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蓝眼鲫 |
释义 | 蓝眼鲫简述蓝眼鲫的体色为美丽的银白色,眼睛受光线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闪烁着青绿色的光辉,所以称之为“蓝眼鲫”。 基本资料中文名:蓝眼鲫 拉丁学名:dorsiocellata地 理分布:亚洲南部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 繁殖方式:卵生。 气候带:热带 习性:杂食性,卵生,适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鱼混养。 饲养难度:容易 水温:22-26℃ 硬度:5-10dGH Ph值:6.0-6.5 体形特征蓝眼鲫的体色为美丽的银白色,眼睛受光线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闪烁着青绿色的光辉,所以称之为“蓝眼鲫”。背鳍为白底而有一大型的黑色斑点,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小型鱼。雌鱼的腹部较大,尾鳍为黄色,而雄鱼身体细长,尾鳍较红,可加以区别。 详细介绍蓝眼鲫,拉丁学名dorsiocellata,分布于亚洲南部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卵生。性情温和,能与同体型的温和鱼种混合饲养。 蓝眼鲫的体色为美丽的银白色,眼睛受光线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闪烁着青绿色的光辉,所以称之为“蓝眼鲫”。背鳍为白底而有一大型的黑色斑点,此即其学名“dorsiocellata”之由来,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小型鱼。雌鱼的腹部较大,尾鳍为黄色,而雄鱼身体细长,尾鳍较红,可加以区别。能接受人工饵料,但偶尔供应些动物性活饵。饲养容易。 水温22-26℃,硬度5-10dGH,Ph值6.0-6.5。 喜好弱酸性的软水,宜饲养于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欣赏其群游的景致,令人遐思忘忧。 饲养饲养特点 容易饲养,喜好弱酸性的软水,宜饲养于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饲养水温22-26℃,硬度5-10dGH,Ph值6.0-6.5。 饲养条件1、鱼缸:是蓝眼鲫生长和活动的场所。饲养蓝眼鲫得先选择一个适合它的鱼缸。 2、吸水管:用于换水时吸出鱼缸底面的脏物,用软橡胶管和玻璃管连接而成。长度根据鱼缸的高度而定。一般取一米二到一米五。 3、温度计:用来测量和调节鱼缸的水温。蓝眼鲫的饲养水温是22-26℃ 4、鱼网:用来捕捞和转移蓝眼鲫。 5、玻璃灯桶:将灯泡放入玻璃灯桶内沉入鱼缸中起加温和照明作用。玻璃灯桶的口必须高出水面100MM,防止蓝眼鲫跳入。 6、电热管:冬天用来增加鱼缸内的温度。 7、气泵:驱除鱼缸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水中的容氧量。 8、过滤器:过滤出鱼缸中的污物,保持水质清洁,起增加氧量净化水质的双重作用。 9、恒温器:用来自动控制鱼缸中的温度,可以长期保持温度恒定。 10、食斗:防入鱼食漂浮在水面,有利蓝眼鲫的捕食。又能防止鱼食落入水底钻入水草中,使水草沙子变黑,败坏水质。 11、除污液:用塑料板做成。用来刮去鱼缸水面的灰尘和油污。 选购1、看蓝眼鲫的游姿是否平稳。如果是近水面头偏上很可能是没适应过水质。这种蓝眼鲫绝对不要买。2、蓝眼鲫的色彩是否全身均一。如果色彩暗淡可能是鱼没适应水质或是得病了不过如果鱼受了惊吓也会有这问题的。 有人说蓝眼鲫死是换水的问题。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不绝对,要看你是如何养法。根据经验只要在蓝眼鲫刚进家时把它的水适应调过来,以后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换水的次数,过分的老水也会让蓝眼鲫生病,或死亡。此外,新鱼下缸前一定要“倒水”! 繁殖繁殖特点 产卵通常在清晨进行,多产卵于水草丛中,产卵数量多在几百粒左右。亲鱼有吃卵的习惯,产卵后需将亲鱼移走。在水温26℃的条件下,卵经过24-36小时可孵化出仔鱼,仔鱼孵出2~3天后可游动,刚孵化的鱼苗必须喂于蛋黄鱼虫方可存活 雌雄区分 雌鱼的腹部较大,尾鳍为黄色,而雄鱼身体细长,尾鳍较红,可加以区别。 亲鱼的选择 (1)体质要强壮健康,体表无损伤,无充血、腹胀、烂鳍、突眼等病症; (2)体型无畸形或病变,并根据育种要求可有目的地选择特殊体型,如侧扁、高身、高鳍等; (3)成熟度,一般根据经验用肉眼观察亲鱼腹部的膨胀程度,特别是雌鱼尤为明显,另外看亲鱼腹部泄殖腔的排精(或卵)管的伸出长短,其次就是亲鱼的发情追逐状况。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比较简单,到了产卵期就会出现婚姻色,雌雄并排游动,雌鱼将卵产在水草等附着物即鱼巢上。受精卵约在1-2天内孵化出仔鱼,仔鱼仍依附在鱼巢上,由体内卵黄囊供给营养,经2-3天,仔鱼消耗完卵黄囊的养分后开始游动觅食。亲鱼与慈鲷科鱼相反,有吞卵习性,不懂爱护子女。主要特点是靠口腔后部发达的咽喉齿磨碎食物。