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孝庄太后
释义

§ 政治生涯

孝庄皇太后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于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佈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临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説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桉“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漤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 个人影响

皇太极

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 孝庄其人

孝庄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的名字是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是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女子,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后裔。而大玉儿则是后人妄加评说硬给她安上的名字。十几岁的布木布泰被称为“满蒙第一美女”。

姿色如何,实难定论,不过孝庄的“不凡”,在她12岁那年嫁于皇太极时便可见一斑。据史料载,其时,当送亲队伍快到辽阳城时,大金汗努尔哈赤亲率儿子皇太极、众后妃、贝勒、大臣出城迎接。

入城后,“设大宴以礼成婚”。而她的姑姑孝端嫁给皇太极时,仅是“太祖命太宗亲迎,至辉发扈尔奇山城,大宴成礼。”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于孝庄的迎娶规格,超过了皇太极的正福晋。

当时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据史料分析,蒙古科尔沁当时的地理位置是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南方的大明朝又不可小视。科尔沁不善打仗,偏偏强邻又那么多,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姻。科尔沁出美人,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寨桑采取联姻的手段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给了后金贵族。后金天命十年(1625),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3岁的皇太极。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为大福晋。9年后,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她们姑侄三个共侍一夫 [1]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称帝。分封五宫后妃时,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享“椒房之尊”。 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关雎宫宸妃,位居东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西宫,却居五宫之末。孝庄嫁给皇太极后,虽然深受宠爱,然而,由于一连三胎都生了女儿(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这三位公主后来都下嫁给了朝中的重臣)在朝廷地位也不显高。崇德三年(1638)正月,最受皇太极恩宠的宸妃生的皇八子夭折。无巧不成书,两天后庄妃生的皇九子福临呱呱落地,给悲痛中的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

据《清史稿》记载,皇太极专为此事来看望即将临盆的庄妃。庄妃急中生智,编织一段梦中神话,说有一神人抱一男孩交给她。此事可显露庄妃的胆识,如果生女孩,她没有欺君之罪,因为是说梦;如果生皇子,这个编造的梦作用就大了。事又凑巧,第二天庄妃果真临产,生下一男孩。“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龙形,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此统一天下也。寐以语太宗,太宗甚喜曰:奇祥也,生子必建大功。翌日上生,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多为“五宫”外的妃子所生。皇后没有生皇子,仅生三女;“五宫”四个妃子仅生出三个皇子,庄妃所生的福临总排行为皇九子。母以子贵,庄妃在宫中的地位自然是十分显贵了。这时的庄妃,虽然还是“妃”,“五宫”内排位却仅在皇后之后。

为了维护封建礼制,清初不提倡后妃干政,但庄妃却实实在在是大清的开国元勋,她历经四个朝代,参与政事30余载,辅佐过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玄烨三朝皇帝。

§ 生前是与非

多尔衮

庄妃最具传奇的传说就是她劝降了曾誓死不降的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之前,崇德七年(1642年),洪承畴作为蓟辽总督,率八总兵,十三万人,抵御清军,与清军在松山(今辽宁锦州南)会战,清军获胜,洪承畴被生擒,关押在盛京故宫里边的三官庙内。

皇太极万分高兴,因为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取得中原的万里江山,现已攻下了锦州,直逼北京城。而洪承畴是清朝入主中原的一个棋子,如果劝降了洪承畴,意味着清军进攻中原就有了一位熟知明朝内情的指路人,且洪承畴是一个文武兼备的难得人才,皇太极一心想收降他,希望能够为己所用。

可是对于洪承畴来讲,当时他身居明朝封疆大吏,享有明朝的高官厚禄,世受国恩,如果投降清军,就会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被俘后的洪承畴对于威逼与引诱都没有动半点儿心思,抱着“杀身成仁”的想法绝食求死。崇祯帝也认为其必殉国,举行预祭。

洪承畴在盛京关押期间,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洪承畴不予理睬,视死如归,令皇太极颇为头痛。后来降清的汉官范文程前去劝降,在游说当中,他发现了一个细节,即房梁上有灰尘落下,洪承畴几次将落在衣服上的灰尘掸去。于是他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死”。

