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惠文王 |
释义 | 秦惠文王(前354年—前311年),又称秦惠王或秦惠文君,汉族,嬴姓秦氏,名驷(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驷),秦孝公之子,未称王前称秦公驷。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车裂商鞅,却并未废除商鞅之法。前324年,惠文王称王。《水经注》卷二十七引来敏《本蜀论》的记载秦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中文名:秦惠文王 别名:秦惠王、秦惠文君 国籍:中国(战国时秦国) 民族:华夏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前354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311年 职业:国君 主要成就:称王。灭蜀。 在位时间:前337年——前311年 基本介绍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逃亡,被魏国赶回秦国内。商鞅于商地召集其党人(一说为他人诬告,实为隐归),北攻郑县,惠文王派兵将商鞅生擒杀死后“五马分尸”于彤,灭商君之族。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战国初秦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不久,魏尽献河西地于秦。秦以黄河、函谷关为界抵御关东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公元前318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张仪又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在对关中六国作战取胜后,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jū,今四川昭化东南)和巴(国都在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前311年,惠文王死,年有46,太子荡即位。秦惠文王在位27年。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陵墓呈覆斗形。 人物生平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商鞅于商地召集其党人,北攻郑县,秦惠王派兵将商鞅生擒杀死后“五马分尸”于彤,灭商君之族,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 秦惠王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国任命公孙衍为相,楚、齐、赵、韩、燕、义渠六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 秦惠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义渠趁秦与三晋大战,攻击秦国西部地区,大败秦军。秦惠王派自己的异母弟公子疾在东部战场战胜三晋联军,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义渠退兵,魏国合纵失败。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韩、魏三国合纵攻楚,楚国大败。三国接着又打败了楚国的盟友齐国。秦国占领了楚国的汉中,使秦国本土关中与巴蜀地区连成一片。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韩国大举攻秦。正在这时,苴蜀两国使者先后到秦。原来,蜀国为了战胜巴国,决定先剪除巴国的党羽苴国。苴国向巴国求救,但巴苴联军还是被蜀国打败。苴国与秦国建立过防楚联盟,于是向秦国求救。 本来在巴蜀与秦国之间隔着楚国占领的汉中,楚国一直想攻入巴蜀,而苴国由于地处进入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着剑门,首当其冲,与楚国发生多次战斗,结仇很深。