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释义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的前身电工专修科创建于1908年,是我国高校同类学科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学院之一。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贯保持“重视基础,要求严格,注重实践”的传统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高校同类学科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电气工程师的摇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学院概览

学院组成

学院目前主体学科为电气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并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学院下设4个系: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电力工程系及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1个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并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电气技术创新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教授,目前有7位院士(唐任远、张钟华、周孝信、孙才新、雷清泉、马明伟)被聘为兼职教授。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授5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5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另聘有双聘院士3名、海外兼职教授4名。目前在校本科生1679名,各类研究生1688名,其中博士生209名、工学硕士生770名。学院按下属四个学科培养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并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培养

学院从1911年到1948年培养毕业生38届共计1144人,1949年至2005年培养毕业生57届共计19309人,其中博士学位毕业生304人、硕士学位毕业生1863人、本科生15146人、各类专科生1647人、工程硕士学位毕业生349人。学院先后培养出许多杰出人物和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钟兆琳、江泽民、王安、周建南、陆定一,蒋正华、朱物华、蒋新松、邱爱慈、唐任远等。历届毕业生中有26人成为我国两院院士,还有不少已成为国内新兴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国家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各界欢迎,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

教学成果

学院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十余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150余种,建成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优秀教材4部;陕西省精品课程3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9项、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学院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也是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的组长单位。

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近五年承担国家“973”项目(军口)1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863”项目2项、国家新产品开发项目1项、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国家电力公司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电工学科全国第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3项(近三年数量持续名列电工学科前茅)。2005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20项;授权发明专利181项。

学术成果

学院学术气氛活跃,近三年发表论文被SCI和EI收录约300篇,已连续两年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发表论文数为全国高校第一名。近六年来在电工学科领域已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共6次,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85篇、EI收录论文910余篇。本学科已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瑞典、荷兰、波兰、韩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近6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在国际上已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奋斗目标

保持该院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使电气工程学科的若干二级学科和科研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学院电气工程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学科简介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重点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学科始建于1952年,195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8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两次世界银行贷款、“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的重点建设,具备了优良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其中完整的介电谱测量系统和空间电荷测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学科点拥有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16人,多名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会议及刊物中担任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及省部委项目数十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主持召开5次国际学术会议和5次国内学术会议;近5年来,本学科出国讲学、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21人次,邀请国外学者讲学22人次,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25人次。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力设备绝缘状态检测与诊断、电介质理论及应用、电气功能材料与特种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测试技术、电力设备绝缘结构与绝缘配合。

50年来,本学科点已培养出本科毕业生4000余名,研究生471名(其中博士毕业生78名),有两人成为院士。现有在校研究生235名,其中博士生49名、硕士生119名、工程硕士生67名,本学科点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机与电器重点学科由原电机和电器两个二级学科组成,是长江特聘学者学科点。原电器学科于1982年成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又被批准为该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是1990年批准建立的“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学科之一。通过“世行贷款”、“211工程”和“行动计划”的建设,研究设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学科点拥有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9人,新成立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与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由本学科点的年轻学术带头人担任。“九五”期间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2项和省部级奖4项,成立的“陕西省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从1996-2000年,共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5次,教师出国培训和进行学术交流频繁。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器智能化理论与工程、电弧与电接触等电器基础理论、电器与电机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新型电机及其控制与测试。

该学科已培养出博士毕业46名,硕士毕业生285名。现有在校研究生210名,其中博士生38名、硕士生112名、工程硕士生60名,本学科点目前继续保持着电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和电机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为全国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年会、中国电力教育大学院(校)长联席会议、全国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发起单位。具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电力市场模拟仿真实验室及柔性输电实验室、新型继电保护实验室等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基地。

该学科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9人(博士导师5人,长江学者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近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1项,出版专著15部、全国通用教材8部。发表论文500余篇,SCI及EI检索18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项目2项及大量的横向研究课题。与海外多所著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力系统分析与规划、电力市场、电力系统运行与分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新型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等。

