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典
释义

吴典(1740-1789),字国猷,号学斋,府城(今海口)人。自小颖异,15岁中秀才,1765(乾隆三十年)中举人,1769(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加《四库全书》编修。1786—1789年,任琼台书院掌教。一生行善,为人传诵。

个人生平

乾隆五年,也即1740年8月,吴典在海口的吴家大宅出生,父亲吴必位给这第二个儿子起名为吴典。 据《琼山文史资料》,1749年,吴典10岁,可他顽劣却又聪颖过人的个性已经名闻郡城。他贪玩、逃学、骂人、打架,样样少不了,家人曾对他深感失望。幸得名儒塾师周继才的耐心教导,吴典终于改掉恶习,刻苦攻读,学业大进。1754年,吴典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吴典的“过目成诵,一目十行,天资超迈”的美名也由此传开。吴典考取秀才后入读琼台书院的时间(1755年—1765年),也正是琼台书院自建立以来最为鼎盛的时期。

1765年,26岁的吴典遇到一个对他的科举之途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时任广东学政使的翁方纲来琼设考,选拔人才。据说翁方纲览其文后惊叹道:“虎子有食牛气!”于是,吴典有幸成为拔贡。这年8月,吴典第一次跨越海峡,参加广东乡试,中试举人。

1769年,而立之年的吴典,赴北京参加礼部的己丑科考试,他不负众望,殿试名列二甲第47名,赐进士出身。

1771年吴典第一次回乡省亲时,曾协助其父吴必位、其叔吴必禄捐白银对家乡的雁峰学社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复,每人捐白银4000两建成的。

吴典在京都任职时,他与海南同乡好友王斗文进士等联络琼籍在京人士,为筹建琼州会馆而献金献力这一创举。据有关史料记载,1772年,吴典联合王斗文等人在北京正阳门外买下灵中坊民宅3重17间,又买隙地长12丈,宽5丈,约608平方米,作为琼州会馆的建设用地,首期投入的费用就达白银560两。以清朝不高的官俸,这些琼崖先贤要从自己的口中省下一些银两来为家乡赴京应考者建一座会馆,没有强烈的道德承担是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或许在吴典和他的同人眼里,出仕做官就是为国家尽忠、为有机会替百姓办事。

大约在1782年,当房屋和用地买定,吴典、王斗文等琼籍在京人士又得“乡人共捐白金960两”,“至壬寅而得800金,郡人又续捐900金,共1700金,”用以扩大会馆,房间达到32间,“于是琼之人交臂而至者日众……”(《京都琼州会馆记》),会馆的建成为当时琼人奔走相告的一件大事。

琼州会馆的建立,可说是琼人立足京城、扩大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吴典以他所处的条件和所能达到的力量,做了一件有利琼人积极进取的事业,为琼人的集体进步而付出了辛劳。

1787年,吴典在家居丧(吴父1784年去世)期间,曾出巨资为恩师周继才的家乡邕阳村修建三座大桥,又在海口白沙坊新建宜人东桥、西桥两座,所有这些在当时都算是大工程;他还出资建设“珠崖义学”,让贫寒子弟入学读书;建“大慈寺”,捐助泰华庵、三圣宫。

1788年,吴典带头捐银修建鼓楼,并为城楼南门题写“海南壮观”,北门题写“奇甸文明”两块楷体匾额……

个人成就

在吴典担任翰林院编修后的1773年,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启动。这时,与吴典同时在京的有同年好友萧省斋、罗九峰和王斗文等人,吴典被选拔参加编纂工作,无疑是令同乡好友十分羡慕的事情。 乾隆时期,清帝国国力强盛,乾隆皇帝要编纂一部比明代《永乐大典》更加完备的《四库全书》,它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编纂的规模大,总参加人数共有4300多人,大大超过了当年《永乐大典》的规模。 1782年2月,与其他出色的编纂者一样,吴典被“赐宴文渊阁”,赏《文渊阁赐诗》、笔10管、墨10笏、龙尾砚一方、玉如意一柄、文绮10副、龙缎二匹(为父母各制衣一袭)。据吴典第7代孙吴季泽先生说,吴家至今流传御制《赐派诗》一首,诗云:“玉以金为友,祥开善作基。家庭承祖泽,忠孝贵长持”。

吴典一生除了尽心编纂《四库全书》,出任琼台掌教,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外,他为乡里所传诵的是他一辈子不遗余力奉行的善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