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澄清
释义

§ 作家简介

郭澄清郭澄清(1929-1989),原名郭成清,当代著名作家,山东宁津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小学教师,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宁津日报》副总编兼《激流》文艺月刊主编,宁津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集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党组成员,山东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中国展望出版社特邀编委,亚洲文化开发中心顾问等职务。

郭澄清是山东文坛短篇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是山东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与冯德英、刘知侠齐名的山东抗战小说作家,也是继赵树理、孙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短篇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1952年,郭澄清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197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76年5月患脑血栓,半身瘫痪,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他一生创作甚丰,著作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100多篇、散文30余篇、诗歌400余首、报告文学30余篇,此外还有人物速写、评论、短论等,共计400万字左右。其中,尤以1975年他在煤油灯下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最为著名,《大刀记》是中国唯一一部描写鲁北平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歌颂了鲁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大刀记》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全国20余家省市电台连播,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连环画、评书等,收入《中国小说辞典》、《中国长篇小说辞典》,并译成多种外文。他的诗歌《北京太阳暖心房》被《人民日报》、《诗刊》转载,并谱成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日中广播,被授予优秀作品特别奖;诗歌《铁头和骆驼的故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并被授予一年一度的优秀作品奖。他的短篇小说《黑掌柜》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收入多种全国性刊物、选集中,中央、山东、河北等广播电台将其改编为广播剧,《中国之学》在英文版转载。同时,他还著有长篇小说《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短篇小说集《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其创作成就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在郭澄清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青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88年,郭澄清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郭澄清深深根植在人民的土壤中,他的小说质朴、浑厚,作品多取材农村生活,聚焦平凡而普通的农民,描绘他们的言行、气质与精神品格。他致力于在人物的形象中反映、描述生活的真理,概括深厚的历史与社会内容。郭澄清是代表时代、反映时代的作家,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审视、思考当时的社会,力求从总体上塑造时代人物,概括社会生活风貌,用大手笔艺术地描绘时代。他所塑造的梁永生、孟琢磨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扎根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并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文学家词典》、《中国现代文学家词典》、《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续集》、《中国作家笔名探源》和中国现代文学馆都收录有他的传记、著作书目和照片等。

写作方面

郭澄清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至1989年去世。其中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文坛停滞、荒芜岁月。他真正能够创作的时间不足30年。他除了写出短篇小说四集,还创作了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以及长诗《黑妻》等作品。还有未写完的历史人物小说《纪晓岚演义》。足见他创作的刻苦、勤奋。他既写解放后的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又写解放前的人民革命战争,反映人民群众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时间跨度很大,是当时国内能够在这两个领域都写出成功作品的少数作家之一。也是那个时代创作成果相当丰硕的作家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坛,像郭澄清这样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数。

他一生作品甚丰,共创作出版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集1本,创作短篇小说100多篇、散文30余篇、报告文学30余篇、诗歌400余首,此外还写了许多通讯报道和民谣。其中,有些作品被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长篇小说《大刀记》最为著名。

§ 人物生平

郭澄清(1929-1989), 当代著名作家,山东宁津县人。

1929年11月13日,生于山东省宁津县郭皋村。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历任小学教师,中共地下工作人员。

1956年,任《宁津日报》副总编兼《激流》文艺月刊主编。后历任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集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党组成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展望出版社特邀编委,亚洲文化开发中心顾问等职务。

1952年,郭澄清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

197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

1976年5月,患脑血栓,半身瘫痪,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

1989年,郭澄清病逝。

他一生创作甚丰,著作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作品有的被改编成电影、广播剧;有的被译成外文,介绍到欧洲各国。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其创作成就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他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委员,曾任山东省创作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等职。

§ 写作风格

农业合作化

当郭澄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迈开创作步伐的时候,他的脚跟就是扎实的,步伐就是稳健的。激越的情怀,爱憎分明的情感,充溢在作品中。他从日新月异的生活中采撷提炼着生活的真谛和艺术的绚丽。

