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湾碧乡 |
释义 | 湾碧傣族傈僳族乡位于金沙江南岸,地处县境北部,距县城168千米,东与永仁县永兴乡接壤,南与桂花乡相邻,西与三台、铁锁两乡毗邻,北临金沙江与华坪、永胜两县隔江相望。全乡辖文宜拉、茨拉、碧拉乍、冷山、倮拉、白坟坝、湾碧、新村、纳那、腊务堵、巴拉、高坪子12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 全乡国土面积557.5平方公里,最高点为白草岭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为纳那村委会灰拉表小组,海拔1023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蚕豆、荞子、高粱、甘蔗等农作物。总耕地面积17402亩。该乡属于贫困乡,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湾碧乡-历史沿革湾碧乡1950年属中和区,1953年从中和区析出置湾碧区。1956年更名为碧拉乍区,辖地同前。1957年撤区并乡后为茨拉乡,1958年改名为上游公社。1959年改置湾碧公社,1962年复置湾碧区,1964年复置湾碧公社。1984年湾碧公社改为湾碧区公所。1988年撤区并乡,成立湾碧傣族傈僳族乡,辖13个村公所。2000年12月进行村级体制改革,村公所改为村民委员会,社改为村民小组。2004年适当撤并村民委员会后,将小厂村委会并入巴拉村委会,全乡辖12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 湾碧乡-民族风俗民间艺术 傣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火草筒裙”,其在夏季采摘山上的野生火草洗净,撮下叶片背面的白膜,经捻线、纺织、染色、晒干、裁剪、缝制等工序制作而成。傣家妇女身穿“蚂蚱衣”,腰围“火草筒裙”,既凉爽又方便劳作。傣族最具特色的饮食是“橄榄参”,每逢杀年猪,家家户户割下猪脊肉剁成肉末,加入花椒、辣子、葱、姜、蒜、芫荽,把橄榄树削去外皮,取肉质层舂细,漂洗后放入肉中,加入适量盐、醋、酱油、味精、小甄酒拌匀,腌制10分钟即可食用,味道香、脆、爽口。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是傣族传统节日——“窝巴节”,傣意鱼的聚会,这一天傣家人在江边祭拜先祖青哥、红妹,在江边唱歌、跳舞,品丰盛野餐,展销民族特色商品,欢庆3天。 傈僳族饮食特点是喝盐茶和“涝渣”酒。小孩出生不分男女喷三口烟、喝三口酒,以示成人后人人能抽烟,个个能喝酒,体现傈僳族人的豪放、开朗。傈僳族善饮、好客,客人不醉主人不喜欢。傈僳族巧技绝活是爬刀杆、钻火圈。傈僳族老艺人还能用多种药用植物配制成“爱药”,若喜欢谁就把药丸施在他(她)身上,他(她)就会终生爱她(他)。 湾碧乡-特产湾碧土特产品主要有核桃、板栗、花椒、桂圆、荔枝、芒果、木瓜、香蕉、土制蔗糖、小米辣、鸡枞、牛肝菌、松茸、蕨菜、巴岩香,其中小米辣、土制红糖最受消费者青睐。目前正在发展烤烟、核桃、冬包谷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烤烟、小米辣、甘蔗及冬早蔬菜种植和畜牧业产业。 湾碧乡-自然资源生态林 改乡南部为高寒山区,北部为金沙江燥热河谷地带,境内峰峦叠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貌复杂,受金沙江及其支流侵浊,多呈“V”型峡谷,谷壁挺拔陡峭。境内巴拉河属多底河下游河段,源于昙华山北麓,由南向北流经湾碧高坪子、巴拉两个村委会注入金沙江,全长18千米;湾碧河发源于百草岭北坡帽台山南麓大羊窝子,经碧拉乍向北至湾碧注入金沙江,全长27千米。湾碧乡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呈立体气候,森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乡现有林业用地6303.6公倾,活立木蓄积量285.4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4.8%。干热河谷低山丘陵稀树草坡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金沙江河谷地带,森林覆盖率低,树木多为散生。主要树种有青香树、红椿、木棉、臭椿、余甘子、羊蹄甲等。人工经济林木主要有酸角、柑桔、咖啡、木瓜、芒果、荔枝、桂圆、石榴、青枣、毛叶枣等。暖温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200米之间,以云南松纯林为主,间杂针阔叶混交林,在沟箐中多以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温凉性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800米地区。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不仅有常绿阔叶林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还有成片的华山松纯林分布,山脉的中部至背部多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沟谷地带多为阔叶林。主要树种有华山松、云南松、高山栎类、木荷、马樱花、木莲、杜鹃、厚皮香、山核桃。经济林有核桃、花椒等。寒温性亚高山暗针叶林、灌丛草甸类型主要分布于百草岭,海拔在2800米以上。主要有小片铁杉纯林和滇石栎灌木纯林,还有少量冷杉、华山松、高山松混交。其中3200—3500米为冷杉林带,3500米以上为灌木地和亚高山草甸。 湾碧乡-农村经济湾碧乡是典型的边远贫困山区农业乡。乡政府立足乡情,面向市场,制定了“培强冷凉、热作两个经济带,发展优质粮烟、经济林果、畜牧业三项产业”的农业发展思路,依靠科技、抢抓机遇、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599.8万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657万公斤,品种品质不断优化。烤烟从2003年的8万公斤产量、9.16元的斤价增加到2007年的24.4万公斤产量、13元的斤价,产值达280万元。