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虻 |
释义 | § 字典中的解释 虻 (meng) 9画 部首:虫 6画 写法:méng, 笔顺:251214415 五笔编码:jyn jynn 相关:查找同拼音(meng)的汉字 查找同部首(虫)的汉字 虻 蝱 méng 【名】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蝱,啮牛飞虫也。从双虫,亡声。 博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史记》 又如:虻蚊(蚊虻);虻翅(指刚萌生的极为细小的树叶。如虻之翅,故称) 箭的一种〖arrow〗。如:虻矢(短箭名);虻飞(箭名)虻 【形】通“盲”。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30mm,粗壮,呈棕褐色或黑色,多有较鲜艳色斑和光泽,体表多细毛。 头部宽大,等于或宽于胸部。复眼明显,多具金属光泽。雄虻两眼相接;雌虻两眼分离。触角多为3节,第三节有3~7个环节。雌虻为刺舐式口器,取食时刺破皮肤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吸血。翅宽,透明或具色斑。足粗短。腹部可见7节,其颜色和斑纹是分类依据,第8~11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 生活史与生态 虻生活史 虻的发育为完全变态生活史。 卵:多呈纺锤形,长1.5~2.5mm,黄白色。常以200~500粒卵集成堆或形成块,多见于稻田、沼泽、池塘边的草叶或小枝上。约1周孵化为幼虫。 幼虫:为细长纺锤状,两端尖,淡黄色。有6~10龄,体长自2~4mm至22~25mm,腹部第1~7节有疣状突起,尾部有长呼吸管和气门。幼虫以小型动物为食,幼虫期可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成熟幼虫移至干土中化蛹。 蛹:为裸蛹,可见明显的头胸部和腹部。早期呈黄棕色,而后渐暗。经1~3周羽化。 雄虻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虻吸血,主要刺吸牛、马、驴等大型家畜的血,有时也侵袭其他动物和人。虻白天活动,以阳光强烈的中午吸血量最为活跃。有时在几个动物体表连续叮刺吸血,该习性在疾病的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成虫栖息于草丛树木中,多见于河边植被上。虻的飞翔能力很强,每小时可飞行45~60km。 我国北方虻的活动季节在5月中旬至8月下旬之间,以7月份为高峰。一般雄虻的寿命仅几天,雌虻可存活2~3个月。虻以幼虫越冬,常在堤岸3~25cm深的土层中。[1] § 虻与疾病的关系 虻类和其他吸血昆虫一样,只有雌虻才吸血。雌虻口器甚发达,上、下颚及口针都极锋利而发达。每当吸血时,首先用这三件利器划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渗出,即使坚韧的牛皮也无从幸免。血液流出后,再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将血吸进体内。虻很贪食,一般虻一次可吸血20~40mL,特大型的种类甚至一次可吸血200mL。所以一群虻在叮咬牲畜时,常使牛马浑身血迹斑斑而狼狈奔逃。 由于叮咬后的伤口在蛇类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肿包、疼痛,所以对家畜骚扰性极大,据统计乳牛可因虻的叮咬使产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达19%~25%。虻除了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外,还可传播其他很多种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中国台湾等地流行于牛、犬之间的苏位病,此病20世纪50年代也曾在我国西北骆驼身上发生,造成的损失很大。此外虻还可机械传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传播较广的野兔热、丝虫病,马的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拿干拿病、苏阿鲁病、媾疫病、大脑炎、小泡牲口炎等等。 在稻田区,虻幼虫叮咬人的手脚,轻者可产生伤口或肿块,重则引起继发感染;成虻叮咬人体可引起荨麻疹样皮炎,国内曾有几例虻叮咬引起休克的报道。虻传播家畜的锥虫、血孢子虫、梨浆虫等原虫病,传染性贫血病毒以及人畜共患的土拉弗氏菌病和炭疽等细菌性疾病。此外,可传播流行于非洲的人猴共患罗阿丝虫病。 § 生活习性与分布 虻现在全世界的虻估计已近4000种,我国已知也约300种。它们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也不少。在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界中,虻类最喜欢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温度较高的地方,水田、沼泽地、苇坑、流水、静水附近是它们生儿育女的理想环境。它们往往将卵集中产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叶上,幼虫一孵化便掉入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时才游到岸边。 § 危害与防治 由于虻在自然界孳生地区广大,飞翔力又强,此地虽然有所防护,而由其他地区飞袭过来的虻则照样可以为害,所以治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较满意的效果。 有研究者发现,利用一种叫DETA的高效驱避剂喷在牛、马体上,虻 2h之内,没有任何虻去牛、马身上吸血。此法虽然见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人在牧场草原地区以用烟雾剂灭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另外还可以破坏虻类孳生地的办法来防治虻类,如在它们幼虫孳生的水面上撒矿物油,并将水边产有虻卵的植物叶子处理掉,或填平一些小洼等,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积开展则浪费人力、物力。 人类在观察、研究此类的生活中,发现自然界有一些昆虫是虻的天敌,这些天敌对虻类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是抑制它们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人们利用这些天敌来消灭虻类,也是对其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黄胸黑卵蜂可将卵产在虻类卵中,使虻在未发育为幼虫时即夭折于卵中。据观察对土灰虻卵的寄生率可达23%~34%,赤眼蜂也可寄生于虻类卵中。蜂虻的幼虫专门以虻的幼虫和蛹为自己的食物,其效率可达15%-20%。有些金小蜂则将自己的卵产于虻类的幼虫体内,结果虻的幼虫便被吃空身体而死亡。有一些线虫则直接寄生于成虻体内或蛹内,有时在一只虻体内可发现有五六条线虫。据观察一种叫铁线虫的寄生者对虻的寄生率达5%~6%。有一些绒螨的稚螨也可寄生于成虻体内。此外有些真菌也可感染虻类生病而死亡,如有些地区虻被真菌感染率达28%。如经人类有意对此散布则常可高达75%。其他一些捕食虻昆虫如胡蜂、食虫蛇、蜻蜓及很多寄生性昆虫如青蜂、寄生蜂等均可致虻类于死地。所以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虻类,前途极为乐观。 § 种类简介 1 牛虻 外形特点 东北林区俗称“瞎碰”或“瞎虻”,头大,半球形,或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某些雄虫接眼式或离眼式;棵出或常有毛,常有绿红及其他金属闪光;单眼有时消失。触角有长、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节分明,端部3~8节愈合成角状。口器适于刺螯及吸收。下颚阔叶状;下颚须2节,片状有毛;上颚强大;下唇或喙直而短或有细长者。胸大有毛。翅大透明,或着色彩。亚缘室二个,后室五个,基室大形,臀室一般封闭,前缘脉围绕全翅缘,腋瓣大形。足强壮,胫节有时扁阔,中胫有二距,后胫有时缺距,有爪垫及爪间突。腹部宽有毛,扁形、7节,交尾器隐蔽。卵长针状,产叠成块并盖以胶质,易被黑卵蜂类所寄生,往往被误认为三化螟卵块。 生活习性 幼虫稀陆生,一般为水生或半水生,纺锤形。除一小头外,11节。每节有一隆起环,以便移动,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动物。 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傍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雌虻每次数分钟,即能充满血液于腹部。温血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受其害。据报道,小型虻咬伤一次失血可达40mg,最大型的虻,如虻属、瘤虻属的某些种类则一次可使动物失血200mg。我国西北的骆驼及南方的牛马的伊氏锥虫病,就是由虻传播了原虫所致。 虻还可传播边虫病、土拉伦斯热等。因此,虻类为重要畜牧业害虫。 牛虻虫危害农作物 牛虻种类及分布 牛虻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和辽宁等省区。 西北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初步报道该地区的虻类有32种。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共计有虻18种。 本科曾报道已知2500种,现知约3500种,分隶于200多个属。我国1976年已有记录的近200种。 牛虻药用价值 该品具有破血逐瘀、散结通经的功能。适用于血滞经闭、症瘕积聚、跌打瘀痛等病症,系常用中药材之一。因货源稀少,市场一直比较紧俏。 可在家畜聚集的地方,当虻虫落在家畜身上吸血的时候,用大蝇拍轻轻将其拍落(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打碎虫体)。捕集到的虻虫,挖其头部致死或用沸水烫死,泡洗干净,用线贯穿架起晒干或阴干。用文火微炒取出,去掉翅虫,即得炮制炒牛虻。 2 中华单羽食虫虻 简介 开放分类: 昆虫、双翅目、动物、盗虻科 学名: Cophinopoda chinensis Fabricius 分类地位 昆虫纲 Insecat 双翅目 Diptera 短角亚目 Brachycera 盗虻科 Aslidae 形态特征及分布 中华单羽食虫虻又称中华盗虻,是我国常见的食虫虻,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分布。成虫捕食性,可捕食许多类昆虫,如半翅目的蝽、鞘翅目的隐翅虫等。这类昆虫身体强壮、飞行快速,常常停息在草茎上,看到飞行的猎物时飞冲过去,用灵活、强大有力而多小剌的足夹住猎物,即使是强大的甲虫,也常常无法逃生。 