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拉鲁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5米,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属于芦苇泥炭沼泽。这里湿润的气候和丰美的水草在高原上十分难得,每年引来大批赤麻鸭、黄鸭、西藏毛腿沙鸡、斑头雁、棕头鸥、戴胜、百灵和云雀等各种野生鸟类,另有少量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在此嬉戏。这处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也是中国唯一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1999年5月,拉鲁湿地被批准为区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拉鲁湿地管理站成立;2005年8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拉萨的“大氧吧”。

基本简介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90度5分,北纬29度40分,区域平均海拔3645米,自然保护区面积620公顷,其中缓冲区面积3.39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2.21平方公里,核心区占拉萨市建成区面积的11.5。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其中北面大约6.6千米处为高山环绕,属冈底斯山系东延部分;东北面与娘热、夺底两条沟谷汇集成的流沙河相接;东面与城关区拉鲁乡居民区及巴尔库路接壤;南面紧邻拉萨城区,以拉萨引水灌溉渠——中干渠和当热路为界,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根据中国湿地分类系统,应属于芦苇泥炭沼泽。

历史沿革

1995年自治区政府全面启动保护工程。1999年5月25日,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拉鲁湿地为西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市政府颁发中国中国《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编制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成立了拉鲁湿地保护区管理站。

2004年12月,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批准新建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市委、市政府将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升格为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该管理局的揭牌将为进一步加强区域管理、开发和保护湿地产生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角,地理坐标东经 90°05′,北纬 29°40′,该区域平均海拔3645米,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620公顷,三面为高山,属冈底斯山支脉东延部分;东、南、西三面与公路和城市水渠接壤。拉萨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世界稀有。而该湿地所在的拉萨市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邮电枢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上具有极大的影响。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 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也是黑颈鹤、胡兀鹫等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地。位于拉萨市西北。海拔3645米。保护区总面积620公顷,占拉萨市总面积的11.7%。属冈底斯山支脉东延部分,东、南、西三面与公路和城市水渠接壤。

气候

拉鲁湿地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应属于芦苇泥炭沼泽湿地。拉鲁湿地所在的拉萨河谷属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日照长,空气干燥蒸发大,降雨量少气压低,雨旱季分明多夜雨。该区年平均气温7.5℃,年平均降水量444.8毫米,降水量的89%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2206毫米,年日照时数达3088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86千卡/平方厘米。

土壤

土壤类型以腐泥湿地土、泥炭湿地土和泥炭土为主,属芦苇泥炭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为湿地草甸,植物种类多样性较高,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为主。

资源概述

拉鲁湿地位于城市之内,它和其他的远离人类干扰的湿地环境相差很远,人类的自接行为如建筑、层往. 捕捞、采石、挖沙、放牧等干扰湿地,城市的污物输泄物、生活垃圾。甚至人工培植的动植物繁殖体,都要随着水渠和洪水冲刷进入湿地。所以,它的最大特征也就是城市湿地,人类和城市的影响,给它留下了 深深地印迹。其次是它的过渡性,由于拉普湿地介于城市和草地二者的边缘地区,一边是城市的主要干道,一边是高山草地和灌木草场,边际的抗干扰能力弱、生物多样性高,是一个由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以及太阳辐射、气候、水文、工灌等环境因素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湿地环境复杂多样,边缘效应显著。它不仅作为水禽的栖息地,而且具有调节气候和水系水量、降解水污染物、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等生志功能。

由于拉鲁湿地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该区域内动物种类以水生水栖为主。脊椎动物 种类也有分布,但多为迁徙种类,如黑颈鹤、赤麻鸭等。鸟类有西藏毛腿沙鸡、褐背地鸦。斑头雁、棕头鸥。 银鸥、胡兀鹫等,现在夏季水域中鹞的数量较多,白瓷鹤、戴胜、百灵、雪雀数量较丰。冬季赤麻鸭是水禽的优势种,也有少数黑颈鹤。哺乳类分布在沼泽草甸上,过去记录有藏狐、鼠兔、野兔等,但随着事件和环境的变化除了留下的鼠洞和鼠兔外,其他哺乳动物已不见踪影。高原蛙依然是最普通的两栖动物,湿地中人为放人的家鱼有础鱼、泥鳅等,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野生鱼类。

拉鲁湿地接受、保持、再循环了从工壤中不断冲刷下来的营养元素,维持了大量植 物的生长。该区域内植物多样性高,植物种类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为主。野生植物植被主要以芦苇群落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为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包括芦苇、攀蒲、西藏蒿草等。伴生种有垂穗披碱草、早熟禾、浮萍、长管马先蒿、云生毛慕、海乳草、龙胆草等草本植物。原植被群落的1.1%,确保湿地能够长时间地滞留水量。而且,草甸植被群落由于植物生长茂盛,水分通过植物向环境空气中的蒸腾量大,是草原植被群落的3倍,因此,拉鲁湿地中的水分(含地下水)可通过草甸植物在阳光作用下不断地蒸腾,从而增加拉萨尔区环境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湿度,特别是冬春季用枯水期人当拉萨河、堆龙河水域面积仅为丰水期的1/3,流沙河干枯时,拉鲁湿地对保持拉萨市区空气湿度起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实地“城市之肺”。

据专家预算,拉鲁湿地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拉萨人形象地称其为古城拉萨的“天然氧吧”,湿地每年还可吸附拉萨市区空气中5475吨尘埃,如果利用好了,每年还可处理1000万吨以上的城市污水。2003年,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4天,优良率达96.98%,拉鲁湿地功不可没,拉鲁湿地得到了拉萨市民及外国游客的赞誉。

