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信阳农林学院 |
释义 | 信阳农林学院,位于信阳市南郊,现有浉河、羊山、南湾三个校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100多人,在职教职工700多人,学校设有13个系4个教学部,开设了茶叶加工、水产养殖学等38个专科专业,茶学、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专业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三月,北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09年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月,省委、省政府批准信阳市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今天,除了资金的投入,更需要的是人才和科技的支撑。高校,是孕育两者的最佳平台。 在豫南名城信阳,一所始终坚守农业教育本色的专科学校,怀揣着组建农林学院的梦想,即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是安于在原有的轨道上前行,还是到更高的层次上跨越发展,是这所学校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在测量着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对于农业人才和科技的渴望。 【一】现实与历史 全国高校选名师 信阳农专拔头筹 2008年9月10日下午,北京京西宾馆内灯火辉煌: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颁奖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10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先后上台领奖。在这其中,郭桂义教授有着“唯一”的身份——唯一一位来自河南高校的获奖者。他现任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副主任兼茶学教研室主任、茶叶研究所所长。 在河南省高校众多、教师队伍人才荟萃的今天,来自一所专科学校的他何以独享殊荣?顿时,孕育出全国高校名师的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立刻引来了众多好奇的目光。 学校建有畜禽营养、土壤肥料等各类实验室70个,有茶叶、水产养殖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20多个,学校还设有茶叶、水稻、特种水产养殖、应用微生物等6个专门研究所。 在20多年的时间里,郭桂义和他的同事们为信阳的茶产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同时在茶叶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郭桂义负责的《制茶工艺》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是我国近20个高校茶学类专业中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该校的茶学专业,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专业;茶学专业教学团队,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郭桂义和他的教学团队所取得的成绩,只是信阳农专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坚持特色办学、围绕“农”字做文章的一个缩影。 从2004年以来,该校还先后有四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国家精品课程”,特别是2004年,河南省本专科高校共有四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两门都出自信阳农专。该校的园艺技术实训基地和水产养殖实训基地先后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面对记者的采访,郭桂义教授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十分谦虚,他说:“我所获得的荣誉,是对我们教学团队的鼓励,也是对信阳农专的肯定,我更希望通过我的获奖,让大家关注信阳农专这所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学校。” 百年老校风雨路 “农”字本色薪火传 信阳农专的前身是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1910年(清宣统二年),诞生于今天的汝南县城关,是我省清末兴办较早的6所实业学堂之一。第二年改称为汝宁府官立甲种农业学校。抗战期间,学校先后迁至南阳镇平县、邓县、驻马店正阳县等地,其中于1934年和1945年两次迁回汝南。此后,虽屡经搬迁、更名,甚至一度师生星散,但学校的文脉不绝、薪火相传,“农”字本色始终未改。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于1956年迁至信阳市。 今年71岁的韩润山老师,1955年考入当时的信阳农业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信阳农专50多年的发展变迁。据韩老师介绍,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信阳农业专科学校,内设专科和中专两部。韩老师还清晰地记得,1958年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高等院校群英会”,对高校教师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当时的信阳农业专科学校就有老师代表河南省高校界出席盛会。 此后历经文革的动荡,该校又多次搬迁、拆散、重组甚至一度中断办学。1978年,学校更名为信阳农业学校大专班,并再次迁回信阳市区,从此才终于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8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普通高校,校名为豫南农业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调整为现在的校名。 信阳农专党委书记卢士堂说:“信阳农专长期坚持农业教育,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毕业生6万多名,如今,他们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信阳等豫南地区成为各方面,特别是农业领域的骨干力量。” 输送人才为地方 推广技术富乡里 “立足信阳,服务地方”是信阳农专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多年来,他们为服务区域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国宗是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他认为,信阳茶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跟信阳农专有很大关系,“信阳农专为信阳的茶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目前信阳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骨干力量,大部分都是信阳农专的学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只限于现在的浉河区和平桥区。