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热巴
释义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

基本简介

热巴介绍

巴塘热巴是由歌舞、说唱、杂技、戏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民间文艺。

其表演形式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热巴

热巴份为序幕,演唱祝词。热巴。(单击)、“桑冻”(三击)、“安莫森林”(边击)、“祝冻”(六击)、“各冻”(九击)等五种在热烈、激情、奔放的歌舞中。

第二部热巴

份为铃鼓舞蹈,其鼓点有“江轮安戈”(单击)、“桑冻”(三击)、“安莫森林”(边击)、“祝冻”(六击)、“各冻”(九击)等五种,并边击边舞,每完成一种击鼓舞蹈,便进行一段精彩的杂技、武术表演;每完成两次击鼓舞,便有一段“插科打诨”。这种插科打诨没有固定台词,纯属即兴道白表演,或者针对生理特点以及自己表演的失误进行嘲讽取笑,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第三部热巴

分是短小精悍的哑剧性表演。每完成一种击鼓舞蹈,便进行一段精彩的杂技、男装的腰上必须系上黑白牛毛编成的花绳武术表演;每完成两次击鼓舞。

第四部热巴

份是热巴弦子舞,在热烈、激情、奔放的歌舞中,接受人们的谢礼和捐赠,并结束演出。表演巴塘热巴舞,男女皆着藏装,男装的腰上必须系上黑白牛毛编成的花绳,每根花绳下端栓有各色毛缨,跳热巴舞时,男的右手持铃,左手持红色牦牛尾巴,女的左手持鼓,右手持弓形鼓锤,互相配合默契。

历史溯源

热巴

据史料记载热巴舞的产生约在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也有人认为热巴舞是由佛学家当巴桑杰传下来的。“噶玛八清”便是当巴桑杰的师傅阿拉果觉看到魔王残害百姓时念的咒语,也就是噶玛派僧俗阿拉果觉看到或听到有人受苦受难时念的咒语。民间流传着很多热巴由来的传说。相传,人们在索扎、美利、生瓜三条河汇合处兴建一座九层楼寺庙,统治者诱惑人们来为他们建寺,由噶玛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组织五男五女在工余时间表演,进行鼓支,每盖一层楼时就举行一次舞蹈盛会。经过数年的兴建,寺庙盖好了,热巴的鼓点增多了,舞蹈也随着丰富起来。

流传广泛

热巴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据史料记载热巴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热巴舞分布于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丁嘎热巴是藏北那曲地区比如县夏曲乡丁嘎村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据当地艺人的回忆及比如县政协仁旺丹增和索朗多吉两位先生所著的《那徐持如历史》藏文本介绍:最早的丁嘎热巴是在公元1040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和热穷巴在原有的民间热巴基础上创作和发展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这种热巴舞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民间进入寺院,又从寺院回到民间的

发展演变过程

现存的丁嘎热巴分为寺院喇嘛表演的热巴和民间艺人表演的热巴两种形式。过去民间艺人的丁嘎热巴主要以家族父子传承的方式代代相延,现在成立了以村为单位的热巴队,传承面得到扩展。

传统节目

丁嘎热巴的传统节目很多,共有三十多个,每个节目的跳法和姿态各不相同,其内容有讲述藏族历史、传说故事的,也有为了寺院祭祀活动的需要而宣扬宗教思想的,代表性剧目包括:《欧冬》(击鼓)、《曲杰罗桑》(罗桑王子)、《斯白巴玛感果》(原始的老父母)、《甲沙公觉郎巴》(迎请文成公主)、《古如多吉热》(金刚舞场)等。丁嘎热巴舞既有当地牧民舞蹈的动律,又借鉴了昌都一带热巴铃鼓舞的舞姿,以顺手顺脚的牧民舞蹈动作为基本步法,上身表演吸收了昌都热巴女子手鼓激情豪放的动作,由此形成融汇藏东藏北舞蹈精华的独特风格。丁嘎热巴中还有许多风趣的表演动作、模拟动物的动作及一些富有情节的小戏。

传承意义

热巴

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热巴舞分布于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几百年来,丁嘎热巴在丁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舞蹈样式和节目日益丰富。丁嘎热巴包含了藏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藏族人民卓越的歌舞艺术的创造才能,反映了藏族文化开放融合的一面,在藏族热巴舞中独树一帜。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那曲比如丁嘎热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热巴

