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鹰头 |
释义 | 石鹰头,地处北京昌阳坊镇,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院内。被誉为驻跸山之龙首,灵秀独钟,斐声日久。史载金章宗游幸至此,御书“驻跸”刻柱石上。清时以“天峰拔萃”著列燕京八景之一,建国之初,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首任校长因其外观呼之为石鹰头,越数十载,此峰遂化为防化兵之象征。 特色特色突出此峰特色突出:巨石堆砌而成,顶部一石状如鹰嘴因而得名。攀登此峰惊险刺激,虽不属高,但攀爬过程的不同寻常可见一斑。 昌平区西南25里阳坊镇西一公里处有山,不高,只十余丈,而西北长有二十多里。山势险要,石皆壁立,不少石顶上呈白色。最初,此山不知何名。据《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四记载:“金章宗驻跸处,崖镌驻跸二大字。”《长安客话》亦记载“金章宗尝游此,镌驻跸二字,后人因呼为驻跸山。”金章宗皇帝完颜璟在位期间(1190年--1208年),频频到此游玩,并在山下背风处设立“帐殿”,一住数日,尽兴而返。因为古时候称皇帝出宫在外居住为“驻跸”,所以,此山得名驻跸山。 驻跸山驻跸山为花岗岩,硬度不很高,易于雕凿,山石上留有众多珍贵的石刻。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化的原因,使字迹模糊。最清晰的是巨石上“灵秀独钟”四个大字,刻于民国丙寅年(1926),尺幅最大高达7米,甚是壮观。“神岭千峰”刻于明代万历年间。其中“神岭千峰”四字最大。字迹都难于辨认,需认真研读体会,也能隐约看出万历年间的题款。这些字迹敦厚、有力、秀美,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历史价值。此处石刻于2003年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锣鼓峡山石间有一石隙,称锣鼓峡。据说,山石一侧有几个突起的石包,用石相击,声响如锣;另一侧有几个小坑,用石敲打,声音如鼓。据说,锣鼓峡的旁边有“石鼓传声”的石刻。我在山石上反复敲击,没能听到锣鼓音响。 花岗岩花岗岩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附近村子里的石材便取于山上。当地人用石材便采于山上。山石上确实留有开采过和未遂的遗迹。到别的山上采石也无妨。而驻跸山上有石刻,格外珍贵。清光绪年间,有人到驻跸上采石被发现,附近的村民自发保护山石,并在山石上刻下了这段经历。当时雕刻可能浅,时间并不长久,字迹已不易辨认。从资料上查出了相关的文字,记录如下: “此志书所载驻跸山也。其石如垒, 其色如墨,迥异于群山。为千古之神岭,万载之屏翰。故从古至今,无不景仰, 殊不闻有破坏此山者矣。前因石匠崔均私行开打, 唯利是图。经两村人知觉,公同理阻, 悔过受罚,焚香祈祷, 勒碑晓众, 永远禁止, 并令崔均看守。嗣从如再有故远者,两村公同送官究处,特为之志。以垂永久不朽,云尔。”落款为“西贯市村、羊坊镇公立。光绪拾八年九月吉立。”石刻犹如法令,警示着后人不能到这里开采。内容非常珍贵,可以看出当地村民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 沿着山石寻找,没有找到“驻跸”二字,却见山石上刻有“驻跸山”三个字。字迹很清晰,旁边也无题款,不能断定刻字的年代。这些石刻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已定名为摩崖石刻,此处石刻于2003年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被北京市昌平区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此山非常奇特,平地之上,突兀地生出许多巨石,组成各种形状。山顶上有一巨石圆头尖嘴,立在山顶,人们根据形状,称为石鹰头。再向山上登,便是山峰,人们称为神岭峰。登临神岭峰,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下视山峦,山石皆立,酷似人形,美不胜收。 千古之谜此外,这里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景象,成为千古之谜,那就是神岭千峰的山石皆上白下黑。关于神岭千峰的山石皆上白下黑的原因,相传与金章宗完颜璟有关。蒋一葵先生在《长安客话》中写到:有一天,章宗在这里打球,一时打得兴起,却无人喝彩,不禁叹道:我的球打得这么漂亮,谁能欣赏呢?话音刚落,就听见身后众人齐声高喊:好球!真棒!章宗回头一看,四周的平地上忽然涌出无数石峰,皆似人形。章宗大喜,命从人赏以奶酪,石人无口,就从石头上灌下,自此,石顶皆白,至今犹有遗存。这虽是一则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当地人对此却深信不疑,山下的村庄因之改叫灌石村。 村子在驻跸山脚下,历史悠久,北魏时就已存在。鉴于山石的奇特, 以前山名曾叫观石山, 村名便称为观石村。金代改名灌石村。明代,村子形成比较大的市场,货币又称为贯,村子改成贯市村。清朝以后, 灌石村与贯市村混用。至今,村子规模扩大,分成东、西贯市村。 相关传说山的正北有石梯可上,金章宗在此建亭。山的南面曾有台,两丈多高,金章宗登临,兴之所至,题下“栖云啸台”四字,现在此台已无痕迹。西南有一山洞,名寒崖,奇异深邃,上面长满奇花异草。据载,山下的西面曾有石床、石釜。山崖下有仙人棋,棋盘棋子齐全,棋子只能移动,不能拿走。有人解释,那是磁石。棋盘、棋子没有找到,却让人的想像充满情趣。金章宗一定到过那里,手拿棋子,只是不知在与谁纹枰论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