从1987年起,郭桂义教授等信阳农专茶学专业的师生们开始利用教学实习等机会,到新县、固始、商城等地推广信阳毛尖加工技术。这些地方原来出产的炒青茶品质不高,价格低廉,每斤只能卖三五元。使用了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后,每斤茶叶卖到了四五十元,茶农种茶的经济效益大增。 夏国宗说,在信阳茶产业发展的规划过程中,信阳农专提供了学术上的充分支持。如信阳五云集团和文新集团的产业园区规划审批,都有信阳农专的专家教授参与论证。2007年起,由信阳农专郭桂义教授等人参与主持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颁布实施。 2008年初,信阳遭受冰冻灾害后,信阳农专派出大批教师分赴全市各地开展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指导,为农民挽回损失。 据信阳农专科研处处长陈斌介绍,信阳农专自2000年开始参加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9年来已累计承担科普项目137项,科普活动从豫南到豫北涉及40多个县市的60多个乡镇,直接参加该项活动的科技人员达3000多人次,学生达万余人次。 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左利村,是河南省重点贫困村。在信阳农专科技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村的技术能人董建国于2004年成立了“豫南春茶叶果品专业合作社”,带动了该乡3个村11个村民组1200户农民从事茶叶、板栗种植。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5户,每户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000元。该合作社也被农业部认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单位。 多管齐下促就业 紧跟市场“出口畅” 近几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信阳农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逐年稳步提高,2008年达92.13%,其中养殖类、种植类、食品加工类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连续几年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都达到10∶1。 这得益于信阳农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培养理念。他们认为,只有(就业)“出口畅”,才能(招生)“入口旺”。无论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还是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都围绕学生的就业进行设计,让学生的就业赢在起跑线上。 学校开什么专业,上什么课程,谁说了算?是企业的老总和招聘工作人员。这就是信阳农专保障学生就业的一个“杀手锏”。 近年来,每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期间,学校都邀请参会的企业老总和招聘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主管招生就业工作的副校长经常带队深入大别山城乡及经济发达地区考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直接接触,倾听他们对人才需求、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意见。 在教学安排上,信阳农专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单循环”培养模式,将培养模式转变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循环”模式。学校规定,实践教学不低于教学总时数的40%。 为了配合毕业生的顶岗实习,信阳农专采取多种灵活机动、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2004年,信阳农专的72名应届毕业生,通过招聘会进入双汇集团德州分公司实习,由于表现出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23名毕业生通过竞聘,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学生们需要返校参加毕业考试并办理离校手续。但为了不影响企业的生产,更是为了不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信阳农专派出老师、携带试卷,赶到企业所在地开设“流动考场”。这一措施不但受到了实习学生的欢迎,还得了企业对学校的赞赏和尊重。双汇集团有关负责人决定,再次到信阳农专挑选优秀毕业生。“流动考场下德州,绿色通道便学子”也被传为佳话。 【二】挑战与机遇 什么制约了农专更好的发展? 不可否认,近年来,信阳农专已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各项工作都有长足的发展。但是这样一所拥有百年文化积淀,有特色有活力的学校,在国家如此重视农业的今天,似乎应该拥有更大的舞台。信阳农专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信阳农专,人们经常会提到一位“袁隆平式的水稻专家”,他就是该校水稻研究所原所长、今年68岁的王景晨研究员。王景晨从事水稻育种研究40多年了,他先后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系)有30个,其中五个新品种都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的审定。 尽管研究成果丰硕,但王景晨却一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他在1995年之后,就发现了两个杂交水稻的不育系,却因为经费不足,一直未能进行成果鉴定,致使这一研究中断。 “杂交稻的不育系是繁育杂交稻的重要亲本,如果对这两个不育系进行成果鉴定,就有可能繁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超级稻’,将极大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王景晨说,这种成果鉴定需要申报项目并获得足够的经费才能进行。“项目和经费都是优先考虑本科院校的,如果他们算是正规军的话,我们想搞研究就只相当于‘打游击’。有时候就算能申请到项目但却没有经费,个别有经费的项目也大多是本科院校申请项目的子项,经费十分有限。” 史洪中是信阳农专农业科学系的副主任,2006年,他们便开始实施了“鸡公山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三年下来,他们采集的昆虫标本已有8万多号,植物病害标本也有8000多号。但让史洪中他们感到遗憾的是,由于缺乏鉴定条件,他们采集的那么多标本中,到底有没有新物种,哪些具有开发价值,却无从得知。 “光一台解剖镜,就需要几十万元,只有那些本科院校,他们才有资格申请国家级的项目,才有经费买这些仪器。” 