亲鱼有吞食卵的习性,所以当亲鱼完成产卵受精后应及时将其捞出。 疾病病因 预防鱼病,首先要弄清楚鱼发病的原因,才能采取措施,有效的防止鱼病发生,而造成鱼病的因素主要有: 1、水温、水质失宜:蓝眼鲫对水的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水温的突然变动,温差超过5度以上,或水温长时期偏低或偏高,都会使鱼发病。水质也是一样,如果水体中载鱼量太多,使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变得恶劣,超过蓝眼鲫适应的范围,便可能发病。如不及时换水,当鱼的排泄物、分秘物不断累积,二氧化碳和氨增多,微生物、藻类大量增长,就会令水质恶化,溶氧量降低,使鱼发病。因此,保持均衡的温度和良好的水质是非常必要的。 2、饲喂不当:人工养鱼,全赖人工投饲,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时定量,饥饱不匀,使鱼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而致病。若是饲料霉败变质,更可能使鱼中毒致病。 3、操作不慎:在捞鱼的操作过程中,不慎碰伤鱼体,折断鱼鳍,或是鱼跳落于地上受伤,伤部极易感染。 4、外部带入病原体:将外部病原体带入养鱼容器的途径很多,如由饵料、水草带入,病鱼用过又没消毒的工具,新购入鱼未经隔离观察就放入原来的鱼群等都能带入病原体。 预防措施1、了解蓝眼鲫对水质、水温的要求,使水温、水质符合饲养鱼的要求。放养密度适当,勤排污、换水和清洗滤棉,换水时,新、老水的温差不要超过5度,昼夜温差大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温过分升降。 2、保证饲料质量,要按照鱼的食性投饲,饲料要新鲜、清洁、适口,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能喂鱼。投喂要定时定量,不要随意多投、少投,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情况,调整投饲量。 3、换水、捞鱼时要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采用较大的捞网,捞网离水后即用手遮盖,防止鱼跳出。换水时避免水流冲击鱼体。 4、在易发病的季节,容器、工具要经常消毒,用药后用清水洗净,消除残留药性。或在容器中滴些亚甲基蓝液,使水呈浅蓝色,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新购进的鱼与原饲养的鱼混养前应先进行鱼体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液有3%食盐水或2至3PPM呋喃西林溶液、10PPM高锰酸钾溶液,任选一种,将鱼药浴5到10分钟。药浴过程中如见鱼急游反常,应立即捞回原水中。 常见病及治疗烂鳍病鱼鳍破损变色无光泽,烂处有异物,或透明的鳍叶发白,白色逐渐扩大;严重时鱼鳍残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于夏季。蓝眼鲫鳍薄,易碰伤折断而患此病。 治疗方法:可选用食盐;抗生素等治疗。 鳃病一种是被细菌侵蚀鳃丝,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色暗淡无光泽,头部发乌,鳃丝发白,最后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 另有一种是被寄生虫寄生引起的鳃病,有细菌侵蚀鳃丝类似症状,如游动缓慢,鱼体消瘦,体色暗淡;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鳃丝发白、破坏,粘液增多,鳍盖半张等。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等。 治疗方法:细菌性烂鳃病用呋喃西林治疗。寄生虫鳃病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食盐等治疗。 棉口病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部长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死亡。要及时治疗处理。 治疗方法: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水霉病本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处,最后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伤、冻伤的幼鱼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鱼卵也易寄生。 治疗方法:可选用食盐、孔雀石绿等治疗。 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鱼被大量小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2℃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 治疗方法: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