当时洪承畴的旧部下金升已经归顺了皇太极,皇太极便让他给出主意,询问如何才能征服洪承畴的心。金升进献一计,说洪承畴性子异常刚烈,刀剑不能动其志,但情感丰富,或许美色可以动之。皇太极以美女劝降的计划开始展开。

在夜深人静之时,几天水米未下的洪承畴卧在床上,昏昏欲睡。这时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走到面前,轻声软语地叫声“大人”,然后表示了对洪承畴誓死如归气节的仰慕,又用充满同情、体贴与怜爱的语调劝其不可以如此折磨自己。

洪承畴立刻有种久违了的被关心的温暖,世上竟有这样了解他的美女,不禁想到自己统率千军万马的威风和家中的娇妻美妾,于是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这时,美丽少妇抓住机会劝解道:“死容易,活下去才困难。将军是明朝的栋梁,栋摧梁折,国家怎么办?当前明清两军势均力敌,只要打仗就会两败俱伤,倒霉的还是百姓。如果能够保住性命,以将军的威望,从中斡旋,达成协议,和睦相处,岂不是朝廷和百姓之福么?”

洪承畴深思不语,少妇紧接着说:“将军如果不念及家人和小孩,也应该念及社稷和天下百姓呀!”“但是……”洪承畴已经有些心动,却欲言又止。

少妇看出了洪承畴的疑虑,便娓娓道来:“清主仁慈,决不会难为将军,如果真的归顺大清,一定会得到重用,你的抱负一定可以实现。况且,明朝已经腐败不堪,黎民百姓受尽苦难。您只要归顺大清,就可以解民于倒悬。将军不用饭,可以先用些小女子带来的汤水吧。”

洪承畴无法固守他的心灵防线了,求死之心开始动摇。少妇见机送上一杯香茶,多日未进食的洪承畴喝下后如久旱逢雨,立刻精神了许多。

少妇走后,洪承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觉得人间美好,明王朝已日薄西山,自己虽然身为封疆大吏,但如今已成为阶下囚,再也无回天之力,决定降清。而这个立下汗马功劳的美丽少妇,正是庄妃。

降清后,洪承畴跟从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平定江南,扫荡云贵,打败李定国,除去明桂王,为清王朝尽心尽力,驰骋疆场20余年,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开路先锋。( 这段传说,虽非正史,但也有史籍可寻。 )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提到孝庄太后就不得不提清史三大谜团(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之一的“太后下嫁”公案。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是否成亲,二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疑案之一,而中最聚讼纷纭的一个。

关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中,把太后下嫁多尔衮写得绘形绘色,说当时太后年纪尚轻,美冠后宫,性尤机智,担心多尔衮一手遮天,危及福临皇位,于是毅然下嫁多尔衮,宁肯牺牲一身,以成大业。此说一出,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地无南北,人无老幼,凡爱述故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但因为缺乏充分的证据,对此说表示质疑的也大有人在。时至今日,关于“太后下嫁”依旧众说纷纭。

但事实上孝庄足智多谋,秀外慧中并且很有远见,是女人中不可多得的奇才。她一心为了大清朝的江山,经历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她与顺治皇帝的关系并不好,因为顺治皇帝因为年轻,经常会做一些冒失、冲动的事。孝庄每到这时总会做所谓的“黑脸”为其善后。但是她所做的事情却不为顺治理解,比如为了让一手遮天的多尔衮不起异心服从顺治,她不得不牺牲一个女人的名节。

虽然太后下嫁仍是一个疑案,但是她之所以付出如此的代价,让后世的人议论她、讽刺她甚至是嘲笑她,那都是因为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稳定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能让蒙古各部死心塌地地拥护顺治,她又逼迫顺治娶蒙古王公的女儿。她不是不知道政治婚姻是痛苦的,但是她懂得为了维护一个王朝的统治,牺牲一下小我是应该的,她自己何尝不是政治婚姻的受害者呢?但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她的儿子不明白。为了个人的爱情幸福,顺治一意孤行地废掉了孝庄做主册立的蒙古皇后,结果差点引起蒙古和清朝之间的战争。当然,顺治最后还是明白了母亲的苦心,虽是万分不情愿,但还是继立另外一个蒙古女子为皇后。