此次,苴、巴两国危难,邻国中能够与蜀国一较高低的只有秦、楚。苴侯考虑楚国与自己土地相邻,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无异于引狼入室。而秦国与巴蜀中间隔着楚国的汉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与自己相连,战胜蜀国后势必离去。如果不走,就将陷入巴蜀和楚国汉中郡的包围。因而求秦国是风险最小的。而蜀国派使者入秦,提出与秦结为盟国,目的是为了使秦国不出兵的。 秦惠王对苴蜀的要求都答应了,分别收下了两国的厚礼,让两国的使者归国。秦惠王用两国的礼物与韩国议和后,派张仪、司马错、张若、都尉墨率领秦国的精兵火速入川。秦军很快就通过了苴国把守的剑门,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进发。对于秦军的突然出现,蜀王十分吃惊。对于秦国的不守信用,蜀王十分气愤。于是,蜀王亲自领军与秦军交战。但由于秦军已过剑门天险,气势正盛,蜀王在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战败,被秦军杀死。张仪、司马错接着占领成都,蜀国灭亡了。张仪又借苴国与巴国劳军之机,一举灭亡了巴国和苴国。秦国尽收巴蜀之地。张仪和张若还主持修建了新的成都城。由于蜀王室在蜀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秦惠王采用羁縻蜀国的办法,将蜀国降格为侯,任命蜀王的儿子为新的蜀侯,任命张若为蜀相,管理蜀政。《水经注》卷二十七引来敏《本蜀论》的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对待巴国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 秦国占领巴蜀后,掉头痛击韩国。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威胁秦国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秦惠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在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占有今天的陕西北部、甘肃中北部和宁夏等地。义渠凭借骑兵特有的机动性对秦国的边境进行劫掠,甚至曾经侵入到秦国的洛河流域。正是义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才使公孙衍能够说动秦惠王暂停攻魏而转为攻义渠。秦国对付义渠这些游牧民族的办法主要是烧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以避免大批马牛羊被饿死。秦惠王七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派庶长操趁其自相残杀,平定了义渠。义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在义渠设县,义渠称臣。 秦惠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28年),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并开始设立相邦。 在张仪以前,秦国没有设过单独的相,只有将相和一的大良造。大良造主管军、政、民,权力很大,是对君权的一个巨大威胁。尤其是在商鞅担任大良造后,更是重权在握。秦惠王即位后,就开始对大良造进行分权。 张仪为秦第一任相邦。这样,就把大良造原来的相权剥离出来,使大良造成了最高军职的专称。由于秦惠王勤于政事,亲自主持秦国的大局,剥夺了许多宰相的权力,秦国的相邦一职实际上只相当于外相,约等于今天的美国国务卿。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派出两路大军分别进攻齐国本土和在燕国的齐军,以支持自己的女儿易王后和外孙燕昭王。在两路大军获胜后,秦惠王派自己喜爱的儿子公子稷入燕为质。秦惠王十岁就有了女儿易王后,儿女众多。 公元前311年,秦国的第一位王秦惠王去世了,年有46,在位二十七年。