该湿地保护区曾在早期作为专用的牧场,牲畜少,水草茂盛,高度达到2米,鸟类繁多,面积曾达数十平方千米。以后多次曾在该湿地挖泥炭,造农田,至20世纪60年代该湿地的面积已退缩不到10平方千米。之后这里又进行过黄牛改良、菜篮子工程、农田建设等活动。尔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又有一些单位和个人进驻湿地,致使湿地面积日益萎缩,到2009年只保留着6.2平方千米的范围,虽然已经有所退减,但还是占拉萨市总面积的11.7%,区域内以沼泽草甸为主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拉鲁湿地所在的拉萨河谷,属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日照长,空气干燥蒸发大,降雨量少气压低,东风最多西风大,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静风频率低,雨旱两季分明,全年降雨的80%~90%集中在6至9月,年均降水量444.8毫米,多为夜雨;热量水平不高,气温低,年均温7.5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均湿度45%。

保护价值

拉鲁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城区,总面积12.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5米,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属于芦苇泥炭沼泽。拉鲁湿地占拉萨市总面积的11.7%,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然的“加湿器”

拉鲁湿地野生植物植被主要以芦苇群落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为主。由于植物生长茂盛,水分通过植物向环境空气中的蒸腾量大,是草原植被群落的3倍,因此,拉鲁湿地中的水分可通过草甸植物在阳光作用下不断地蒸腾,从而增加拉萨市区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拉鲁湿地是天然的“加湿器”。

“拉萨之肺”的美誉

拉鲁湿地还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拉鲁湿地有生长良好的草地,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可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因此有“天然氧吧”、“拉萨之肺”的美誉。

市民健康的“保护神”

据有关数据显示,拉鲁湿地每年可吸附拉萨城市上空和周边5475吨尘埃,处理1000万吨以上的城市污水。对于清化拉萨城市空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拉萨之肾”的说法名副其实。拉鲁湿地成了几十万拉萨市民健康的“保护神”。

湿地保护

该湿地保护区是中国各大城市中唯一幸存的最大天然湿地。该湿地在调节拉萨气候,吸尘防沙,美化拉萨市区环境,增加市内空气湿润程度和补充氧气,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拉萨市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外,拉萨属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市区内除有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外,还有哲蚌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历史文化古迹。所以,对该湿地的保护不但具有环境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

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又位于城市内,因此在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以及旅游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优势。1999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拉萨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拉萨市市长为主任的“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拉萨市环境保护局。2000年拉萨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禁止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带挖沙、采石、捕捞、割草、放牧,有力地保护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并编制完成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了保护区的管理、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发展等规划。该地曾投资9200多万元建设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管护工程,使拉鲁湿地恢复它强大的生命力。2005年8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边景区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

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其外观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总是不计其数。他们一般由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

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有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兴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红宫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据记载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殿内除乾隆御赐“涌莲初地”匾额外,还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为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品。传说康熙皇帝为了织造这对幔,曾专门建造了工场,并费工一年才得以织成。从西大殿上楼经画廊就到了曲结竹普(即松赞干布修法洞),这座公元七世纪的建筑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面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红宫内的最高宫殿名叫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其中供奉清乾隆皇帝画像和“万岁”牌位。大约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此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它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

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觉康”(藏语意思是佛堂),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大昭寺的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昭”即藏语中的“佛”之意。大昭寺建成后,元、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形成了今天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主殿“觉拉康”内,供奉着唐文成公主 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阿”佛——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配殿内,供奉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寺内还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寺前有《唐蕃会盟》碑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合植的唐柳等古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一幅为胜乐金刚。另一幅为大威德金刚。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两幅刺绣至今色泽鲜艳,画面完整,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大昭寺建成后,成为当时吐蕃王朝的突出标志和象征。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西藏八廓街

八廓街也叫八角街,从某种程度上说,八廓街也是拉萨的象征,说起八廓街,拉萨人无不自豪,外地游客也一样,去拉萨必去八廓街!

八廓街位于拉萨老城区,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环形街道,也是拉萨最古老的街道,不过现今的八廓街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八廓街了,它是整个拉萨老城区一片典型的藏族建筑的代表,也是拉萨古城的代表。

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援藏62项工程之一,于1999年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

西藏博物馆占地面积为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49万平方米。整个博物馆由主馆区、民俗村、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三大部分组成。整个工程分为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主馆及文物仓库、配电房等,于1996年3月10日破土动工,1997年10月1日竣工。1997年10月1日,自治区举行了西藏博物馆主体建筑工程竣工和总书记题字揭幕仪式。二期工程包括民俗村、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于1998年4月20日动工,1999年5月31日竣工。这项工程由西南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自治区第四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

建成后的博物馆,主体建筑分展馆区和库区两个部分。展馆区二层是西藏历史展览。三层是唐卡、动植物、玉石等专项展览和临时展览。一层是旅游纪念品商店。

博物馆墙体用花岗石砌就,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即镶嵌柽柳女墙,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博物馆内部结构采用现代结构体,朝阳一面镶有进口落地大玻璃。馆内还装备有十分先进的监控和调温设备。极目回顾,馆区层楼叠阁,绿树成荫,斗拱实厚,回廊蜿蜒,整个建筑群碧瓦红砖,画栋雕梁,交相辉映,显示出浓厚的藏民族建筑风格和现代气息。

“西藏博物馆”馆名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藏文馆名是从17世纪金写《大藏经》上临摹下来的。

西藏博物馆有丰富的馆藏珍品,诸如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等。展出的一千多件精选的文物展品,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向观众直观地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