进人20世纪60年代。郭澄清这个时期的作品,严格信守坚持着现实主义原则,追求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性描绘及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同时又探索、深化、发展着现实主义。他把对现实生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对文学艺术美的追求结合起来,注重对新的表现手法的吸取和融会,而不去表层的猎奇逐异。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审视、烛照、把握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整体,从总体上概括社会生活风貌,塑造典型形象。郭澄清笔下的人物多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将自己的激情和关注放在农民身上,他对农民有难以割舍的亲情,他体味到农民昔日的深重灾难,更描绘着农民在新时代的新的步伐、新的品格、新的感情。作者以生花的艺术妙笔,启开人物的心扉,使读者领略人物的心灵美。郭澄清善于把人物外在形态的描绘和内心的揭示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放在环境变化、事件发展过程之中,在社会动态系统中表现人物心态。

郭澄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对这种美德在新时代的体现有深刻的研究。这种审视生活的道德角度,决定了他对美好道德负载者的热情讴歌和对其境遇的表现。郭澄清的这种传统的“民本精神”和新时代新思想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体现,显示出他思想的深邃、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人格力量。这正是他的人物感动人、激励人、催人奋进的力量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公社在农村中消失了,但这不能削弱那些“社迷”们的价值和意义。一是郭澄清是坚持了现实主义,忠实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物;二是人物形象的核心是其气质、精神、品格,作品中的事件环境只是气质、精神、品格的载体,事过境迁并不影响人物形象的精神力量的继续发挥。

作者善于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精细的描摹刻画中,展示人物的思想脉络和心律跳动,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郭澄清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大家,他创作短篇小说,驾驭自如,游刃有余,精于构思的剪裁,但不留斧凿痕迹,浑然天成。他深谙古典小说之三味,又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从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出发,充分运用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抓住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味,作品简洁明快,清澈透底,犹如行云流水,扣人心弦。

§ 人物作品

《大刀记》代表作

1、《大刀记》 (1—3卷,长篇小说)1975,人文,山东人民

2、《郭澄清短篇小说选》

其它作品

《社迷》(短篇小说集)1963,百花

《公社的人们》(短篇小说集)1965,作家

《社迷传》(中篇小说)1965,中青

《小八将》(短篇小说集)1966,少儿

《麦苗返青》(中、短篇小说集)1979,山东人民

《龙潭记》(长篇小说)1985,人文

《决斗》(长篇小说)1987,中青

§ 人物评价

郭澄清先生的小说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胜利,他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有着一种在深层的民族 历史文化土壤中凝聚的灵魂,一种对苍茫大地和勤劳朴实的人民的深情依恋的赤子之情。他的作品总离不开这块充满苦难和希望的土地,总离不开与他血肉相连的人民,总离不开希望谋求生活更加美好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强烈的精神促使他在创作中旨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人们的思想品格和心灵更加高尚,人与人之间更加真诚与和谐。郭澄清先生是时代之子,是人民之子。他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走进郭澄清的艺术世界,感到时代的潮流奔涌而来,飞溅的璀璨的浪花,映照出现实生活的逼真的画影。

——选自任孚先《论郭澄清的短篇小说创作》

郭澄清是善于叙述“新国民性”的小说家在17年文学的格局中,他的文学叙述是对山西作家群与陕西作家群的综合。在叙述内容上他几乎与陕西作家群完全一致,即着重于新时代、新人物的叙述,对于旧的因素和“中间人物”他基本上保持沉默。但在叙述形式上却兼有陕西作家群与山西作家群的特征。一方面不乏横断面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同样善于以民间的传统的故事风格进行叙述,乃至两者的巧妙结合。这显示了郭澄清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对主流叙述规范的遵守。

——选自王学谦《构建“新国民性”——郭澄清的文学史位置》

郭澄清登上文坛的年代,是中国农村刚刚告别激情燃烧的岁月,从灾难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年代。对于有责任感、义务感的作家来说,他必须要梳理扭曲的现实,总结历史的教训,以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和赵树理等作家一样,郭澄清先生在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下,也以自己含蓄的小说之笔来针砭时事、激浊扬清。在他的《公社书记》《老队长》《黑掌柜》《社迷》等小说中,注意以各种巧妙的艺术形式来呼唤党的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

——选自郑丽娜《不该被遗忘的乡村记忆》[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