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师道尊严 |
释义 |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出自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古有天、地、君、亲、师之说。 释义师道尊严 shī dào zūn yán 【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辞书对“师道”这一词条的注释为1、师承;2、求师学习之道;3、为师之道。 含义“师道尊严”的含义虽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但是其初衷却提醒我们要尊道,尊有道之师。教育提倡尊师重道乃是教师职业使然,“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先善其德,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公平、公正,才能获得师尊。 出处【出自】:《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这是“师严道尊”的出处。 辨析现代发展与现状分析所谓师道尊严者,老师之尊严也,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园丁,呵护祖国的花朵,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构筑心灵的高塔。按理说老师应当得到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尊重,可现实情况呢?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师还是有一定尊严的。孔子门下三千学生,高足七十二人。颜回就曾说过:“汝在,回何敢死?”这样的气概,怕是一些标榜尊师的人也做不到吧。可见在那时,老师是很受尊敬的。 可历史的长河流啊流啊,师道尊严却沉淀了下来,被埋没在泥沙里了。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秀才不中举人,才会在乡里教私塾。《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就让范进“寻个馆”,意为做一个乡村教师。而且不但中了举人的秀才嘲笑他们,称他们“穷酸秀才”,就连乡里的农民都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没本事,只会耍嘴皮子。更可悲的是,连学生也笑话他们,悲也!悲也!那时的老师谈何师道尊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声疾呼,就难能可贵了。 封建社会终于被推翻了,新中国建立了。在新的社会中,老师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但不幸的是,在十年浩劫中,老师竟被列为第九等,称为“臭老九”,大部分的老师被自己的学生批斗,下放到农村,甚至客死他乡。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在现在的社会中,老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但师道尊严真的被肯定了吗?不是的,你看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的学生吵吵闹闹,既影响老师讲课又影响别的学生听课,这就是不尊重老师的最好典型。 学生不尊重老师的原因一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于是就对教授他们知识、督促他们学习的老师表现得极不尊重。这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人以为自己是在为老师学习。 二是逆反心理。有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严厉,让有的人产生逆反心理,继而不尊重老师,甚至憎恨老师。这是不明白“严师出高徒”的道理。 三是受古代“耻于相师”思想的影响。不向老师学习,我们又如何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谈不上报效祖国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努力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过他们。中华民族的腾飞,关键在教育,而老师是关键中的关键。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教育,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保证。 “师道尊严”需重建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大体有三层含义: 一是老师 “道尊”,亦即老师集信仰和知识于一体,尊重老师也是尊重信仰和知识; 二是老师 “自尊”,即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敬重; 三是老师的“他尊”,即有种种礼仪规范确保其他社会成员尊敬老师。据此,亦可分析今日中国“师道尊严”沉沦的基本原因: 首先,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蜕变,使“道尊”传统黯然不彰。在传统社会,教学意味着学做人和学知识合二为一,学生常年跟随老师,老师对学生言传身教,师生关系亲密无间乃至情同父子,学生对“恩师”的感激自然发自内心。在现代社会,教育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艺,大学基本采用分专业、分班级、分批次的集中授课方式,学生或会认识老师,但老师未必认识学生。师生间缺乏共同信仰,更缺乏情感沟通,很难传承“师道尊严”传统。 其次,中国教育体制官僚化现状和公共教育产业化倾向,以及部分教师品行不端、学术腐败、不安心“传道授业解惑”本职工作等不良现象,是侵蚀“师道尊严”的公害和毒瘤。试想,当“范跑跑”在地震中置学生于不顾自己逃生时,当一些大学教授蜂拥争当处长、竞相亮相媒体、奔走开会演讲甚至是剽窃论文时,当某副教授聚众参与淫乱时,他们既无法赢得学生尊重,更应遭到整个社会的批评甚至是唾弃。孟子曾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教师没有“自尊”,又何来“师道尊严”?又怎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他们? 第三,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 两千多年来,子贡为孔子守丧、杨时“程门立雪”等尊师典故一直广为流传。但今天,似是而非的师生平等观以及独生子女渐多等现象,弱化了尊师重道的传统,颠覆了尊师的风尚和礼仪,甚至发生民办教师为争取公平待遇而向政府集体下跪事件以及老师被打、被杀等恶性案件,老师的“他尊”同样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教育水平以及教师的业务水准和道德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师道尊严”的民族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民族。为师不尊、为生不敬的不良风气,中国教育不仅会失去传统,还会失去未来。(王达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 弄清“师道”本义在对“师道尊严”进行非议之前,先要弄清其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这不仅是学术的需要,也是对教育健康发展负责任的表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辞书对“师道”注释为1、师承;2、求师学习之道;3、为师之道。为了方便论述,我们把这三条逐一展开: 师承者,指治学的路数、学术个性、学派归属与老师有继承关系。无论学术界还是艺术界,师承都是使学术、文化的精华得以延续、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创新的重要基础。 所谓求师之道,传统文化的精典中有不少精辟论述,孔子《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礼记》中的“教学相长”、“学学半”;韩愈《师说》中的“无贵无贱,无少无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都是对“求师之道”经典的解释。 至于为师之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启功先生生前为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的校训,可视为简约而准确的诠释。而韩愈在《师说》中将其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践行这三者,当然也离不开“学高”、“身正”。如果能以如此“师道”规范教师,治学育人,何愁“师严道尊,民知敬学”?笔者实在看不出,这其中的哪一条“不合时宜”?倒认为这些经典的“师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