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霉菌性耳道炎
释义

霉菌性耳道炎,在耳道疾病中占有相当的比率,其发病多在耳内感染的基础上诱发霉菌属感染引起,主要病症表现为耳痒、耳内不适、流水样分泌物,分泌物阻塞耳道时影响听力。检查时可见耳道内有白色、灰色、黄色或黑色膜状物,即菌苔、干燥时呈痂皮状,同其他霉菌感染的皮肤病一样,霉菌性耳道炎较顽固、愈后易复发,所以用药要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常用的治疗药物有:

(1)10%水杨酸甲酯[非],1%~2%麝香草酚酒精[非]、1∶5000醋酸苯汞[处]涂布或滴耳,每日用药2~3次,连用数日,以后每隔2周治疗数日,以防复发。

(2)可用制霉菌素油膏[处]、1%克霉唑软膏[非]、两性霉素B软膏[处]、局部涂布。

(3)用氨本磺胺[处]与硼酸[处]等量之混合粉剂,喷入外耳道创面上。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应用耳药前应彻底清洗耳道,清除耳道内膜状物和痂皮,保持耳道清洁。

霉菌呈片状丛生,耳道瘙痒,耳道皮肤弥漫性肿胀,呈暗红色,有少许粘稠分泌物。中医认为此为湿热邪气蕴积耳道所致。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由霉菌感染所致,致病原因主要是机体抵抗力下降,用不洁物挖耳,长期全身用抗菌素或耳内滴用抗菌素造成。其表现为耳痒、流水,合并感染时伴有耳痛、红肿。出现上述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霉菌性外耳道炎易反复发作,用药时至少在一周以上,保持耳道干燥,戒除挖耳习惯,同时应合理应用抗菌素,减少复发。

保持外耳道干燥,及时清理外耳道分泌物,然后可以使用0.1%新洁尔灭酊涂外耳道,口服广谱抗菌素,大约一至两周即可治愈。

常见症状

1.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灼热、疼痛、耳闻感,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检查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重者外耳道狭窄,皮肤溃烂。

2.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不适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病程长者可因外耳道皮肤增厚而听力减退。某些慢性外耳道炎伴有奇痒的应注意与霉菌性外耳道炎相区别。

常用中成药

本病属中医的耳疮范畴,多因风热侵袭或热毒望盛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1.内服药 银翘丸、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九日2次。

2.外用药

①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

②中药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围肿胀。可以水调散外敷(即黄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凉开水调成糊状涂布耳周肿胀处或以湿热毛巾敷局部)。

常用西药

1.急性外耳道炎;红霉素或螺旋霉素1日3次口服,宜适当服用止痛药物如去痛片等。

2.外耳道局部可涂布醋酸去炎松霜、可的松软膏等。

3.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