无论怎样她还是理解自己的儿子,所以她才会顶住各方的压力同意顺治将自己的弟媳妇纳入后宫,并册立为贵妃。在顺治临死之前想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弟弟,又是她排除众异,坚持立年仅6岁,母亲仅为庶妃的玄烨为顺治的继承人,从而才有了以后的康熙皇帝,才有了康乾盛世。

孝庄太后三十二岁时,清朝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她尽心竭力与摄政王曲意周旋,进退有度,帮儿子掌管天下。如她听取谋士洪承畴、范文程的意见,向摄政王多尔衮谏言,全面接受明王朝留下来的机构制度与文臣武将,而满洲贵族处于中枢地位,毫无障碍地开动了旧的国家统治机器,使清王朝的统治迅速稳定下来。她还极力促成颁布《大清国摄政王令旨》,在全国取消明末的摊派等弊政。顺治亲政伊始,孝庄太后就为这位十四岁开始指点泱泱大国江山的少年天子制定了为君之则,告诫他为政当治本:“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馁;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在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供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这份诺谕是孝庄对儿子的殷切嘱望。正是在孝庄太后的训导下,顺治皇帝逐渐成熟起来,清初政局也呈现出新的气象。

在治国的大计上,孝庄把握住了儿子顺治,但她却无法控制他的内心情感。顺治对她精选的两位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后妃不感兴趣,爱上了同父异母弟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深受宠爱的董鄂妃病死。顺治遭此打击,精神颓靡不振,顿觉尘世无趣,便想出家为僧。后来又染上了天花,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在紫禁城内养心殿驾崩,终年仅有24岁。

年近半百的孝庄太后,对儿子的死悲伤不己。但她并没有在悲伤凄苦之中沉沦,而是以巨大的克制力把老年丧子的痛苦深埋心底,毅然承担起抚育、训导新君康熙皇帝的重任。

在孝庄传奇的一生中,抚育康熙成长为一代明君,并开创康熙盛世,是她最辉煌的一页。

顺治皇帝驾崩后,安排皇位继承人刻不容缓。孝庄坚持立皇三子玄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玄烨已出过天花,终生具有了免疫能力。为了说服众人,她又搬出她当年生顺治时的神话故事。她说,玄烨的母亲给她问安后转身要出去,衣裙若有龙绕,她看见后感到奇异,一问才知已怀孕,便对左右的侍人们说,从前我怀顺治皇帝时,陪侍的人曾见我的裙榴间有龙盘绕,后来果然生了圣子,今天她也有这样的祥征,将来生的孩子必有大福。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顺治皇帝病逝,在孝庄极力坚持下,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做为继承人,于第三天即正月初九继承皇位,改号康熙,孝庄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 两朝太后

康熙继位时年仅8岁,继位后,尊生母佟妃为慈和皇太后。她仅当了两年皇太后就离开了人世,芳龄24岁。培养、训导康熙成长的重任就当仁不让地落在了祖母太皇太后孝庄身上。

此时的孝庄太皇太后,历经政治风云变幻,早已成为大清国政治中枢核心,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当时,安徽一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慷慨陈辞,要求孝庄文太皇太后仿效前代旧制,以太皇太后之尊垂帘听政,临朝称制。孝庄太皇太后为了免开此先例,严辞拒绝,坚持选任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4位老臣辅政。4大臣辅政时期,孝庄太皇太后实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按照规定,四大臣执政必须向她和皇帝领取谕旨。孝庄太皇太后有独立发布谕令的权力。但是,她很少行使这样的权力。她所做的是全身心地扶持、培养康熙能尽快地担负起君临天下的重任。