该学科已培养博士毕业生32名,硕士毕业生264名。现有在校博士生25名,硕士生96名,工程硕士140名。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高级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建设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于1991年,是国家面向电力能源建设,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在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级重要科研基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王建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雷清泉院士。

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电介质材料、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应用,电气设备及其智能化,电力设备绝缘系统及其寿命管理,电工电能新技术及应用。

近年来,实验室针对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协作项目,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经费突破亿元;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项,授权发明专利114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逾两千篇;科研成果转化显著,代表性成果新增利润超过20亿元。实验室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主办国际会议13次,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有170人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实验室已形成多学科融合、勇于创新的科研群体。有固定人员53名(研究人员48名,技术人员4名,管理人员1名),其中院士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人。此外,还有双聘院士3人,资深教授6人以及客座研究人员57人,在读研究生407名。

实验室研究设施完备、系统,科研条件处于国际上大学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由原电工原理、电子学和电工学三个教研室(均成立于1952年)于1997年1月合并成立,是西安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中重点建设的10个教学实验中心之一,也是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依托单位。

2006年10月,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现有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8人,高级工程师5人。

中心承担着全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开出的本科生课程主要有: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通讯电子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

中心继承了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勇于探索研究型大学工科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构架,形成了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为主线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三层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新体系,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一体化,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匹配的三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新体系。近年来,学校专项投入实验中心建设经费共计500余万元,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具有一流环境和条件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室,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心,人才培养、教师进修和培训的基地。

中心拥有“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个二级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成员单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1名,在读工学硕士研究生126名。这里研究条件完善,有专用的硬件实验室,配备有频谱分析仪、数字存储示波器、可编程函数发生器、集成电路测试仪、电磁参数分析仪、精密测试电源、变频电源、DSP开发系统和单片机开发系统、逻辑分析仪、现场总线开发装置。另外,还配有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电磁场分析与计算等大型软件,为开展高水平研究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

中心与国内兄弟高等院校的同行们有着广泛的交流与联系,与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陕西省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11月,是国内唯一的省级智能化电器及CAD 工程中心。中心的支撑学科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将信息技术与电气技术相融合,研究新一代智能化电器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设计开发具有智能化、可通讯功能的新型电器设备,实现电器通断电路、在线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改变我国电器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与国际大公司产品竞争的落后局面,促进我国电器设备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提升我国电器智能化产品的研发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 开关电器智能化与CAD的理论与技术

2.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

4. 新型智能传感器及其系统集成

5. 智能化电器专用集成电路

6.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在电器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项目及成果:

工程中心成立以来,承担的项目有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超高压变电站关键设备在线检测与诊断”、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智能化电器技术及设备”,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

在智能化电器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工作,针对电力设备的特点,研究开发了基于SOC的可重构智能化电器硬件平台,并开发了大量基于此平台的监测、诊断、控制、保护模块;开发了一系列用于电气开关柜、母线槽等产品的设计软件,在开关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电力设备企业的设计能力和水平。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拥有6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496篇, SCI收录论文数31篇,EI收录论文105篇。

工程中心与国内其他单位合作,共同组建了“西安交通大学思源智能电器有限公司”和“南京因泰莱智能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两公司年产值现已超过亿元,为工程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机构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校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原以电气工程学院教师为主体,还包括电信学院、理学院的部分教职工。目前中心隶属于电气工程学院,以工业自动化系的教师为主,还包括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的部分教职工。目前,中心共有教师14人,其中工业自动化系教职工10人,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教职工3人,外籍兼职教授1人。上述教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约2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00余人,他们和教师一起,构成本中心的主体。除上述教师及研究生外,本中心教师指导下的高年级本科生(大三、大四)也是本中心的成员。

本中心的研究方向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主,也包括工业电气自动化、新能源技术、智能交通等方向的研究。具体的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能质量控制及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关电源和逆变器技术,电力电子集成技术,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技术,电力电子系统的建模、仿真及控制,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微机控制系统及控制网络,智能交通系统等。在电力电子技术方向,本中心的研究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中心以科研项目为联系纽带,在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全面发展。本中心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授课安排都统一进行,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上决定本中心的重要事项。

