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紧张
释义

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好的变化,如结婚、生子;坏的如离婚、待业,日久都会使人紧张。紧张的程度常与生活变化的大小成比例。紧张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头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普通的紧张都是暂时性的。突发性的紧张是一种恐惧感。

概念

释义

[1]植物细胞如果被浸泡于比细胞液渗透压低的溶液或水中,通常,由于水的渗透而进入细胞内时,同时细

胞体积增大,细胞质和细胞壁也同时伸长,这种状态就称为紧张

[2] 亦称紧张性收缩、肌紧张或张力(tonus)。相对于狭义的肌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来说,则是指中等程度的张力或持续短收缩的另一种机械活动。动物所以能采取各种的姿态,使内脏的各个器官通常保持适度的 张力状态,就是由于紧张的缘故。

从发生机理来看,可分为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性的紧张(神经原性紧张 neurogenic tonus或反射紧张)和肌肉末梢性紧张(自体原发紧张,autogenic tonus)两大类。在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中,保持姿态的横纹肌紧张是专属于前者。脊椎动物(内脏壁等)及无脊椎动物的平滑肌的紧张,基本上被认为是属于后者。神经原性紧张和强缩之间的紧张,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可以从处于神经原性紧张状态肌的实际低频度活动电位得到证明。也有人认为所谓紧张,不外是构成同一肌肉的各个运动单位,互相受神经冲动的不完全强缩的总和,但对于同一横纹肌,除了运动性神经支配(mo-tor innervation)外,还有紧张性神经支配(tonicinnervation),在运动神经纤维中,有运动性的(粗的)和紧张性的(细的)纤维,横纹肌本身之间,有运动肌(尤其是白色肌肉)和紧张肌(尤其是红色肌肉)的区别,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认为在平滑肌的紧张中有神经的控制,已经清楚,血管运动神经的作用,此同时也有其自体原性紧张,认为即使除去神经刺激,仍能保持长时间的任意短缩度或张力

示例

1.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例如: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些紧张。

2.激烈或紧迫,使人精神紧张。例如:紧张的劳动/紧张动人的情节/球赛已经进入紧张阶段/工作紧张。

3.供应不足,难于应付。

4.考试时情绪过度焦虑。

近义词

慌张、焦虑

反义词

宽裕、缓和、松懈

英译

紧张 tone,tonus,nervous,stressed out

紧张压力对个体的直接影响

短期影响:

情绪亢奋或躁动、活动力增加、身心能量损耗较快。

长期影响:

忧郁或烦闷情绪、身心能量耗竭、免疫力下降、思考与记忆力减退。长期的职业压力可造成职业倦怠,影响情绪,严重的可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

⑴ 负性生理反应:

①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晕、心悸、心慌等

②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胃失调,如溃疡;

③ 四肢乏力、容易疲劳;

④ 经常头痛,特别是偏头痛;

⑤ 肌肉紧张、疼痛;

⑥ 睡眠质量差;失眠、多梦

⑦ 罹患心身疾病,例如肾损坏、糖尿病及低血糖病、精力衰竭、心脏病、胃病、头晕目眩、心率紊乱、中风等等。

⑵ 负性心理反应:

虽然面临压力时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心理方面也会表现出某些共同点,例如:

① 焦虑:焦虑是指人内心的不安、恐惧、困扰和紧张的感受,有时还伴有生理上的不适,如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胸闷、淌汗、恶心、不思饮食、注意力涣散、尿频、失眠等现象。这是最常见情绪反映,其主要特征是恐惧、紧张、忧虑、担惊受怕;或面临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感到迷惑和无助,犹豫彷徨,无所适从;或者焦躁不安,性情急躁,仓促决断,贸然行事,从而贻误良机或酿成大错。它会妨碍人的智力的发挥,降低人的适应能力。

② 退缩和抑郁:抑郁是由多方面的不良感受组成的一种心理压力的情绪。如自卑感、认同危机感、失落感、孤独感、负罪、自责感、失望感等。这些方面的不良感受往往会使人表现出抑郁寡欢、疾首蹙额等神情,以及产生忧心忡忡、伤感、烦闷和愁苦的心态。面对强大的压力事件,个体感到自己无力应对,由于频频受挫而产生挫败感,丧失勇气,变得被动、退缩。对很多事情缺乏兴趣,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事件及以往感兴趣的事情不再留意;自我评价降低,倾向于自我责备和贬低;精力溃散,记忆力衰退,迟疑不决,感到愁苦、内疚、疲惫不堪、冷漠无助、无能、自卑及无价值感等。

③ 情绪暴躁、易激惹: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或稍不顺心的事情,一律表现为情绪失控,例如暴躁、过分激动、容易发怒、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别人,遇到冲突,反应过于激动和好斗,对情绪和行为缺乏必要的控制力。

④ 习得性无助:面对压力,由于自己频频遭受挫折,或者观察到他人反复受挫,而丧失勇气和斗志,失去自信心,动机缺乏,表现为软弱、消极、被动、无可奈何和态度冷漠,诸事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⑤ 注意力分散:由于长期应对压力,变得疲惫不堪,注意力分散,注意范围缩小,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任务,在面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时,持续时间缩短,感觉疲劳,绩效下降。