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陵墓呈覆斗形。太子荡即位,即秦武王。 用人之道秦惠王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其中以魏国人为最多。魏国是一个盛产外交家和军事家的国家,张仪、公孙衍、魏章、司马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秦惠王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对手就是魏国。于是秦惠王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孙衍和张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秦惠王在公孙衍和张仪之间有意的制造了一些矛盾,使这两个魏国人成了死敌,从秦国国内一直打到了国际舞台上。 魏章就是当初商鞅诈取的公子魏昂。魏章在魏时就已经是名满华夏的名将。商鞅知道,如果凭战场上的真功夫,秦军肯定不是魏章的对手。要想战胜魏章,只能靠诈取。魏章被俘后,得到了秦孝公的热情接见。当时秦国由商鞅独掌朝政,朝中能人不多。孝公有意留魏章在秦,魏章在听说家人由于自己丧师辱国而被法办后,也就留在了秦国。秦惠王对魏章是十分器重的,在攻楚战争中,公子疾和甘茂两位秦国的重臣被作为魏章的助手使用,足可以看出魏章在秦惠王心里的位置。而魏章也不负秦惠王的厚望,连败齐楚名将,夺取了战略要地汉中。 司马错更是历经惠王、武王、昭王的三朝元老,在伐蜀、楚、魏、韩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楚人甘茂、异母弟公子疾也是秦惠王的重臣,在武王朝还当上了左右相。 历史评价 惠王朝的大批能臣造就了惠王朝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王出色地完成了。 战略取势秦惠文王继位时也称“公”,在位十三年后改称“王”。秦惠文王的最大贡献,是适时转移战略重点,由对内变法图强转变为东向战略取势。在战略上,“势”的概念很重要,劣势与优势,逆势与顺势,守势与攻势,一字之差,情况大不一样。 可是,秦惠文王继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却是车裂商鞅。为什么?因为商鞅变法之初遇到极大阻力,阻力主要来自秦王宗亲。秦惠文王当太子时带头犯禁,商鞅毫不客气,先惩罚太子。当时的惩罚办法是在违法者脸上刺字,商鞅说,太子将来要当秦王,脸上刺字不好,那就“黥其傅师”。商鞅果然厉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么一整,谁都不敢胡作非为了,“于是法大用”,秦国大治。但这件事对太子的刺激太大了,他咬紧牙关,记在心里,总有一天要报复商鞅。商鞅心里也清楚,他在秦国变法,对秦国贵族的利益伤害太大,恨他的人太多。秦孝公去世后,太子惠文王即位,“宗室多怨鞅”,商鞅准备离开秦国。可是晚了,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准备谋反,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以徇秦国”,灭其家。不过,秦惠文王有一点还算好,他报私仇不废公法,商鞅的一套新法继续推行不废。凭这一点,秦惠文王仍可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假如他因私废法,把商鞅几十年变法成果统统推倒,那中国历史不知要被改写成什么样子了。 秦惠文王的战略取势,包括“文攻”与“武略”两个方面。 文攻他先后起用了公孙衍和张仪两位著名纵横家担任大良造和相国,以“连横”之计破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战国时期,有一批纵横家活跃在诸侯各国的外交舞台上,如公孙衍、张仪、苏秦、李兑、信陵君魏无忌等,“合纵”与“连横”是当时外交斗争的主要内容。《韩非子·五蠹》中对“合纵”与“连横”有专门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在秦惠文王后期,通过张仪的“连横”游说活动,挑动山东六国无休无止地生死相斗,最终得益的都是秦国。 公孙衍(号犀首),魏国华阴人,初入秦,任大良造,为秦国出谋划策、带兵打仗好多年,立过不小的战功。