研究生(含博士生、硕士生)是本中心的重要力量。本中心对研究生的指导实施导师个人和中心教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体指导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研究生助研金的发放,企业奖学金的评定,都在本中心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上统一决定。

除科研外,教学在本中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中心教师几乎都承担着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本中心承担的最重要的课程“电力电子技术”在2003年就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教材在200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中心主任王兆安教授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本中心的教师大都还承担着研究生的授课任务。

在本中心进行毕业设计的高年级本科生也是本中心的主要成员,该校实行2+4+X的培养模式,学院对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这一思路在本中心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本科学生不仅是本中心研究生的主要后备力量,在本科期间也积极参加本中心的各种活动,做着积极的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

克韦尔自动化公司总部在美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生产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的公司,在北美工业自动化产品领域市场占有率最高,与通用电气齐名。

1998年该校与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建立“西安交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 ,用于该校与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同意捐赠自动化设备和软件,以及部分场地装修和家具费用,用于该实验室的建设,并承诺今后每年再选择其最新自动化产品进行捐赠,并可按实验室提出的需求捐赠设备。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同意在该校与自动化相关的专业中设立罗克韦尔自动化奖教金和奖学金,并每年选派资助该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参加该公司与美国密尔沃基工程学院举办的全球发展计划培训活动。

1999年10月该校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正式成立,并举行了实验室落成仪式、及当年奖教金、奖学金颁奖仪式。其后,每年双方续签一次合作协议,同时举行奖教金和奖学金颁奖仪式。几年来,双方都圆满执行了协议,合作非常愉快,该校共接受了公司捐赠的价值近五十万美元的设备。该校先后有7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奖学金,14位教师获得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奖教金。公司还先后选派了该校电气学院和电信学院的6名青年教师和学生赴美国参加了该公司与美国密尔沃基工程学院举办的全球发展计划培训活动,并选派了该校多名教师和学生先后参加了该公司在上海、厦门、杭州等地举办的讲授最新自动化技术的专业培训。该校还承办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主办的2000年度全国高校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管理研讨会。

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在该校与自动化有关的专业(主要是电气学院和电信学院)本科生专业课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1年起,实验室开设了《基于现场总线的工业控制技术》课程,课程专门介绍实验室所具备的设备和涉及的PLC、网络技术。学生有8个学时的实验全部由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承担。每学年选修人数在100名左右。《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部分实验(2个学时)也用的是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的设备。每学年选修人数在150名左右。面向非电类全校本科生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网络》课程也由实验室教师开设并承担实验工作。另外,每学年有4-6名本科生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由于实验室连续七年来在本科生教学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2006年度被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授予“最佳教学奖”。

2006年度2007年7月初,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将主办“罗克韦尔自动化2007走近西北电力科技夏令营”,这又是一次加强双方合作关系,提高该校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知名度的一大盛事

研究生电气技术创新实验室

教育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深化改革,建立基地,实现开放和资源共享,改造并提升研究生创新环境,加强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造就一批拔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遵照教育部教研办[2002]20号文件精神,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委托电气学院负责组建以电子电气等技术为主要内容,能够覆盖电气、能动、机械、力学、材料、环化等各学科领域和科学工程中具有共性内容的实验平台,使之成为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学实验和科研实践创新基地。

实验室以“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为宗旨,以“学科融合、全面开放、资源共享、激发创新”为目标,力求“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手段先进、设计新颖”,通过基础理论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发创新实践、自主创业工程四个渐进式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敏锐发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1、基础理论实验:配合课程进行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跨专业性的电气技术科研素质培养,为创新奠定基础。

2、综合设计实验:在专家指导下,通过自主设计环节,进一步完善扩充的知识结构,实现专业融合拓宽视野,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3、研发创新实践:针对某个环节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自主创新设计获得对该环节的性能改善,或者完成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攻关研究;通过和科研单位、厂矿企业密切合作,真刀实枪地解决在科学研究中和生产急需的技术难题攻关;或者通过实验室创新基金的申请自主完成项目的创新。