王景晨和史洪中遇到的这种情况在信阳农专并不是个案,作为信阳农专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胡虹文也表示,“学校对于科研工作十分重视,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科研条件,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并出台了多项科研奖励政策。但是作为一所专科学校,与省内众多本科院校相比,信阳农专在获得项目和研究经费方面显然不具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除了申请科研项目、经费受限,在评职称等问题上,信阳农专也因为专科身份而在指标方面处处受限。据史洪中介绍,去年学校有八九位老师都达到了晋升正高职称的条件,但最终因为只有两个指标,另外六七个人只能错过这个机会。“虽然老师们都对学校目前的情况很理解,但还是会影响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杨士斌是信阳农专主管招生就业工作的副校长,他曾多次带队到全国各地去做市场调查,“推销”信阳农专的毕业生。他认为,尽管信阳农专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还是会在学历上有具体的要求,不少毕业生因为“本科以上学历”这样一条绊马索而与更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退休教师韩润山不无遗憾地说:“咱们学校开始创办专科起步很早,可是过了50多年,还停留在专科这个层面,已经落后于很多兄弟院校,一定要想办法赶上。” 在教职工的言谈中,信阳农专发展道路上的制约因素被聚焦在了目前的专科“身份”上。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已经迫在眉睫。 教职工的思考,也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思考。早在2004年,信阳农专的领导班子就意识到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性,他们当时就向信阳市政府提出了相关报告,而信阳市政府也十分重视,随即向省政府提出了在信阳农专的基础上建立本科院校的报告。2009年1月,信阳市政府,再一次向省政府提出了“设置信阳农林学院”的申请。筹备“升本”,成为学校上下乃至整个信阳的一件大事。 信阳需不需要一所农林学院? 在向省政府申报农专“升本”事宜的问题上,信阳市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他们认为,信阳农专提高办学层次,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快信阳发展的迫切需要。 信阳市市委书记王铁说:“信阳农专申报升本是农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件大事,不是想办不想办的问题,也不是加压不加压的问题,而是必须办、加快办,下决心办好的事情。” 信阳市市长郭瑞民说:“农专升本,将为信阳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为信阳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那么一所农林学院,对信阳这个农业和林业大市又意味着什么? “十五”期间,信阳全市人才占有量仅为3.2%,远远低于经济腾飞所必需的7%以上的人才密度要求,相对于吸引外来人才来说,设立信阳农林学院更有利于快速增加“留得住”的本科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信阳是革命老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受高级专门人才匮乏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这给信阳老区的腾飞和信阳农林学院的设立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前,对于信阳来说,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发展需要人才,建立信阳农林学院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缺乏这一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矛盾。 从研究开发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设立一所农林学院,更是对信阳具有特殊的意义。信阳地处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雨量充沛,植被茂密,自然生态良好,呈现出生物多样性和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的复杂性,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区域之一,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不断有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省外高校的专家学者来鸡公山地区考察生物多样性资源;同时,信阳还具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和以山野菜、食用菌、野生浆果为主的纯天然特产食品品种繁多,名优农产品信阳毛尖、南湾鱼、固始鸡、银杏、豫栗王、“双低”油菜、无公害稻米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组建一所区域性农林类本科院校,能让信阳的自然资源宝库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一种由知识驱动的经济必然要有一种产生知识的环境,而这样一种环境只有靠大学的存在才能形成。”信阳市的领导者们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据悉,组建信阳农林学院,已经被写入了信阳市的“十一五”规划。 河南需不需要一所农林学院? 那么,在已经拥有河南农业大学这样的本科农业院校的情况下,河南还需不需要一所新的农林学院?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基本上是为了适应城市工业化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本世纪初的一轮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布局过于集中、类型结构失调的现实。 为了“解决农村和基层工业企业的人才紧缺问题,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地方服务”,教育部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高校布局重心适当下移”,在高校设置审批上,要向地市一级的城市倾斜,在有条件、有需求但缺乏本专科学校的地级市和中心城市设置高等学校。 具体到河南的情况,这种布局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首先,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与其他省份比,高等学校除拥有量不足外,在空间布局上也不尽合理,高校多集中于北部的郑、汴、洛、新几个城市。地处豫南的黄淮四市,人口占全省的36%,但本科院校只有4所,仅占全省的12.5%。在豫南增加本科层次的高校,有利于在空间上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布局。 从更大范围上来看,目前在陇海线以南,武汉以北、合肥以西、西安以东的广大农业区域内,尚无一所以农林为主的本科院校。