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虞世基 |
释义 | § 朝代 虞世基(?-618) 隋朝大臣。 § 介绍 字茂世,余姚人。少与弟世南同师事顾野王。性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善草隶。陈时任太子中舍人、尚书左丞。隋时为通直郎、直内史省、内史舍人,受炀帝器重,专典机密,参掌朝政。隋大业八年(612),从炀帝出征高丽,以功进金紫光禄大夫。后数次劝谏均不纳,又见大臣相继诛戮,惧祸及己,遂唯诺取容,不敢逆帝,为时人所讥。十四年,宇文化及于江都兵变,杀隋炀帝,他同被杀。纂有隋朝《区宇图志》,是较早的全国性区域志。 虞世基,字茂世,会稽余姚人也。父荔,陈太子中庶子。世基幼沉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中书令孔奂见而曰:“南金之贵,属在斯人。”少傅徐陵闻其名,召之,世基不往。后因公会,陵一见而奇之,顾谓朝士曰:“当今潘、陆也。”因以弟女妻焉。仕陈,释褐建安王法曹参军事,历祠部殿中二曹郎、太子中舍人。迁中庶子、散骑常侍、尚书左丞。陈主尝于莫府山校猎,令世基作《讲武赋》,于坐奏之曰:夫玩居常者,未可论匡济之功;应变通者,然后见帝王之略。何则?化有文质,进让殊风,世或浇淳,解张累务。虽复顺纪合符之后,望云就日之君,且修战于版泉,亦治兵于丹浦。是知文德武功,盖因时而并用,经邦创制,固与俗而推移。所以树鸿名,垂大训,拱揖百灵,包举六合,其唯圣人乎! 鹑火之岁,皇上御宇之四年也。万物交泰,九有乂安,俗跻仁寿,民资日用。 然而足食足兵,犹载怀于履薄;可久可大,尚懔乎于御朽。至如昆吾远赆,肃慎奇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贝胄雍弧之用,犀渠阙巩之殷,铸名剑于尚方,积雕戈于武库。熊罴百万,貔豹千群,利尽五材,威加四海。爰于农隙,有事春蒐,舍爵策动,观使臣之以礼,沮劝赏罚,乃示民以知禁。盛矣哉,信百王之不易,千载之一时也!昔上林从幸,相如于是颂德,长杨校猎,子云退而为赋。虽则体物缘情,不同年而语矣,英声茂实,盖可得而言焉。其辞曰:惟则天以稽古,统资始于群分。膺录图而出震,树司牧以为君。既济宽而济猛,亦乃武而乃文。北怨劳乎殷履,南伐盛于唐勋。彼周干与夏戚,粤可得而前闻。我大陈之创业,乃拨乱而为武。戡定艰难,平壹区宇。从喋喋之乐推,爰苍苍而再补。故累仁以积德,谅重规而袭矩。惟皇帝之休烈,体徇齐之睿哲。敷九畴而咸叙,奄四海而有截。既搜扬于帝难,又文思之安安。幽明请吏,俊乂在官。 御璇玑而七政辨,朝玉帛而万国欢。昧旦丕显,未明思治。道藏往而知来,功参天而两地。运圣人之上德,尽生民之能事。于是礼畅乐和,刑清政肃。西暨析支,东渐蟠木。罄图谍而效祉,漏川泉而禔福。在灵贶而必臻,亦何思而不服。虽至治之隆平,犹戒国而强兵。选羽林于六郡,诏蹶张于五营。兼折冲而余勇,咸重义而轻生。遂乃因农隙以教民,在春蒐而习战。命司马以示法,帅掌固而清甸。 导旬始以前驱,伏钩陈而后殿。抗鸟旌于析羽,饰鱼文于被练。尔乃革轩按辔,玉虬齐鞅。屯左矩以启行,击右钟而传响。交云罕之掩映,纷剑骑而来往。指摄提于斗极,洞阊阖之弘敞。跨玄武而东临,款黄山而北上。隐圆阙之迢递,届方泽之垲爽。于斯时也,青春晚候,朝阳明岫。日月光华,烟云吐秀。澄波澜于江海,静氛埃于宇宙。乘舆乃御太一之玉堂,授军令于紫房。蕴龙韬之妙算,誓武旅于戎场。锐金颜于庸蜀,躏铁骑于渔阳。彀神弩而持满,彏天弧而并张。曳虹旗之正正,振夔鼓之镗镗。八陈肃而成列,六军俨以相望。拒飞梯于萦带,耸楼车于武冈。或掉鞅而直指,乍交绥而弗伤。裁应变而蛇击,俄蹈厉以鹰扬。中小枝于戟刃,彻蹲札于甲裳。聊七纵于孟获,乃两擒于卡庄。始轩轩而鹤举,遂离离以雁行。振川谷而横八表,荡海岳而耀三光。谅窈冥之不测,羌进退而难常。 亦有投石扛鼎,超乘挟辀。冲冠耸剑,铁楯铜头。熊渠殆凶,武勇操牛。虽任鄙与贲、育,故无得而为仇。九攻既决,三略已周。鸣镯振响,风卷电收。于是勇爵班,金奏设,登元、凯而陪位,命方、邵而就列。三献式序,八音未阕。舞干戚而有豫,听鼓鞞而载悦。俾挟纩与投醪,咸忘躯而殉节。方席卷而横行,见王师之有征。登燕山而戮封豕,临瀚海而斩长鲸。望云亭而载跸,礼升中而告成。 实皇王之神武,信荡荡而难名者也。 陈主嘉之,赐马一匹。及陈灭归国,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尝为五言诗以见意,情理凄切,世以为工,作者莫不吟咏。 未几,拜内史舍人。 炀帝即位,顾遇弥隆。礼书监河东柳顾言博学有才,罕所推谢,至是与世基相见,叹曰:“海内当共推此一人,非吾侪所及也。”俄迁内史侍郎,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帝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帝使谓之曰:“方相委任,当为国惜身。” 前后敦劝者数矣。帝重其才,亲礼逾厚,专典机密,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参掌朝政。于时天下多事,四方表奏日有百数。帝方凝重,事不庭决,入閤之后,始召世基口授节度。世基至省,方为敕书,日且百纸,无所遗谬。其精审如是。辽东之役,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后从幸雁门,帝为突厥所围,战士多败。世基劝帝重为赏格,亲自抚循,又下诏停辽东之事。