热巴舞是一种由鼓钹(单钹)、锣伴奏的集体大型歌舞,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高潮时感情奔放,动作粗犷有力。跳热巴舞的原意是为了求佛保佑村寨平安、六畜兴旺和禳灾、祈丰收。唱、舞、器乐、服装等方面的艺人需经事前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方能参加。热巴舞共分12段,每跳一段前先念一段词,大意是颂扬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菩萨等。所演节目最少不能少于九个节目:《颂天地,拜四方》、《太阳、月亮、星星》、《鼓声传扬,四方平安》、《神佛与我们同歌舞》、《吉友、迷拉师徒斗法》、《乌鸦吹大话》、《吉友,迷拉下神山》、《英雄尼布里战胜恶魔独尼阿巴》、《送神佛、贵宾》。热巴中的舞蹈,为了吸引观众,讲究舞姿的优美,编排难度高的动作,象古代的百戏带有杂技、武术等艺技。舞时,男女人数相等,由领舞人扮主要角色。在铃鼓声中,通过跳、转、翻动作,圆好场地,招来观众,然后男女演员上场。

表演中

,男摇铜铃女敲,伴随着鼓点,应节奏而舞。舞者腰间短裙状的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中现柔,潇洒自如。表演者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串身翻等动作,如女子“带鼓平转”,“猫跳翻身”、“正反转”、“高低击鼓”等,变化多端,情绪灼热。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它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纯情朴实、热情开朗、坚强的英雄气质。如表现动物形态的“兔子跳”,或“扭身跳”,或“滚毛”,或“走矮子”,表现技巧和技艺的“磨盘腿”,或“单腿挎转”,或“摇铃蹲转”,或作“躺身蹦子”;表现嬉戏与体育竞技的“摔跤角斗”,“乌龟爬沙”、“堆罗汉”、“滚壶坛”;表现气功内容的“尖刀刺腹”、“夹刀旋转”、“滚牛角尖”等动作。热巴舞风格技巧熟练精当,节奏激烈紧张,表情丰富,情绪奔放,粗矿豪迈,英武豪放,特点稳重大方,舞姿优美多变,整套节目,包括哑剧、杂技、气功等成分,形成了成套的演出程式,尤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既能娱乐,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热巴

重要组成部分

铃鼓是热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九种鼓点,根据鼓点节奏的不同来表演舞蹈。在表演中,男持铜铃,女执手鼓(因而热巴舞又名“铃鼓舞”),绕圈走动,翩翩起舞。铃鼓声节节奏鲜明,随着曲调和情感的变化或高或低,或急或缓。节奏徐缓,铃鼓间响,清声幽远,似深箐山溪,原野牧铃铛;节奏急促,钹鼓齐鸣,轰轰烈烈,像急流奔涌,高山雪崩。进入高潮,舞蹈动作址分强烈,男子仿佛雄鹰一般单腿跨转,腾跃飞旋,女子一手拿弓鼓槌,高举头顶,转翻身子欢舞,犹如孔雀开屏。舞蹈动作选用弦子、锅庄舞步的同时,吸收了杂技表演的一些技巧动作,比较精彩的有“躺身平转”、“躺身小蹦子”、“前后甩腰”、“跨腿原地转”、“躺身大蹦子”等。热巴舞的队形变化多而且十分复杂,除圆圈外,还有“龙摆尾”、“双插花”,舞姿优美,节奏鲜明,手和脚为顺脚,重在腿部动作的变化。时而如同走"八卦阵",时而像数条青龙在飞舞、交缠、并肩盘圆圈。队形虽复杂多变,但近百人的业余演员却能做到整齐划一、有条不紊地演出。其气势之宏大,情绪之热烈让人叹为观止,谁要是能一饱眼福,定会叹服不已,终身难忘。

主要分类

热巴

(一)、热巴舞·丁青热巴

丁青热巴舞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丁青热巴流传在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一带,有别于同其他藏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热巴舞。丁青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地区西北部,地处藏东山地峡谷三江流域中怒江的上游地段。丁青县原名琼波,在藏语中意为大鹏鸟,所以"丁青热巴"也称之为"琼波热巴"。丁青热巴舞起源于琼布丁青,其创始人据说是琼布·米拉推巴嘎,也叫米拉日巴。传说昌都地区丁青县当时属热带气候,有大象在此生存,人们杀大象后取其皮铺在地上,并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丁青县可以说是热巴舞的发源地。