这个空白也亟待填补。 其次,目前我省的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比例为37∶63,与全国39∶61的比例相比,本科院校仍然偏少,2004年我省《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就提出要增加本科院校的数量,扩大本科招生人数,设立一所本科的农林学院,有利于优化我省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 第三,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以农为主的本科院校只有河南农大一所,而山东等农业大省,均有两所农业本科院校。目前,我省每百万人口中,农业技术人员仅有1728人,其中本科学历为536人,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54、845),更低于周边安徽(1793、626)、湖北(2018、943)等省。这显然与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因此,设立一所农林学院对落实国家科教兴农战略举措,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7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黄淮四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使黄淮四市尽快成为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和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在信阳组建一所农林类本科院校,符合这个战略部署,而且信阳农专如果成功升本,将进一步加强其在人才培养和农林科研方面的辐射力,为黄淮四市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三】支持与行动 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农专发展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新增高等院校重点向省辖市倾斜,鼓励省辖市举办本科院校。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积极支持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专科学校组建升格为本科院校,努力扩大本科、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重视发展农业、资源、能源、环境和师范类学科专业。” 省委书记徐光春2005年、2006年两次就信阳农专的升本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张保庆在视察该校羊山区后欣然题词“育人树德,为福中华”;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和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以深厚的老区情结时刻关注着农专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学校的自身发展情况;省教育厅蒋笃运厅长和多位厅领导亲临农专新校区视察指导,从全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对这所农业高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以及健在的老红军代表大别山区800万人民多次呼吁信阳农林学院的诞生。 信阳市委市政府从实现两个跨越,从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人才和科技支撑角度出发,把申报设置信阳农林学院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并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给予了大力支持。 合力共筑“农林学院梦” 为了切实支持信阳农专尽快实现升本,信阳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2004年9月起,就成立了“筹建信阳农林学院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指导信阳农专进行筹建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当年,为了支持信阳农专羊山新校区的建设,信阳市在羊山新区为信阳农专划拨了1100亩土地,同时在信阳市羊山新区的长期规划中,在农专新校区旁还为他们预留了1000亩发展用地。信阳市政府还为农专协调贷款1.2亿元,并将土地置换的3000余万元全部返还给农专。 在信阳农专羊山新校区,记者看到,三年前就已经投入使用的一座座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公寓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水园林校园已现雏形。信阳农专副校长扶庆告诉记者,这是新校区一期工程,已有5个系4000多名学生在此学习生活。目前二期工程也已经开工。与此同时,原有的浉河校区近年来也着力打造成为精品校园。 在筹备升本的“软件”方面,近年来,信阳农专已经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专业体系,课程整体建设水平走在全省高校前列。2006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信阳农专被评为优秀。从2002年起,信阳农专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招收6个专业7届本科生,已毕业三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40%以上,创造了专科学校办本科的最好成绩,也为“升本”后的办学积累了经验。 2005年12月和2006年10月,信阳农专两次通过了省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的考察和审核,信阳农专在占地、校舍、师资、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都已基本具备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根据教育部“十一五”期间高等院校设置“一年中东部,一年西部,一年民办”三年一轮的政策,2009年是中东部地区申报年。这也是“十一五”期间的最后一次机会。信阳农专这所百年老校期待着在迎来百年华诞之前,踏上一所本科农林学院的新起点。 “组建信阳农林学院,不仅仅是改一个名字,而是信阳农专这所百年老校的凤凰涅。尤其是信阳市刚刚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给信阳农专又赋予了更大的社会责任。立足信阳,面向全省,服务豫东南,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林科技、农村管理、小城镇建设等应用型高级人才,将学校建成一所以农林为主,理、工、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是未来的信阳农林学院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信阳农专校长郭长华充满信心。(记者 史家轩 方 舟 通讯员 黄炎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