帝从之,师乃复振。及围解,勋格不行,又下伐辽之诏。由是言其诈众,朝野离心。 帝幸江都,次巩县,世基以盗贼日盛,请发兵屯洛口仓,以备不虞。帝不从,但答云:“卿是书生,定犹恇怯。”于时天下大乱,世基知帝不可谏止,又以高颎、张衡等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诺取容,不敢忤意。盗贼日甚,郡县多没。世基知帝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尝遣太仆杨义臣捕盗于河北,降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鼠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其兵散。又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事,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京都,贼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歔欷呜咽,帝为之改容。世基见帝色忧,进曰:“越王年小,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此后外人杜口,莫敢以贼闻奏。 世基貌沉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其继室孙氏,性骄淫,世基惑之,恣其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入世基舍,而顽鄙无赖,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其弟世南,素国士,而清贫不立,未曾有所赡。由是为论者所讥,朝野咸共疾怨。 宇文化及杀逆也,世基乃见害焉。 长子肃,好学多才艺,时人称有家风。弱冠早没。肃弟熙,大业末为符玺郎。 次子柔、晦,并宣义郎。化及将乱之夕,宗人虞伋知而告熙曰:“事势以然,吾将济卿南渡,且得免祸,同死何益!”熙谓伋曰:“弃父背君,求生何地?感尊之怀,自此诀矣。”及难作,兄弟竞请先死,行刑人于是先世基杀之。 § 虞氏兄弟 隋唐交替之际,天下纷争,群雄逐鹿,其混乱只有春秋战国与秦汉交替可以比拟。所谓“时势造英雄”。于斯时,也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得故事,成就了无数的传奇故事。然唐承隋制,隋唐交替,初唐兴起之赫赫名臣在这段时期均有脱俗之表现。囿于研究唐人的风骨,在这里只简单的讨论一下虞世基、虞世南兄弟的事迹。 虞世基、世南两兄弟,会稽余姚人氏,出生官宦世家。两兄弟自小就负才名。入隋时,时人谓之“二陆”-媲美于入晋之陆机、陆云兄弟。(陆机、陆云两兄弟是东吴名将--彝林之战大败刘备百万大军的陆逊之孙,与羊祜割江对峙的陆抗之子。东吴灭亡之后,两人归附西晋政府。当时南方文风倍弱于北方,可是陆机、陆云两兄弟则才学过人,道德文章赢得了西晋政府文化界的一致推崇,国人谓之“二陆”。)虞世基、世南兄弟才学之高妙,可见一般。这里不表两人的才学与经历如何,只描述一下两兄弟患难、富贵之时的兄弟高谊。 话说隋炀帝当政期间,刚愎自用,不纳谏言。虞世基迎合隋炀帝的心意,逢迎拍马,因此获得一再提拔,官居内史侍郎(唐之中书侍郎),专典机密,即以中书侍郎衔行宰相职务,同时他家庭生活豪奢,类于王侯;而虞世南则耻于炀帝之为政,仅为起居舍人这样的小官,生活极其清贫。可是,兄弟二人却是住在一起,十分友爱。虽然政治理念不同,却能够做到如此,弟固然贤,兄也不十分坏。读到此处,不由的感到十分温馨,因为里面有浓浓的亲情在里面。后来,宇文化及江都兵变,要杀虞世基,世南抱持号诉清代不得,显示了浓烈的亲情;同时,他的儿子们也是慷慨赴死,不避刀兵,家庭豪奢若此,而父慈子孝,可见虞世基也没有忘本。 其实,虞世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坏人。他若遇到明主,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宰臣;可惜他遇上的是一位不纳谏言的隋炀帝,时焉,命焉?从虞世基早年的劝谏陈后主来看,他也是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后来他也曾劝谏隋炀帝,可是隋炀帝听不进去。他从此看透了隋炀帝的本质-听不得谏言。怕死的性格使他屈从了隋炀帝,来获得富贵。最终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道不行,吾将隐已!”在其位,而无所作为,就应该引咎辞职,或许,虞世基的错误就在于此。可是,像隋炀帝这样聪明的暴君,又有谁可以使他回心转意,力挽大隋颓势于未倒呢?魏征后来的评价也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话而已。 想想唐代的开国名臣们,在隋末都是什么作为?或引退,或逃官,也不过是非暴力不合作而已。救世的唯一良方就是推翻隋炀帝的统治。可惜,他们这些士子是没有这个能力与行动的,领头的还是社会上有声望的陇西士族,走投无路的破产农民,或者是有强烈野心的军权掌握者。所以,虞世基最起码也是一个有底线的坏人。 况且虞世南就算没有做到治国平天下,至少修身齐家做的相当不错了。