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蕙如 |
释义 | 李蕙如,1967年生,河北迁西人,专业画家。自幼喜爱绘画,受中国著名画家许澄宇先生,关真全先生启蒙,对古山水画法刻苦临习,颇有研究,并吸收了近现代北派山水的画风,作品苍润古朴、浑厚华滋、清新自然,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其画作逐渐被众多海内外收藏家所关注,近年来又拜著名画家李世麟、郭德昌为师,潜心画理、虚心学艺、心追手摹、沉潜自适。 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中心书画部理事,世界书画艺术评介协会副秘书长,炎黄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国际艺术家》杂志主任编委。 笔精墨妙韵燕赵 画家李蕙如从燕赵迁西来京求学拜艺,创办兰香阁工作室,从事绘画与收藏文化交流已二十余年,接人待物有南方人的细致热情,而山水画艺术颇具北地辽阔苍茫之境,喜爱以小笔画大山大水,究天人之精微,品万物之广大,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画山写水,勾树染云,数十年如一日,笔墨虽未臻化境,但已成自家面目,足可谓代山川立言。 李惠如的山水画在技法上属于写意一脉,其抱石皴之散锋用笔打底,结合黄宾虹积墨法的综合运用呈现出苍润浑厚和气势郁勃的特点,不论在手法上还是面貌上都与历史上同样以燕赵山水作为表现对象的北派皴法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以李可染、张仃为代表的京津派巨子高蹈绝俗的艺术精神和燕赵地区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盛一样,都是李蕙如从事山水画创作的源泉和乳汁,然而这种绘画资源的作用主要是在品格的陶冶、精神的观照和生命的体验上,并不妨碍李蕙茹绘画的语言和体格上作出自己的探索和选择,天资聪颖、刻苦勤奋的李蕙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把那些曾经留下过自己足迹的山川、河流、老屋、茅舍搬进自己的画里,变成在宣纸上的散锋打底辅以积墨皴擦点染之,意象与物象交融碰撞,变成瞬间经验和艺术趣味的相互发生,变成张力和韵致激活互动的审美追求,所有这些都来自内心的需要而自然生发,这样就使得物象变成心象,然后又通过笔墨把心象再度变成意象,进而变成率意而为的生命表达,《燕赵秋韵》、《秋江帆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由物象而意象的变化与递进,李蕙茹这种既有传统中国的写意精神和高贵文脉,与昔日山水画在外部面貌上拉开了距离,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个人体温的绘画形态与风格面貌。 李蕙如的山水画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写意性与综合性,注重对整体寓意的把握没有不分巨细地对所有局部具体物象进行一一罗列,描头描脚,而是在心手眼合一时恣意纵横、随机生发,突出重点,将故乡山水的精神与魂魄通过温蕴而豪迈的笔墨语言予以“传神写照”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力量感与悲壮感,所以李蕙如的笔下,有时既使在表现内容上不过是燕赵小景,在尺幅制式上不过是斗方小帧,但也依然能够体现出一种雄浑,苍润的气象,峥嵘而坚毅的风姿,给人以摄魂夺魄的美感,另外在构图上李蕙如的山水画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满构图,这和其师郭德昌的美学趣味不谋而合,这种满构图既不同于“三家山水时代的“上留天位,下留地位”又不同于南宋四家“一角半边”式的局部截取,更不同于倪瓒的“一河两岸”或董其昌的“三段式”结构,而是一种展开的侧重于表现自然内部结构,展示出山川胸怀内美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物象丰富,画面饱满,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浑厚华滋,风神高迈的视觉张力。 近年来李蕙如走遍全国名山大川,实地写生,并对各山域地质形貌进行考察,搜尽奇峰打草稿,积累了大量鲜活的山水画素材,这种师造化的积累使她的画风内涵丰富,鲜活澄明、自然质朴、意境深远。在他近期所作《山乡秋韵》、《黄山图》、《燕赵人家》等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飘逸灵动的白云和饱满特立的山石拙树,苍润奇崛,生机盎然,具有旺盛的生机,它们虽然有些奇崛怪异,但并不突兀,而是在画家自由组织的丘壑图像中各得其所,这种符号化的倾向是中国当代山水画中特别值得注意的趣味特点,也是山水画家率真天性的形式载体,较之模拟前人山水程式和皴法,它更接近今人内心的自然。她的作品既有传统笔墨的素养,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气息,这种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画境或许就是来自画家对于生命的持续思考,对于灵性境界的不断体悟的结果吧。在李蕙如的系列山水画作中,我分明觉察出一个追求纯净自由的心灵不断地由遮蔽走向澄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