4、自主创业工程:策划部集中实验室以及校、社会的综合力量,组织精英形成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研发、孵化、创业。

下属系部

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系

(一)电机教研室

1、概况

电机教研室是“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机电器国家重点学科”组成单位,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的专业之一,是博士学位点,也是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单位。电机教研室有一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的科研队伍。现有教授2人(博导1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直线电机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电机、小功率电机、永磁电机、微特电机、超导电工、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

承担专业基础课《电机学》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建有设施先进的钟兆琳电机实验室。多年来在电机及电磁装置集成设计、特种电机理论与控制、精密运动控制与磁悬浮技术、电机在线检测与故障诊断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直线电机方面,获国家发明奖1项。目前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军工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编写出版教材10余本,每年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2、研究方向

(1)电磁装置计算机数值分析与集成CAD系统

在该方向开发出电抗器、变压器、牵引电机、变频电机等CAD集成软件,并获得大量的工程应用。目前积极努力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对强磁场技术、高温超导磁体应用、等离子溅射场以及特高压输电系统中的换流变压器、可控电抗器等的研究。

(2)特种电机理论、运行与控制

该方向是国内最早开展直线电机研究的单位之一,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目前针对各类特种电机展开研究,特别重视对各种新概念、新原理、新材料、复杂运行环境下电机的理论、模型、控制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如正在开展高速电机、航空电源、电磁发射、电磁推进、新能源发电等的研究。

工业自动化系

工业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成立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国内知名学者沈尚贤教授、严晙教授等曾是该专业的创始人或执教于该专业。严晙教授曾长期担任全国高校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创建5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生,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蒋新松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郑南宁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电力电子集成技术、风力发电逆变技术和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

近年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一项,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项,面上项目多项,并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教材《电力电子技术》累计发行量已近90万册,并于200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全国影响很大。现在校博士生近50名,硕士生近150名,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教学、实验中心。

该专业王兆安教授于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目前还担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教学分指导委员会主任。使该专业在教学、科研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继续走在国内同专业前列。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1983年成立,所属一级学科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二级学科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专业专门从事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应用的研究,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光学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培养在传感技术、信息处理、工业检测、过程控制、智能仪器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开发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是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测量控制与仪器工程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而且在仪器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近年来出版教材十余本,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20余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863国家高科技项目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近10项,申请专利近20项。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

(高电压技术教研室、电气绝缘教研室)

(一)高电压技术教研室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1956年春成立于上海,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学科性专业。1980年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成为国内第一批硕士生培养点,1986年起成为博士生培养点和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一部分。1993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高电压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合并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属于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是全国高校重点学科。

高电压技术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博士学位指导教师)4人、教授级高工2人、副教授5人。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6-8人,硕士研究生25-30人。

高电压技术教研室一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省部委基金、企业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近几年来,共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3项、省部级奖励8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其中《电力系统过电压》为全国研究生指定教材,《高电压绝缘》为“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名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会议及刊物担任职务。

高电压技术教研室在“211”重点学科建设、振兴教育行动计划以及“985”支持下,科研及研究生培养能力大大增强,现有1800kV、6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各一台,400kV/1A工频变压器及150kV/4A污秽变压器各一台、±600kV/10mA直流高压发生器及±200kV/2A直流高压污秽试验装置各一台、以及各种高性能数字示波器、任意波形发生器、局部放电测试仪和频谱分析仪等等,并建成人工气候室,可进行低温、低气压、雾及淋雨等环境条件模拟,可用于电力设备外绝缘特性的研究。