在同魏国争夺山河之险的战争中,秦国取得了很大进展。公元前329年,魏国另一位纵横家张仪入秦,张仪与公孙衍是死对头,两人势不两立,你来我就走。秦惠文王用张仪取代公孙衍任大良造,公孙衍回到魏国当将军。从此,公孙衍的立场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成为“合纵抗秦”的急先锋。第二年,张仪就当上了秦相,与秦国公子华率领秦军攻下了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张仪对秦惠文王说,这次要用蒲阳与魏国做一笔买卖。秦惠文王问他这笔买卖怎么做,张仪说,秦国不仅要主动把蒲阳退还魏国,还要派秦公子繇到魏国去当人质,同魏国和好。至于让魏国拿什么来回报秦国,这些话由我去说。秦惠文王说,那就试试吧。张仪回到魏国,把秦国主动归还蒲阳、派秦公子繇前来当人质的话一讲,然后对魏惠王说,你看看,秦国对魏国真是不错啊,魏国应该知恩图报,再不要同秦国作对了。魏惠王当场表态,这次秦国很大方,魏国也不能小气,把上郡十五县(今陕北米脂、延安一带)献给秦国!这样一来,使秦国把北段国界也推到了黄河一线。消息传回秦宫,秦惠文王高兴得敲着酒杯连声说,好!好!好啊!公元前323年,张仪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与齐、楚结好,以孤立魏、韩。为此,他约齐、楚两位相国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会见时,张仪用重金贿赂齐、楚两位相国,使齐、楚、秦三国交好。 这时,魏国的惠施察觉魏国已陷入被动,向魏惠王建议,魏国应当联合齐、楚抗击秦国。魏惠王心想,去年刚刚通过张仪同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你惠施不是存心捣乱吗?一气之下,逐走惠施,邀请张仪回魏国来做相国。张仪一来,建议魏国带头屈从秦国,以便让别国仿效。魏惠王这才如梦初醒,发觉张仪原来是魏奸,一直在为秦国的利益出谋划策,去年把上郡十五县献给秦国是上了一个大当,后悔莫及。一怒之下,把张仪赶回秦国。山东各国觉得公孙衍的抗秦立场很坚定,都替公孙衍说话,于是魏惠王提拔公孙衍为相国。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举楚怀王为纵长。但五国都打自己的小算盘,互相观望,谁都不想带头去同秦国硬拼。真正出兵的是魏、赵、韩三国,燕、楚两国虚以应付。五国联军进攻秦国的函谷关,秦军反击,联军大败,函谷关仍然牢牢控制在秦国手中。第二年,秦军乘五国联军“合纵抗秦”大败后军心涣散,乘机伐韩,大败韩军于修鱼(今河南原武县东),斩首八万,震惊了诸侯各国。这时魏惠王已亡,刚继位的魏襄王年纪太轻,没有主见。张仪又从秦国来到魏国,他用这次韩军大败的事例威胁年轻的魏襄王退出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单独向秦国请和。就这样,五国联军第一次“合纵抗秦”以失败收场。公孙衍没有斗过张仪,失去了魏相职位,又跑到韩国去担任相国。 当时齐、楚结好,对秦国东向扩张极为不利。张仪乘胜行动,主动要求出使楚国,去拆散齐、楚联盟。张仪见了楚怀王,开门见山对他说,楚国如果能同齐国毁约闭关,断绝往来,秦国将向楚国献地六百里,并送秦国美女给大王做小妾。张仪是个伶牙俐齿的政治骗子,楚怀王却是个十足的政治呆子。骗子骗呆子,一骗一个准,“楚怀王悦而许之”。张仪这一次真把楚怀王骗惨了。楚国满朝文武,听说秦国愿意割六百里地给楚国,都忙不迭地向楚怀王敬酒祝贺。惟独有一位清醒者陈轸,到大殿上来“吊丧”。他用十分悲伤的语气对楚怀王说:“楚国遭受这么大的不幸,我深感悲痛啊!”楚怀王极其扫兴,责问陈轸:“我不动一兵一卒,白白得到秦国六百里土地,你来吊哪门子丧啊?”陈轸回答说:“这六百里地是肯定得不到的,张仪的要害是要拆散齐、楚联盟。现在齐、楚、秦三国,哪两国联合起来,对另一国都不利。楚国如果与齐国毁约闭关、断绝关系,齐、秦两国马上就会结盟攻楚,楚国就要大难临头了!”但这时的楚怀王只信张仪,不信陈轸。他把楚国相印授给张仪,以示重奖,并派了一位将军跟随张仪一同到秦国去签约划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摔断了腿,躲了起来,三个月不上朝,跟他来的楚国将军根本见不到张仪的影子。楚怀王一分析,可能是与齐国断交断得不够坚决彻底,致使秦国拖延割地。