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乾朗 |
释义 | § 人物简介 李乾朗(1949年-)台湾台北人,台湾文化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台湾古迹审查委员,台湾古迹维护志工,古迹修护研究者,画家。 求学 1960年代初,就读初中的李乾朗前往板桥参观荒芜的林家花园,因念其古蹟荒废且无法妥善保存,因此发起维护台湾古蹟的心愿,加上稍早向陈敬辉学画的人文艺术体认。於是他於1968年选读当时十分冷门的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就读。 1971年,还在文化大学求学的李乾朗,不但自费默默的用田野调查方式,用影像记载淡水乡镇,也为获得台湾建筑相关的美学与知识。於1972年请益於台湾知名民俗学者林衡道与画家席德进, 经历 毕业後,李被分发至金门服役。在该地服役期间,他以既有学识研究和多日接触当地建筑经验集结出版:《金门民居建筑》一书。该书为1970年代少见的传统建筑书籍,一出版极受相当的瞩目。他不但是台湾首开以田野调查手法描绘古建筑的学者,也是将少见以通俗手法描绘古蹟的作者。另外,李乾朗本身的美术底子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也有助李乾朗的古蹟看法。 古蹟认定 1980年代,回母校任教的李乾朗展开对古蹟维护的高热忱。此阶段他於雄狮美术出版的各类书籍,皆受到相当的瞩目。1981年,台湾文建会的成立,是台湾传统建筑与维护古蹟转戾点。虽此官方机构於经济挂帅的台湾一向不受重视,但该会相当部会的位阶,仍陆续於1980年代-1990年代拯救如迪化街、林家花园、台湾博物馆甚至赤崁楼,安平古堡等重要古蹟。而在此拯救过程中,李乾朗亦扮演相当重要角色。 1994年,文建会摆脱官方维护传统古蹟的制式方向,并朝「社区整体营造」方向来拯救台湾传统建筑,而这种藉由民间力量的新思维亦为李乾朗所提倡。而这种除了官方介入与修復之外,也藉由「官办民营」方式与民间捐助来维护古蹟的方式,虽偶招来图利商人批评,不过於2000年代後,仍为台湾维护传统建筑的主流。 评价 因为李乾朗的活力与勤劳笔耕,让他成为林衡道以来最具权威的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虽然他曾对於「古蹟」两字表示不怎认同,表示应该用「传统建筑」取代,但事实上,他却是现有所有古蹟认定与规划者,也是台湾各级古蹟审查委员的召集人。 不过正因他对於古蹟认定过於理想化与宽松,也常引起古蹟当事者的反弹,除对他认定古蹟的标准不一感到疑惑外,也有部分古蹟持有人对於李乾朗只要求保留,却没有提出具体办法与财源等作品,感到不满。 § 作品 主要著作 1979年,<<台湾建筑史>>,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1980年,<<台湾近代建筑>>,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1984年,<<传统建筑入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88年,<<传统营造匠师派别之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88年,<<宜兰昭应宫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92年,<<艋舺龙山寺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94年,<<台湾近代建筑风格>>,台北,室内杂志 1995年,<<台湾建筑百年>>,台北,室内杂志 1996年,<<臺湾建筑阅览>>,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1996年,<<古蹟入门>>,台北,远流出版社 1996年,<<台湾建筑问题>>,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1998年,<<台湾近代建筑>>,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1999年,<<台湾建筑百年>>(增订),台北,美兆出版社 2001年,<<20世纪台湾建筑>>,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3年,<<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北,远流出版社 2004年,<<水彩台湾近代建筑:赏古蹟.画建筑>>,台北,雄狮美术 2005年,<<19世纪台湾建筑>>,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