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桂枝人参汤
释义

§ 正文

桂枝人参汤 人参

§ 来源

《伤寒论》。

§ 组成

桂枝12克(别切) 甘草12克(炙) 白术9克 人参9克 干姜9克 桂枝

§ 用法

以水900毫升,先煮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四味,取500毫升,纳桂枝,更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二次,夜一次。

§ 功用

解表温中。

§ 主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 方解

本方证因表邪未解,故用桂枝以解表,又因中焦虚寒,故以理中汤温中祛寒。表里两解,以里为主,自然利止痞消,表证亦解。

§ 临床应用

①胃痛《老中医经验选》:胃痛,反复发作,经胃肠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月来胃脘隐隐作痛,有时发作,而以饭后2-3小时及夜间尤痛。右上腹部有明显压痛及痞闷感,口淡无味,时泛清水,胃纳欠佳,神疲乏力,大便正常,小便较多,脉迟弱,舌质淡白,苔薄白。此为胃虚气寒,治按温中散寒,用桂枝人参汤:党参5钱,白术5钱,干姜3钱,炙甘草3钱,桂枝4钱(后下),3剂,每天1剂。二诊:服上药后,胃痛减轻,纳食稍增,时觉脘闷欲吐,脉舌如前,照上方加法半夏3钱以温胃止吐,3剂,每天1剂。三诊:服上药后,胃痛已止,饮食如常;但停药后胃痛又复发,痞闷喜按,小便较多,脉迟细,舌淡、苔薄白。仍照上法治之,拟第一方减桂枝1钱,服药3剂后止痛。以后按上方继续治疗,服至胃痛消失,不再复发。②麻疹后期腹泻《广东中医》(1963;3:40):一女孩,3岁许,疹子已收,身热不退,体温39℃,下利日10余次,俱为黄色粪水、脉数无歇止,舌质尚正常。诊断为麻后热毒不净作痢,与葛根芩连汤加石榴皮。服后体温反升至39.5℃,仍下利不止,嗅其粪味并无恶臭气。沉思再三,观病孩颇倦容,乃毅改用桂枝人参汤,仍加石榴皮。1服热利俱减,再服热退利止。[1]

§ 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议》:桂枝以解表,人参、白术以安中止泻,加干姜以攻痞而温经,甘草以和缓其中,此未应下而下之以虚其中者主之也。

②《尚论篇》: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适虚,故用理中以和之。此方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亦治虚痞下利之圣法也。

③《伤寒来苏集》:此之谓有表里症,然病根在心下,非辛热何能化痞而软硬,非甘温无以止利而解表。故用桂枝、甘草为君,佐以干姜、参、术,先煎四物,后纳桂枝,使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于以奏双解表里之功,又一新加法也。[2]

④《古方选注》: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参者,言桂枝与理中表里分头建功也。故桂枝加1两,甘草加2两。其治外协热而里虚寒,则所重仍在理中,故先煮4味,而后纳桂枝,非但人参不佐桂枝实表,并不与桂枝相忤,宜乎直书人参而不讳也。

§ 备注

桂枝加人参汤(《岐子保命集》卷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