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桃花溪》
释义 《桃花溪》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 作者

张旭草书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 解析

《桃花溪》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分,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诗人赞美了清幽的环境,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及希望隐逸的追求。全诗景中有情,诗趣盎然,含蓄清远,回味无穷。

§ 赏析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诗人一起笔,就将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空灵的境地:“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如虹般临空而飞;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似幔样悬空而挂。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而一个“隔”字,极为巧妙地点出人与物、景的距离。这种距离又给物、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一种朦胧的美。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的笔触,自然地由远山转及近水。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世界实实在在是陶渊明的。于是,诗人便觉得自己也站在了那晋代的古老的石矶旁,那在溪水中轻摇着渔船的渔父,也仿佛就是那“缘溪行”的武陵渔人。于是,那“问”便由衷地脱口而出,这种情不自禁,最为逼真地折射出诗人心驰神往的情态,而这种情态,无疑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最为归真的情感的流泻。

这种“问”,显出的是诗人的天真,现出的却是诗人向往,“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就是这一问,透露出的是诗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激起的是读者种种美妙的遐想。这种怅惘,这种遐想,全然是属于精神的,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美伦美奂,它充满的是一种诗意化的境界。

诗人以虚实相间的笔墨,勾画的是远近交错的景观,虽淡淡几笔,却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诗意,绕梁不绝。“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清人的这一评说,实在是极为中肯的。

§ 参考资料

[1] 第一范文 http://www.diyifanwen.com/sicijianshang/tangdai/qitatangdai/0673004200396421.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