历史溯源

热巴

民间认为,热巴舞的创始人正是著有《米拉日巴道歌》的佛学修行大师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5年)。米拉日巴出生在一个叫做“琼协”的地方,而丁青自古就有“琼布丁青”之称,当地的人们普遍认为米拉日巴出生在丁青,丁青便有了“热巴之乡”的美称。传说米拉日巴年轻的时候曾杀死一头大象。大象的皮铺在地上,米拉日巴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至今人们在表演热巴舞所用的道具装饰也来自米拉日巴的那次杀像祭神的传说,米拉日巴取大象大肋巴骨做鼓架,取肚下薄皮做鼓皮,用小肋巴骨做鼓槌,用像的肠子做网状裙穗。这个传说不仅为民间热巴舞涂沫了一笔神奇的色彩,而且也为舞蹈艺术从原始祭坛走入民间的发展过程作了直接的注脚。应该说热巴舞的起源要比“米拉日巴创始说”古老的多。它的前身是佛教传入藏区之前的本地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是图腾舞。丁青正是苯教传播的重要之地。距丁青县城40公里的孜珠寺是全藏区最大的也是保留苯教仪式仪轨最完整的苯教寺院。专家们普遍认为,苯教从西藏阿里兴起,向外传播第一大站的标志正是"琼布丁青"地区的孜珠寺,然后苯教再传向林芝苯日神山一带。所以,古老的苯教巫舞几经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丁青传向民间,成为丁青热巴舞便有了充分的条件和理由。

艺术特点

丁青的热巴舞则以铃鼓舞为主,伴有说唱甚至融杂技气功为一炉的综合表演艺术而著称。其舞姿粗犷豪放而流畅,有很高的难度。音乐则淳朴明亮,高亢激昂。表现内容大都是在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祈愿吉祥。丁青热巴的重要特点在于它的粗犷、奔放、豪迈且富有宗教色彩。传说,在修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圣地类乌齐查杰玛大殿时,白天工匠们日晒雨淋辛辛苦苦修筑的房子,晚上被妖魔鬼怪蓄意捣毁。于是查杰玛高僧桑吉文特邀请琼波丁青斡陀热巴的舞者在建筑工地上表演热巴舞。他们奇迹般地在“天上结绳,在水上建起曼托罗”,以精湛的技艺、强烈的艺术魅力,使妖魔鬼怪神魂颠倒,迷惑了鬼怪,进而使工匠赢得了时间,建起了气势雄伟的查杰玛大殿。

主要流派

热巴

丁青热巴舞有三个流派。据口授相传,流传于丁青觉恩一带的窝托热巴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窝托热巴的特点是技巧高难,如爬杆技巧、腹上破石、夹刀旋转等都是窝托热巴的绝技。康沙热巴是昌都境内至今活跃于舞台的重要热巴流派之一,其传统节目有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九点鼓等,同时穿插一些弦子舞、卓舞及男女对辩(相当于滑稽相声)的表演。窝托热巴属于杂技气功类的技艺表演,但目前"香火"基本已断,很难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了。流传于丁青色扎一带的伽措热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特色是弦子与热巴嫁接,边跳边拉艺人自制的二胡,舞姿优美。把粗狂豪放的热巴与优美动听的弦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舞姿优美,旋律动听。这种艺术风格现已被诸多文艺团体吸收。流传于丁青桑多一带的冬洛热巴现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冬洛热巴表演风格多样,主要还是以传统的铃鼓舞,中间伴有逗人诙谐幽默的说唱以及其它很多的表演内容。目前冬洛热巴还以家族传承的方式顽强地生长在那半农半牧区的桑多乡炯秀村,在每年的丁青县热巴艺术节上这些古老文化艺术的传播者都有高超的技艺表演,他们还在每年农闲季节,举家上路,献艺谋生。 三种热巴的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均以粗犷豪放的舞蹈动作和高难度舞蹈造型闻名于世,其音乐以淳朴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畅为特点,主要内容多表现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等等。

传承意义

热巴

丁青热巴传统古老,流派众多,技艺高超,是藏族民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品种。解放后,民间的热巴艺人虽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各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拜民间艺人为师,故不仅较好地继承了传统热巴,而且还在演技和服饰方面作了一些改革,使之能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如今,热巴舞已经登上了国内外舞台,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2002年,丁青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热巴艺术之乡”。丁青热巴在当今所谓现代艺术泛滥的芬芳世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且成舞成歌成史,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且后继有人,得益于那些热爱并投身于热巴艺术的民间艺人,是他们的努力使这一备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古老文化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日臻完善。丁青热巴作为一种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在国家的政策保护下,各级有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义务将其发展和继承。 (二)、热巴舞·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丁嘎热巴是藏北那曲地区比如县夏曲乡丁嘎村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