经济林果业加快发展。核桃面积达4.7万亩,产量突破500吨,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花椒面积达846亩,产量达12500公斤;沿江片区以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为主的庭院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新途径;林下资源管护、采集成效显著。菌类收入达250万元。热作开发不断推进,冬早包谷种植面积超过2500亩,甘庶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小米辣种植面积达250亩。畜牧生产,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禽出栏数不断增加,畜牧业成为全乡涉及面最广的促农增收产业。 林业林业总产值1073万元。主要林产品产量和产值分别为:核桃403.4吨,比上年增长33.6%,产值:645万元;板栗22.4吨,比上年增长2.2%,产值:14万元;花椒11.6吨,比上年增加1.1%,产值20万元;油桐籽产量1405公斤,产值3962.10元;园林水果总产量为167吨,比上年递增11.3%,产值33万元。 畜牧业畜牧业生产情况:总产值为1573万元,其中大牲畜的饲养产值达794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11337头,比上年减少37头,出栏2085头,比上年增加76头。生猪的饲养产值达655万元,存栏15764头,较上年增加424头;出栏9331头,较上年增加240头;羊存栏36372只,较上年减少696只;出栏15702只,较上年增加76只;家禽的饲养产值达91万元,当年出栏31225只,期末存栏50329只。肉类总产量1362吨,蜂蜜产量11吨,禽蛋产量25吨。渔业总产值:10万元,水产品产量达14吨。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7万元。其中农业服务业产值为343万元;林业服务业产值81万元;牧业服务业产值13万元。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6321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8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758元增加到2006年的982元;农民人均有粮从2003年的356.4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379公斤。 湾碧乡-基础设施全乡124个村组中通电109个、通电话和自来水111个、通公路61个、通有线电视2个。湾碧小集镇新建了长274米、宽18米的主街;长80米、宽6米的岔街;改造旧城道路1502平方米;出让集镇小宗地36宗。一个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市场繁荣,带动能力较强的小集镇初具规模。 湾碧乡-人口卫生改乡2007年末共有4484户居民,总人口数17825人,比上年减少37人,其中农业人口17332人,非农业人口49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2‰。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9787人,占总人口的54.9%,其中彝族4048人、傣族3499人、苗族242人、傈僳族1826人、水族2人、哈尼族2人、黎族4人、回族1人。 全乡共有1所卫生院,10所村卫生室;共有技术人员35人,其中卫生员22人,主治医1人,医士7人,职业医师3人,护士2人;医疗用病床10张。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31人,占人口总数6.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人,参合率%;我乡有1个敬老院,现共收养2人,至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9人。 湾碧乡-文化教育该乡共有30所学校,其中:1所中学、7所完小;有专认教师总数153人,其中中学教师52人;有普通初中在校生699人,小学在校生137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入学率为97%,巩固率为99.5%;高中上线49人,上线率为23.7%。 全乡成立了4只农民业余文艺队,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举办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窝巴节”,促进了全乡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全县农民“两会”,乡人民政府出资4.5万余元,组建了2支篮球队、编排3个民族剧目参赛,其中女篮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歌舞剧《江面欢歌》获得了优秀新剧目奖,傣族《红妹》获新剧目奖,个人表演获奖3人。组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3个,建中频网点3个,受益群众108户。 位于大姚县城边远的金沙江南岸,百草岭北麓的湾碧傣族傈僳族乡,是一个聚傣、傈僳、彝、白、苗、汉6种民族为一体的“民族大家园”,在557平方公里的乡域面积上,分布着13个村委会,辖1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58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854万元,财政总收入442.3万元,其中自收收入81万元,粮食总产量613.5万公斤, 烤烟8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6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02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