电力工程系

电力工程系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1982年)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我系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导师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为本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近年来在国家211工程、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的资助下,学科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目前我系科研条件良好,具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电力市场模拟仿真实验室、柔性输电实验室、新型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RTDS)实验室等设施完善的实验基地。与海外多所著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本学科在电力系统分析与规划、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新型继电保护及综合自动化、谐波分析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许多独具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电力系统规划与电力市场研究方向:结合三峡工程的论证,开发了大型电源优化软件包JASP1。提出的随机生产模拟等效电量函数理论被广泛应用。建立了分析发电系统可靠性的统一模型与理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电力市场的电价体系、交易机制及其模拟系统研究。主持了国家973项目“电力市场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研究”。提出并开展了分频输电系统的研究,2005年统过了教育部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新型输电研究方面开创了分频输电新领域,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工业自动化教研室

工业自动化教研室现有博士学位指导教师5人,硕士学位指导教师9人,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高工)9人,另有讲师及以下人员7人,年青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研室教师比例的85%。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46-50人。是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面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研室具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二级学科,毕业研究生可分配到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高校、研究所或大型现代化企业以及去国外进修或深造。

电器教研室

电器教研室是国家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原电器(二级)学科第一个重点学科单位,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电机与电器专业,是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学科之一陕西省电器智能化与CAD工程中心设置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与开关电器相关的5个专委会有3个专委会主任委员由本学科点教师担任。目前电器教研室有5位教授在国际会议学术组织中任职。

老一代著名专家钟兆琳、王季梅、王其平等教授对我国电器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形成做出了奠基和开创性的贡献,使电器学科在我国该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学术上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高电压技术教研室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1956年春成立于上海,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学科性专业。1980年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成为国内第一批硕士生培养点,1986年起成为博士生培养点和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一部分。1993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高电压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合并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该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现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

现在的高电压技术专业主要由高电压技术教研室组成,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力设备绝缘结构设计与优化、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电力设备绝缘诊断与状态评估技术、脉冲功率与放电等离子体等。随着学科的发展,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研究内容不仅涵盖电力与电工部门,而在环境、能源、国防、电磁兼容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学院领导

学院院长:邱爱慈,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后分配到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先后任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起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院长。是我国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电子束加速器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主要工作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粒子束加速器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包括:1. 高功率脉冲技术:快放电储能技术;脉冲形成、压缩、传输技术;脉冲开关技术;快脉冲高电压、大电流的测量技术;在短脉冲作用下高电压的绝缘技术;脉冲大电流放电特性与机理等。2.强流脉冲粒子束加速器技术:高功率脉冲源与负载的耦合技术;脉冲粒子束产生、传输和诊断技术;高功率Z-箍缩高温等离子体产生和辐射源技术等。3.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脉冲粒子束的应用研究。

党委书记:彭宗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气绝缘专业并留校任教;1991年赴日本武藏工业大学进修;1996年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进行科研合作;1997至2004年任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2006年11月至今任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电瓷避雷器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输电线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电气绝缘与高电压技术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其中包括:1)电力设备绝缘结构优化设计及复杂场仿真计算分析;2)超/特高压变电站、线路外绝缘与均压特性研究;3)电介质中空间电荷的形成机理及测量技术研究;4)复合绝缘系统中的界面效应与微观机理研究;5)高压线路绝缘子在线监测技术研究;6)高压直流套管的材料、结构及电气特性研究。

专业设置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该专业培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从事集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将成为相关行业与部门的骨干或带头人。

该专业具有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的特点。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受到电气工程、自动化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面宽,适应性强,具备解决既有强电又有弱电的宽口径专业问题的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设置有:自然科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机学、现代测试技术等。高年级可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课。

测控技术与仪器

该专业培养六年、四年制学生。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工学硕士或学士学位。

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为:电气制造业、信息产业、电力系统及运行部门、国家机关和科研院所、国防

该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是集检测、控制与仪器制造为一体。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学、电子技术、光学、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结合的现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技术,并具有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设置有:自然科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精密机械与零部件设计、信号与系统、精密测量技术、工程光学、现代测试技术、电气测试技术等。

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

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为:仪器仪表、电子与信息产业、国家机关和科研院所、国防工业。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8%以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6: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