历史溯源

热巴

据当地艺人的回忆及比如县政协仁旺丹增和索朗多吉两位先生所著的《那徐持如历史》藏文本介绍:最早的丁嘎热巴是在公元1040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和热穷巴在原有的民间热巴基础上创作和发展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这种热巴舞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民间进入寺院,又从寺院回到民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丁嘎人自古就属于藏北的那秀部落,而那秀部落则以能歌善舞闻名全藏。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禳灾祈福,人们都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丁嘎人便有了自己的歌,有了自己的舞。在漫长岁月的演化中,他们不断吸收、融合外来艺术,最终形成了一种为丁嘎人所独有的歌舞形式--丁嘎热巴。 艺术特色

热巴

现存的丁嘎热巴分为寺院喇嘛表演的热巴和民间艺人表演的热巴两种形式。过去民间艺人的丁嘎热巴主要以家族父子传承的方式代代相延,现在成立了以村为单位的热巴队,传承面得到扩展。丁嘎热巴的传统节目很多,共有三十多个,每个节目的跳法和姿态各不相同,其内容有讲述藏族历史、传说故事的,也有为了寺院祭祀活动的需要而宣扬宗教思想的,代表性剧目包括:《欧冬》(击鼓)、《曲杰罗桑》(罗桑王子)、《斯白巴玛感果》(原始的老父母)、《甲沙公觉郎巴》(迎请文成公主)、《古如多吉热》(金刚舞场)等。丁嘎热巴舞既有当地牧民舞蹈的动律,又借鉴了昌都一带热巴铃鼓舞的舞姿,以顺手顺脚的牧民舞蹈动作为基本步法,上身表演吸收了昌都热巴女子手鼓激情豪放的动作,由此形成融汇藏东藏北舞蹈精华的独特风格。丁嘎热巴中还有许多风趣的表演动作、模拟动物的动作及一些富有情节的小戏。

传承意义

热巴

几百年来,丁嘎热巴在丁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舞蹈样式和节目日益丰富。丁嘎热巴包含了藏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藏族人民卓越的歌舞艺术的创造才能,反映了藏族文化开放融合的一面,在藏族热巴舞中独树一帜。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丁青县琼布热巴舞表演队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波密帕雄热巴节

表演内容

热巴

热巴之所以成舞成歌成史,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得益于几十代热衷于热巴艺术的民间艺人,是他们的努力使这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日臻完善,帕雄·曲勇老人便是其中之一。曲勇老人已是花甲之年,年轻时,他是热巴队的骨干,如今他虽已退出了,但为抢救、继承和发扬热巴做了许多工作,并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送入热巴队。村里人称他为“根啦”(老师)。过去热巴有两种,一种是靠卖艺为生的专业人员,他们表演技巧很高,每逢年节及重大庆典活动少不了他们助兴。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多是有人身依附的农奴,被人视为乞丐。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常年流浪异乡,以汗水和屈辱换来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另一种是业余的,每年组织一两次排练,在这种日子里参加庆典活动以助兴,平时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的水平自然比不上专业的,但同样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热巴

相声

“卡夏”即相声,是舞热巴时不可缺少的穿插节目。这是为了让舞蹈演员能得到休息,也让观众能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卡夏的对辩方式有多种:一男一女对、男对男、一男两女对、一女多男对;其内容相当广泛,以对方相貌和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为主线,以讽刺挖苦的方式,主要针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某一家、某个人的作为进行批评和揭露。这是个临时发挥的节目,全凭演员平时的观察力和口才了,而且没有更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但它能使全场气氛热烈,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眼泪乱流。这又是帕雄热巴的特点之一。热巴舞潮起潮落几次后,热巴戏又登台了。

喜剧小品

热巴戏相当于如今的喜剧小品,其题材较为广泛,有宗教、历史为内容的,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他们演的《嘎亚纳切》即白胖脸与凹鼻子,就是家庭与婚姻的题材,表现劳动人民播种、收割、打酥油、背水、赶牛等生活场面。热巴舞戏结束后,男的拉起自制的二胡,女的挥舞彩袖,共同跳起“热谐”来。这又意味着帕雄热巴接近尾声。热谐即热巴弦子舞,是由二胡伴奏,男女演员围成一圈边唱边跳的集体舞,其歌词有继承下来的老词,也有即兴创作的新词。众人在旋律动听悦耳的舞曲声中,跳着优雅轻盈的舞蹈。歌声伴着宗曲藏布河的浪花把祈祷和吉祥,顺着村后的桑朵巴日神山带入天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4: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