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律·洪都 |
释义 | 毛泽东晚年诗词不少 ,《七律·洪都》是其晚年诗词中富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之一。它在风格上具有青壮年时期诗词那种豪气张扬、气势雄浑的一贯特点 ;它在内涵上 ,不仅开创了描绘他和老一辈革命家所设计所实行的现实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模式“新天”蓝图的美好景象 ,而且表现了他在艰辛探索中急切进取的伟大政治家情怀。毛泽东的这首晚年诗 ,慷慨壮烈 ,读来令人激情满怀、品评味之无极而又发人深省 中文名:七律·洪都 创作年代:当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言律诗 创作时间:1965年12月24日 作品原文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作品注释①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因而得名。这里指江西省的南昌市。 ②南天雨:指在南方的战斗生活。 ③挥北地鞭:指在北方的战斗生活。 ④鬓雪:两鬓飞霜。 ⑤彩云:指马列主义真理。 ⑥处处鲜:祖国河山的锦绣前程。 写作背景1965年12月24日,毛泽东在73岁诞辰的前两天,由杭州来到南昌,下榻在赣江边上的一座宾馆里。南昌市有著名的滕王阁,南昌又是革命的发祥地。毛泽东于此感物抒情,抒怀明志,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整体把握当时诗人怀着重上井冈山的豪情巡视大江南北,来到南昌这个“八一”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联系自我,自然而然联想起历史上祖逖击楫、立誓报国的往事。对长期的革命战斗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颈联陡转,看似“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实是对祖国未来的展望和憧憬。诗的意境雄浑,气象恢弘,意蕴深长。 逐句分析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65年。 这首诗抒怀明志。借典咏史,抒发诗人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豪情壮志,同时歌颂新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寄托对祖国未来的殷殷期望。 首联以诗人到历史名城洪都之行起兴,引发思古之情,藉以通过“祖生击楫”典故的运用,表达坚持革命事业的信念。 颔联生动形象地对诗人大半生的革命生涯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久听南天雨”即是诗人对自己在南方经历种种急风暴雨革命斗争经历的回忆。“曾挥北地鞭”同样是诗人对自己在北方几十年戎马生涯的一种概括总结。可以说,诗人在首联和颔联引用祖逖(zǔ'tì)北伐和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意为表现对以往革命斗争的回顾、歌颂之情和表达继续革命的雄心壮志。 颈联以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祖国新天地与光明前途的瞻望。诗人自己虽然老了,但是祖国却“彩云长在有新天”。 尾联是说革命自有后来人,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接班人的殷切期望与热情激励。 全诗意蕴深长,用典恰当,气势豪迈,格调昂扬。 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