于是派了一名勇士,借了宋国的关防,到齐国边境去“北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刻与楚国断交,与秦国结盟。张仪得到这一消息,出来了,接见那位楚国将军。楚国将军催促他赶快签约割地六百里,以便早日回国复命。张仪却改口道:“哎呀,你们当时都听错了,我说的是献地六里啊!”这就是张仪搞政治诈骗的一个著名例子。战国时期的那些游说之士,他们有机智,有计谋,善诡辩,尤其擅长搞政治诈骗,他们是那个特定时代孕育出来的一批政治怪胎。 楚国将军回去把张仪的原话向楚怀王一报告,楚怀王气得眼睛鼻子都挪了地方,他决心用武力去夺取那六百里地。这时陈轸又站出来劝阻说:“不可,现在楚国把齐、秦两边都得罪了,这时向秦国轻率出兵,将会遭来更大灾祸。”这时的楚怀王哪里还劝得住,立即下令楚国将领屈匄领兵伐秦。次年春,楚军与秦军战于丹阳(武关外丹水之阳,今陕西商南县西南),楚军惨败。秦军歼灭楚军八万,俘获楚将屈匄以下官员七十余人,占领了楚国汉中郡。楚怀王于心不甘,调动楚国全部兵力,向秦国境内进军,以图报复。两军战于蓝田,楚军再次大败。韩、魏两国闻楚军大败,趁火打劫,攻取了楚国边境的几座城邑。楚怀王再也无力反击了,万般无奈,只得割汉中郡向秦国求和。 武略北灭义渠,南并巴蜀。 北灭义渠虽然没有打多少仗,但对扩大和巩固秦国北部疆域的军事意义很大。打下巴蜀两国,是秦国名将司马错立下的战功。秦国在西南方向高山深谷地区作战,主要靠司马错指挥。秦国南并巴蜀后,既得粮丰物富之利,又在长江上游对楚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战略态势。秦惠文王在位的最后一年(前311),他想使巴蜀与楚国的黔中郡连成一片,派使者去向楚怀王传话说,秦国愿以武关外的土地与楚国交换黔中郡。黔中郡是楚国腹地的一片广阔地域,辖境包括今湖南沅水流域、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部地区。楚怀王恨透了张仪,对秦国使者回了一句气话:“本王不要秦国一寸土地,愿得张仪之头而献黔中郡。”张仪一听,对秦惠文王说,行,我去。秦惠文王为他的安全担心,张仪说,不用怕。第一,秦国强大,楚国已衰弱,楚怀王不敢胡来。第二,我认识楚国一位嬖臣靳尚,靳尚深得楚怀王爱姬郑袖的信任,楚怀王对郑袖的话没有一句敢不听,大王您就放心吧。张仪一到楚国,楚怀王立即将他关了起来,要杀他。靳尚马上进宫去见郑袖,说张仪是秦王的宠臣,秦国要用六个县的土地和秦国的美女来赎他回去。秦国的美女一来,一定得宠,那么夫人您的地位就要一落千丈了!靳尚一通挑拨,郑袖对楚怀王哭哭啼啼说:“天下为臣的都是各为其主,张仪只是奉秦王之命办事而已。你今天杀了他,秦国怎肯罢休。你赶快把我们母子都迁到江南去算了,免得秦兵来了我们都成刀下鬼!”郑姬一哭,楚怀王的心就软了。第二天,楚怀王接见张仪,袖子一拂说,嗨,过去的事都算了,请坐,喝酒。张仪挺直了腰杆,侃侃而谈,又向楚怀王展开了新一轮外交攻势。他说,那些热衷于“合纵抗秦”的人,无异于驱赶一群肥羊去攻击一只猛虎,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秦兵一旦攻楚,不出三个月就能拿下楚国。楚国想等待诸侯各国来相救,他们即使肯来,至少也得半年才能到达,救得了楚国吗?张仪连唬带蒙,把楚怀王吓住了。楚怀王连忙表态: “那好吧,楚国愿与秦国换地。”楚国遂“允割黔中郡,与秦和”。恰在这时,楚国大诗人屈原从齐国出使回来,他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张仪,责问楚怀王:“你为何不杀了他?”楚怀王后悔不及,?人去追,哪里还追得上?楚怀王身为大国之君,他的政治判断力还不如屈原这位大诗人。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战略取势获得了巨大成功,占据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上游地区,虎视眈眈地俯瞰着河山以东的万里河山。 大事年表秦孝公24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君。同年公子虔等告商鞅反,商鞅欲逃魏,魏拒之,返,入商邑,反,攻郑(今陕西郑县)。秦军攻商鞅,斩之于渑池,车裂其尸于咸阳,并灭其族。 