中华单羽食虫虻 食虫虻除了身体强壮、飞行快外,还得有良好的信息接收系统,即有强大的视觉系统及视觉保护系统。为了防止猎物挣扎而损伤眼睛,食虫虻复眼的周围特别在前方长有众多粗大的刚毛,就是为了保护眼睛不被伤害。捕捉到猎物后,它们把消化液注入到猎物中,把猎物消化成液体后再吸入。 § 商用价值 虻虫的饲养与药用价值 虻虫为黄色或灰色,体表光滑,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大多呈半球形起透明有的带黑色斑点。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各地,以内蒙古地区居多,主要刮吸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传播人畜多种疾病,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将其视为畜害,而忽略了其显著的药用价值。 虻虫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蜚虻, 在《本草衍义》中记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黄绿色”。《图经本草》中记载与之相似,牛虻作为一种中药材,有逐瘀、破积通经的功效,主治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等症。另外,虻虫(雌)干制后, 也是跌打损伤的特效药,在与陈皮等中药联用,治疗主绞痛也有显著疗效。 近几年来,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虻虫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青睐,野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1996年,虻虫(干品)为40元/kg,而1998 年则暴涨为300~400元/kg,而且许多大的药材市场如哈尔滨、吉林、河北,等现在均价高货缺。因此,业内人士预测,虻虫货源紧缺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故人工养殖虻虫现在正稍然兴起,且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虻虫人工养殖方面的问题及技术要点归纳如下。 一、种虻来源: 一般初养者以捕捉野生虻为主, 虻的活动季节依地区及种类的不同而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为4虻~10月份,北方地区为5~8月份。但以6~8月份最多,成虻(雌)吸血,喜在强烈阳光下, 以中午为最活跃,雄虻不吸血,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生活,生活在草丛及树林中,捕捉时, 用事先做好的扣网到草场上的牛马群中进行捕捉(雌), 雄虻可到牛马群附近的草丛及树林中捕捉,之后收集, 虻的雌雄可通过复眼来鉴别:雄虻的复眼为接眼式,即两眼在中缘相接触,雌虻为高眼式,两眼间有明显的距离。 二、养殖所需设备: 1.扣网:捕捉种虻使用,可用粗细适宜的铁丝绕成一直径大约为20 cm的圈,将一纱窗(网)一端缝合作成桶状固定于铁圈上, 用竹杆或小木棍做网柄即可。 2.虻虫笼:为立方形(50cm×50cm×50cm) 大小也可根据需要自定,用铁丝或光滑的木品作支柱。外覆纱网,其一侧设操作口。 3.养殖器皿:准备三个小盒,可用塑料盒,铁盒及碗等均可, 最好不用铁制品,分别用米盛装饵料,集卵信息物,水, 要求在饮水盒中放一块海绵,把三个小盒置于虻虫笼中。 4.饵料、集卵信息物:①种虻的饵料为全脂奶粉、白糖、秸水、鱼粉、鱼肠、屠宰下脚料、厨房废弃物等,幼虫的饵料为蚯蚓、甲壳、 软体动物及昆虫的幼虫。②集卵信息物;为发酵好的牛、猪、鸡粪及米糠。 5.种虻室:面积16~48㎡均可,应设玻璃窗纱窗,双层门, 将种虻笼放在其中,冬季设煤炉或其它设施保温,最好设1~2个红外线灯补热。 6.商品虻育成室:专积根据规模可大可小,一般为16㎡左右,设6 ~8个育蛆池,育蛆池一般深为10~15㎡,内放发酵好的鸡猪粪,要求其含水量在80%以上,另距池壁四周10~15cm处留出提供化蛹场所。 三、饲养管理: ①种虻的饲养管理;将虻虫置于事先准备好的虻虫笼中, 给以一定光照,种虻的生活温度为15~30℃,但以27~28℃,湿度65%~70% 产卵最多。 ②虻虫的生活史及各阶段管理:虻为全变态昆虫,其虻 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雌虻交尾后将卵产在集卵信息物上, 卵呈白色,大小为1~1.2×0.2~0.4mm,聚成堆,每次产卵800~1200粒。 将卵移至育蛆室内孵化,育蛆室内温度要求在25℃左右,卵经1~2 天转变为褐色或黑色,再经6~8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白色或黄色,圆柱形, 两端呈锥状,体长2~4mm,幼虫孵出后即钻入育蛆料中寻食,这时可人为的为其添加一些如蚯蚓,软体动物等,也可向育蛆池中洒入一些白糖、 奶粉、动物血液等,供其快速生长,幼虫的生活温度宜在25~30 ℃之间。蛹:幼虫需经6~8次蜕化,生活期为5~20天左右。蜕化后的幼虫即爬出育蛆料,到干燥地方化蛹,这时可在育蛆池的边缘洒一薄层干燥米糠、 锯末等物,蛹期为7~20天,此期温度应在20℃以上,以促进其发育。 四、商品虻的采收: 当蛹羽化为幼虫之后即可捕捉,方法不限,但主要保持其完整性,之后晒干,即可出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