他的豪奢家风至少有继室孙氏的功劳,这可能是由于他怕老婆的缘故。看他的儿子们的行为,可见他的家教算是相当成功的了。想想唐初名臣的家教,比起他来要汗颜不止了。房玄龄的儿子谋反;杜如晦的儿子谋反……他算是善养嘉儿的了。 况且他与虞世南的兄弟友爱自始至终。穷,固不改;富,也无变。没有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手足相残;没有因为贫富的差距而心生厌恶。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光有虞世南的兄友弟恭是不够的,也得兄长配合啊!想想后世有多少滥好人由于黑心的亲人而弄至拳脚相向,龌龊横生,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 所以,虞世南固然值得称赞;虞世基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 § 关于虞世基的分析 读《旧唐书》虞世基传,能发现他在不同时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此改变,也是一个贪官的蜕变过程,于当代有现实意义。例举几则: 一、“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此时为陈灭后,隋文帝执政期间,世基官通直郎,直内史省。虽父辈虞荔虞寄为前朝重臣,但屡历战乱和朝代变迁,至世基时已“贫无产业”,佣书者,雇佣写手也。佣书而养亲,其贫可知——而其不平亦可知:世基不是个安心于贫困的人。这为日后虞世基的“恣意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的变化提供了依据。此说世基重物质,轻精神,为日后蜕变作了铺叠。 二、“世基幼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世基气貌沈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喜怒不形于色”,和“气貌沈审”,是世基城府幽深,不可探究。“言多合意”而“特见亲爱”,是其在隋炀帝前的谄媚之状,完全丧失了一个名士和素士的风骨。这既是虞世基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立场的改变,也是造成日后祸及自身的主要原因。此说世基城府之深,又精通仕宦之道(其实是奸臣和弄臣之道),有权臣手腕。 三、“世基知帝不可谏正,又以高颎、张衡等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谄取容,不敢忤意。”“盗贼日甚,郡县多没,世基知帝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知不可谏而不谏,就是知应谏而不谏,失却了重臣的应有责职。而“抑损表状”,就是更进了一步。非但不谏,而且瞒报战况实情,置炀帝于无知无觉中。此前说,为贪生怕死,无为臣原则;后说又错上加错,摇身成奸臣。 四、“其继室孙氏,性骄淫,世基惑之,恣意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入世基舍,而顽鄙无赖,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受媚惑于枕边,日渐奢靡,再无素士之风,此为虞世基从内心质变,到外在的量变。后竟从事“鬻官卖狱,贿赂公行”,为后来宇文化及提供了一个杀戮的理由。 五、“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筋。”“化及将乱之夕,宗人虞伋知而告熙曰:“事势已然,吾将济卿南度,且得免祸,同死何益。”熙曰:“弃父背君,求生何地,感尊之怀,自此诀矣。”及难作,兄弟竞请先死,行刑人先世基杀之。”此条为唯一优点。一克循孝礼,二教子有方。其子知必死,故竞请先死,此举必出自内心。既能拖延其父的行刑时间,又是子不忍父先受刑,代为受之的心理。 六、“世南素国士,而清贫不立,未曾有所赡。由是为论者所讥。”此条尤为奇怪,难测其心理动机。世基既孝,为何不善待亲弟?或是因弟过继给虞寄伯父的缘故?但世南是兄弟骨肉啊。况父早逝,长兄为父,这一点令人费解。世南在隋十年,一直是九品文职,收入极薄,又要抚养家小,而此时世基已显,“恣意奢靡”,“雕饰器服”,“金宝盈积”。此条为虞世基的“入则能孝,出则不悌”。 § 虞世基历史评价 虞世基之悲剧固是整个隋朝的悲剧,固由宇文化及叛乱造成。但其位列九卿,不思臣子之应为,既而谄君,既而失职欺君,既而鬻官卖狱、贿赂公行,以其败催隋朝政权之败,死不足惜。追踪其一生,可知世基的悲剧,是由最初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若世基能安心于贫困,若世基在炀帝之前有一颗正直无畏的心,若世基轻财宝而重兄弟义,还不至于被后来史志所诟病。所以说,虞世基在生命不同时期的行为变化,也是其欲望的变化,是其为人为臣原则的变化,是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但这所有的变化,都可以上溯到“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之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