惠文君元年(前337年),楚、韩、赵、蜀来朝; 惠文君二年(前336年),天子贺 惠文君三年(前335年),惠文王举行冠礼 惠文君四年(前334年),天子赐惠文王文武胙,齐、魏两国国君称王 惠文君五年(前333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 惠文君六年(前332年),魏割阴晋(今陕西华阴)与秦,秦更名为“宁秦” 惠文君七年(前331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惠文君八年(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与秦,此地原属秦,战国初期为魏将吴起夺取。 惠文君九年(前329年),渡河,夺取汾阴、皮氏,与魏王惠于应。同年围焦,夺占焦。 惠文君十年(前328年),张仪相秦,魏割上郡十五邑与秦; 惠文君11年(前327年),设立义渠县(义渠本为戎人建立的国家),义渠君为臣;归还魏国的焦、曲沃(本为晋国重要都城,今山西曲沃)两地。 惠文君12年(前326年),初次实行腊祭(仿效东方列国); 惠文君13年(前325年)四月戊午,韩、魏两国相互承认各自的王爵,秦相张仪攻陕(今河南陕县),但把此地百姓交归魏国。 惠文君14年(前324年),称王,更为元年。 惠文王二年(前323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啮桑 惠文王三年(前322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到魏国为相; 惠文王四年(前321年),元事 惠文王五年(前320年),王游至北河(戎人之地,位于黄河之北) 惠文王六年(前319年),无事; 惠文王七年(前318年),乐池相秦,韩、赵、魏、燕、齐与匈奴的联军共同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将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8万2千。 惠文王八年(前317年),张仪复相秦; 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司马错伐灭巴、蜀两国。同年秦攻夺赵中都、西阳两地。 惠文王十年(前315年),韩太子苍到国当质子,攻夺韩国的石章;同年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惠文王11年(前314年),秦将樗里疾(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之弟)攻取魏的焦,在韩的岸门击败韩军,斩首万级,韩将犀首逃走。同年,封公子通于蜀;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燕国大乱。 惠文王12年(前313年),与梁王(即魏王)会于临晋;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同年张仪相楚; 惠文王13年(前312年),庶长章攻楚国的丹阳(今河南丹江口市),虏楚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夺楚国的汉中(今陕西汉中),取地六百里,设置汉中郡。楚国围韩国的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攻齐,到满,又助魏攻燕。 惠文王14年(前311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来降。蜀相壮杀蜀侯来降。惠文王卒,太子荡继位,是为秦武王。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前337 甲申 周显王32年 鲁景公九年 秦惠王元年宋剔成33年 楚威王三年 齐威王20年 魏惠王34年 韩昭侯22年 赵肃侯13年 燕文公25年 卫成侯25年 前336 乙酉 周显王33年 鲁景公十年 秦惠王二年 宋剔成34年 楚威王四年 齐威王21年 魏惠王35年 韩昭侯23年 赵肃侯14年 燕文公26年 卫成侯26年 前335 丙戌 周显王34年 鲁景公11年 秦惠王三年 宋剔成35年 楚威王五年 齐威王22年 魏惠王36年 韩昭侯24年 赵肃侯15年 燕文公27年 卫成侯27年 前334 丁亥 周显王35年 鲁景公12年 秦惠王四年 宋剔成36年 楚威王六年 齐威王23年 魏后元元年 韩昭侯25年 赵肃侯16年 燕文公28年 卫成侯28年 前333 戊子 周显王36年 鲁景公13年 秦惠王五年 宋剔成37年 