性浅水波,水利学报, 21卷 增刊, 127-136 [14] 徐新生、张洪武、齐朝晖、钟万勰,1997,关于弹性回转体问题的直接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37卷5期,683-687 [15] 徐新生、刘书田、刘凯欣、郭杏林,1997,在轴向应力波传播和反射过程中弹性有限长圆柱壳非对称动态屈曲,计算力学学报,14卷5期,383-388 [16] Xu, X.S., Zhong, W.X. and Zhang, H.W. ,1997, The Saint-Venant problem and principle in elasticity, Int. J. Solids Structures, Vol.34, No.22, 2815-2827 [17] Xu, X.S., Xu, J.Y., Liu, S.T. and Liu, K.X.,1997, Dynamic axisymmetric and non-axisymmetric buckling of finite cylindrical shells in propagting ang reflecting of axial stress waves, J. Phys iv France, 7, C3-617 - C3-622 [18] Xu Xinsheng, Yu Tongxi, Su Xianyue , 1997, Propagation of wave in rate-dependent plastic softening rod and beam,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123, No.3, 190-195 [19] Xu, X.S., Zhang, H.W. and Zhong, W.X.,1998, A Direct method for the problem of the solid cylinder in elasticity, Q. J. Math. , Vol.11, No.2 454-465 [20] 徐新生、郑新广、张洪武、哈密顿体系与弹性楔体问题,应用力学学报,1999,16卷2期,140-144 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个人简介徐新生,男,1963年3月生,博士,济南大学A4级教授,结构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济南大学第二、第三届重点岗教师,济南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学奖获得者,兼任山东省土木建筑学会鉴定加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混凝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被聘为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专家。主讲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CAD等课程,参与编写教材2部,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和校级精品课程1门,主要参与3项省级教改项目,获得省级教学三等奖2项。近年来主要从事FRP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及设计理论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ISTP收录5篇,主持省教委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累计投入研究资金120余万元。其中一项获得省级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年度科研经费60万元以上。 一、主持与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1、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项目负责); 2、土力学基础工程试点课程(省教育厅/4.5 万元/2002/ 第3 位); 二、五年来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1、结构工程学科综合性试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5.6 2、精雕细琢出精品,谱写课程建设新篇章,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会议,2006.8 3、土力学多媒体教学刍议,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3.5 4、结合工程实际对《土力学》实施多媒体实验教学的探索,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会议,2006.8 三、出版的教材与专著1、土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副主编 2、建筑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山东省科技出版社,2001年,副主编 四、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2003年,省教学成果3等奖 第3 位); 2、房屋建筑学 课程CAI 开发研究与应用实践(2000 年,省教学成果3等奖 第5 位); 3、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土力学)(2003年,济南大学教学成果1等奖,第3位) 4、土力学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课程负责人)。 5、基础工程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课程负责人) 6、济南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学奖 7、济南大学优秀教学课件(土力学) 8、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试验技术及其在学生毕业论文中应用(济南大学优秀实验成果奖2等奖,1位) 五、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高性能碳纤维复合筋­—CFRP筋的开发及利用(省教育厅科技攻关,4万元,项目负责); 2、高性能磷铝酸盐水泥耐久性及其应用研究(50572035)(国家基金,28万元,第5位); 3、疏桩基础上部结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及地震反应研究(山东省自然基金,5万元,2位); 4、楼房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研究(企业委托,118万元); 5、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5万元,3位); 6、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省教育厅,3万元,2位)。 六、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Y OF HIGH PERFORMANCE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FRP),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CTE’’2007), EI收录; 2.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hybrid effect of CGFRP b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ealth Monitoring of Structure, Material and Environment,2007,B类; 3. Cracking Features and Crack Width Prediction of FRP Bar Concrete Be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ealth Monitoring of Structure, Material and Environment,2007, B类; 4. Application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ment Methodin Armoured Concrete Structure Engineering,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TP收录; 5. FRP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混杂效应分析, 建筑材料学报, 2007.6,EI收录; 6. Manufacture Technology of Nodal Point of Television Tower of Jinan City, ISISS’2005.9, ISTP收录; 7. FRP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2006(增),2006.10,EI收录; 8. 两种以上纤维复合FRP筋混杂效应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2006(增),2006.10,EI收录; 9. FRP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2006(增),2006.10,EI收录; 10. Test and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y of Ceramsite Steel Fiber Concret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TP收录; 11. 预应力碳纤维筋混凝土结构锚固方法及试验技术, 工业建筑, 2005.9, C类; 12. Modeling of Cable-Bar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of Wide-Span Transmission Line System and Analysis of its Dynamic Behavior,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ICASS’05, 2005.6, ELSEVIER出版; 13.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 Power of Building Enterprise, 2004OBD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 ISTP收录; 14. Introducing polyurethane compound – its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when applied waterproof and heat prevention roof,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 2007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DT INNOVATION, ISTP收录; 15. 海水侵蚀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2007,Vol46, B类; 16. 纤维聚合物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05.9,C类。 七、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1、高性能碳纤维复合筋—CFRP 筋的开发及利用(省级鉴定,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2等奖,项目负责); 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加固技术(省级鉴定,第3位); 3、唐山市陡江电厂灰坝工程对李家峪村房屋开裂影响原因分析(部级鉴定,项目负责)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