有一次,孝庄太皇太后有意考察一下康熙的才智,也为了让朝廷官员瞻仰一下君主的风采,就在众官员面前询问他有何愿望,他便按祖母平素教导的话回答说:“我只希望天下安定,百姓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话音一落,公卿大臣一致颂扬。康熙一天天长大,孝庄太皇太后又不断地勉励他说,“祖宗靠骑射创业,武备不可废弛。虽当今天下太平,四海宁谧,也应知道居安思危的道理。用人行政,务必记住,要敬以承天,虚公裁决。万万不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康熙一一铭记于心。

孝庄太皇太后对孙儿君临天下的每一个细节,都给予极大关注,但她并不像历史上的冯太后(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在孙儿拓拔宏(孝文帝)作皇帝时临朝称制,更不做像唐朝的武则天,要把丈夫的江山、儿孙的基业夺过来据为己有,因此她赢得了康熙皇贺和朝廷上下一致的敬畏和崇仰。

孝庄太皇太后不仅从治理国政上对康熙加以辅导,且对日常生活、举止言谈也都按帝王的标准严格要求。孝庄太皇太后曾告诫他说:“一个人行为坐卧,不可回顾斜视、摇头晃脑,这不仅有关德容威仪,而且有犯忌讳!”康熙日后举止端严,很有风格,与孝庄太皇太后的严格教诲是分不开的。

孝庄太皇太后不仅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治国安邦的道理,而且也手把手地教给他为君施政的本领。到康熙在八年(1669年)五月,她与康熙设计智擒鳌拜,取消辅政大赏臣后,由康熙皇帝亲政。她对朝廷的关心仍未减弱,对康熙理政,凡有善行,她就不失时机地大加赞誉,给以鼓励。

孝庄太皇太后多年的心血,终于把康熙培养成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这是她的初衷和满腔的期望,也是她的巨大成功。同样,她也因此赢得康熙无尚的崇仰和孝敬,她的生活起居得到了康熙无微不至的关怀,直到晚年仍得享天伦之乐,这在历史上充满倾轧与血腥的宫廷生活中并不多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深秋,老迈年高的孝庄太后再一次病倒了。因多年积虑焦思与辛勤操劳,她病得异常厉害。康熙皇帝十分焦急,昼夜在慈宁宫护理太后,不离左右,他亲自验方调药,每当祖母安静地睡去,康熙就在一旁隔幢静候,席地而坐,一听到祖母有什么动静,便马上赶至榻前,问候祖母有何吩咐,凡有所需,便亲奉以进。为了满足祖母不时之需,凡坐卧用品,饮食肴馍,无不出备,仅保健粥就有三十多种。在孝庄太皇太后病危之际,他竟有35个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可谓竭尽心才备尽孝道。无奈人意已尽,天意难违,腊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太皇太后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终年75岁。

孝庄死后三十年,康熙已是六十多岁的老翁了,然而与朝臣一谈起祖母,还是老泪纵横。

§ 后世评价

康熙的后世子孙对孝庄太皇太后的功德感念不已,雍正皇帝赞扬他的太祖母“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后来到乾隆时,经累次加册,孝庄太后的谥号已增至十八个字:“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天启圣皇后”。

记载孝庄上述生平的《孝庄文皇后》一书对她作了这样的评价:她经历四帝,扶佐三朝,呕心沥血,殊功显赫;她以其聪明睿智和特殊地位调和清宫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为稳定清初的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开创清初鼎盛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震古铄今的女政治家。

孝庄这样一个传奇女子,是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政治角色的几个女人中,最令人敬佩的。她成就了国家的安定统一,成就了丈夫(皇太极)情人(多尔衮)儿子(顺治)孙子(康熙),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女政治家,更是一个优秀的妻子、情人、母亲、祖母、这样的女人,她的一生是完满的。她拥有的不仅仅是江山,还拥有了不同的大爱小爱。就传闻最多的她与多尔衮的爱情,在这里只说了为了国家利益和儿子与多尔衮百般周旋,其实,这个情人也是她最爱的。于当时的情况看,如果多尔衮称帝,豪格必与其争,到头来,还不知是个什么样的局面。这样处理,其实多尔衮还是做了一个时期有实无名的皇帝,直至死亡。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爱情呢?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