楚威王七年 齐威王24年 魏后元二年 韩昭侯26年 赵肃侯17年 燕文公29年 卫成侯29年 前332 己丑 周显王37年 鲁景公14年 秦惠王六年 宋剔成38年 楚威王八年 齐威王25年 魏后元三年 韩威侯元年 赵肃侯18年 燕易王元年 卫平侯元年 前331 庚寅 周显王38年 鲁景公15年 秦惠王七年 宋剔成39年 楚威王九年 齐威王26年 魏后元四年 韩威侯二年 赵肃侯19年 燕易王二年 卫平侯二年 前330 辛卯 周显王39年 鲁景公16年 秦惠王八年 宋剔成40年 楚威王十年 齐威王27年 魏后元五年 韩威侯三年 赵肃侯20年 燕易王三年 卫平侯三年 前329 壬辰 周显王40年 鲁景公17年 秦惠王九年 宋剔成41年 楚威王11年 齐威王28年 魏后元六年 韩威侯四年 赵肃侯21年 燕易王四年 卫平侯四年 前328 癸巳 周显王41年 鲁景公18年 秦惠王十年 宋康王元年 楚怀王元年 齐威王29年 魏后元七年 韩威侯五年 赵肃侯22年 燕易王五年 卫平侯五年 前327 甲午 周显王42年 鲁景公19年 秦惠王11年 宋康王二年 楚怀王二年 齐威王30年 魏后元八年 韩威侯六年 赵肃侯23年 燕易王六年 卫平侯六年 前326 乙未 周显王43年 鲁景公20年 秦惠王12年 宋康王三年 楚怀王三年 齐威王31年 魏后元九年 韩威侯七年 赵肃侯24年 燕易王七年 卫平侯七年 前325 丙申 周显王44年 鲁景公21年 秦惠王13年 宋康王四年 楚怀王四年 齐威王32年 魏后元十年 韩威侯八年 赵武灵王元年 燕易王八年 卫平侯八年 前324 丁酉 周显王45年 鲁景公22年 秦更元元年 宋康王五年 楚怀王五年 齐威王33年 魏后元11年 韩威侯九年 赵武灵王二年 燕易王九年 卫嗣君元年 前323 戊戌 周显王46年 鲁景公23年 秦更元二年 宋康王六年 楚怀王六年 齐威王34年 魏后元12年 韩宣王十年 赵武灵王三年 燕易王十年 卫嗣君二年 前322 己亥 周显王47年 鲁景公24年 秦更元三年 宋康王七年 楚怀王七年 齐威王35年 魏后元13年 韩宣王11年 赵武灵王四年 燕易王11年 卫嗣君三年 前321 庚子 周显王48年 鲁景公25年 秦更元四年 宋康王八年 楚怀王八年 齐威王36年 魏后元14年 韩宣王12年 赵武灵王五年 燕易王12年 卫嗣君四年 前320 辛丑 周慎靓王元年 鲁景公26年 秦更元五年 宋康王九年 楚怀王九年 齐威王37年 魏后元15年 韩宣王13年赵武灵王六年/燕王哙元年/卫嗣君五年 前319 壬寅 周慎靓王二年 鲁景公27年 秦更元六年 宋康王十年 楚怀王十年 齐宣王元年 魏后元16年 韩宣王14年赵武灵王七年/燕王哙二年/卫嗣君六年 前318 癸卯 周慎靓王三年 鲁景公28年 秦更元七年 宋康王11年 楚怀王11年 齐宣王二年 魏襄王元年 韩宣王15年赵武灵王八年/燕王哙三年/卫嗣君七年 前317 甲辰 周慎靓王四年 鲁景公29年 秦更元八年 宋康王12年 楚怀王12年 齐宣王三年 魏襄王二年 韩宣王16年赵武灵王九年/燕王哙四年/卫嗣君八年 前316 乙巳 周慎靓王五年 鲁平公元年 秦更元九年 宋康王13年 楚怀王13年 齐宣王四年 魏襄王三年 韩宣王17年赵武灵王十年/燕王哙五年/卫嗣君九年 前315 丙午 周慎靓王六年 鲁平公二年 秦更元十年 宋康王14年 楚怀王14年 齐宣王五年 魏襄王四年 韩宣王18年赵武灵王11年/燕子之元年/卫嗣君十年 前314 丁未 周赧王元年 鲁平公三年 秦更元11年 宋康王15年 楚怀王15年 齐宣王六年 魏襄王五年 韩宣王19年 赵武灵王12年 燕子之元年 卫嗣君11年 前313 戊申 周赧王二年 鲁平公四年 秦更元12年 宋康王16年 楚怀王16年 齐宣王七年 魏襄王六年 韩宣王20年 赵武灵王13年 卫嗣君12年 前312 己酉 周赧王三年 鲁平公五年 秦更元13年 宋康王17年 楚怀王17年 齐宣王八年 魏襄王七年 韩宣王21年 赵武灵王14年 燕昭王元年 卫嗣君13年 前311 庚戌 周赧王四年 鲁平公六年 秦更元14年 宋康王18年 楚怀王18年 齐宣王九年 魏襄王八年 韩襄王元年 赵武灵王15年 燕昭王二年 卫嗣君14年 后世评价秦国在秦惠王朝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秦惠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断。秦惠王不因人废法,实为过人之举。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