⑥ 厌烦和工作不满:缺乏成就感,随着挫折感的累加,对工作的满意度逐渐下降,丧失工作兴趣,对工作不满意,抱怨增加,工作消极、拖沓,对工作产生对抗情绪,不良情绪一旦转嫁和迁怒于学生,极易引发教学事故。

⑶ 负性行为反应

① 服药、去医院增加;② 饮食过度;③ 冒险行为增加;④ 攻击性行为;⑤ 工作拖拉、效率低;⑥ 与家人和朋友关系恶化;等等。

紧张压力管理

压力管理,可分成两部分:第一是针对压力源造成的问题本身去处理;第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的纾解。 压力管理策略:

1、社会支持策略

社会支持的种类:

⑴ 物质性支持: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⑵ 情绪性支持:提供积极的情绪鼓励;⑶ 尊重性支持:尊重对方增强其信心;⑷ 信息性支持:提供关于事件的信息;⑸ 技术性支持: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⑴ 争取学生的协助;⑵ 争取领导的支持;⑶ 同事协作、共同抗压;⑷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2、改善认知策略

认知重建:问题并不是问题,只有看问题的问题才是问题。

(1)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生活中充满变数,充满难以预料的变化。有变化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和生活。学生是可变的,生活是可变的,自己是可变的,他人也是可变的。生活中本来就充满坎坷,遭受任何挫折都是正常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2)不完美性。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性,接受现实中有缺点的自己,同时也容忍他人的缺点。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完美,没有人能够不犯错误。

(3)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正。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不可过分苛求公正。

(4)信任自己和别人(同事是最好的“减压”医生,日本的白领早已流行一种观念,即同事就是你最好的心理医生)。

(5)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努力做一个内控者)

3、问题解决(积极应对)策略

面对压力事件人们往往有两种选择:一是积极应对,二是消极逃避。对于后者,尽管可以暂时缓解心理压力,但是暂时逃避的结果是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重又设置了潜在的障碍,随着这种障碍的不断累积,必定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较理想的选择是面对压力事件,深入分析,沉着应对。

处理问题态度为冷静面对并解决,问题克服过程的标准步骤如下:

(1)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2)理性思考及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3)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4)累积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5)运用问题解决技巧,拟定解决计划;(6)积极处理问题(7) 若已完全尽力,问题仍无短时间克服,则表示问题本身处理的难度甚高,有可能需要长期奋战不懈,除了必须培养坚忍不拔的斗志之外,可能还需要其它的精神力量支持。

4、职业发展策略

要减弱心理压力的不良反应,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学习、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5、时间管理策略:

⑴ 考察自己时间管理的特点

⑵ 将每件工作依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序

⑶ 要有效计划和安排时间

⑷ 改正自己的做事偏好

⑸ 提高做事的效率

⑹ 学会积零成整

⑺ 学会说“不”:学会合理地拒绝

6、目标管理策略:

检视自身目前状况,找出缺陷和不足;总结成败经验,发现自身工作优势;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三年或五年目标:包括学业目标、工作目标等,并对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到目标细节和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完善监督执行机制:一是自身监控,二是通过组织管理实现目标监控;

反馈与总结:对每个阶段、每项细节的实现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奖励。

7、资源整合策略:

当教师感到教学压力过大,常常陷入对工作难以应付的窘境时,这显示出自身教学资源濒临枯竭的一个征兆,表明你需要学习、进修,需要重新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需要充电了。

回顾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积累自身教育资源

学习进修、参加研讨,及时获取新的教育资源

8、身体放松策略:

(1)运动

温和地转动头部,颈部,或伸懒腰,动动肩膀等

(2)音乐放松

当你烦躁不安时,听舒缓,流畅,平静的音乐;当你抑郁焦虑急需发泄自己的愤懑时,听一些激荡的音乐,有利于宣泄情绪,使心情平复。

(5)冥想

选择一个宁静舒适的场所,闭上眼睛,想像自己静卧在宁静的草原或是平静的海滩上,望着远处缓缓起伏的波浪,谛听草原深处或海滨传来的细细的声音,使自己逐渐进入一种舒缓、宁静的氛围中,融入自然,忘却烦恼,从而使心灵得以平静。

(6)睡眠

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定时睡眠,睡觉之前尽量不作情绪性的思考,保证睡眠的质量。

怎么消除紧张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若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损于身体健康。因此,要克服紧张的心理,设法把自己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有效消除紧张心理,从根本上来说一是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一个人如果十分争强好胜,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争先,自然就会经常感觉到时间紧迫,匆匆忙忙(心理学家称之为“A型性格”)。而如果能够认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对于自己的要求,凡事从长远和整体考虑,不过分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然就会使心境松弛一些。二是要学会调整节奏,有劳有逸。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好节奏。工作学习时要思想集中,玩时要痛快。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安排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当一个人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情绪反应时,该怎么调适呢?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习惯上常常会劝慰当事人:“别紧张!”“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当事人自己也通常会这栏告诫自己:“别紧张!”“有什么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几乎是行不通的,实际上这会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为这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在给你制造更大的紧张。正如有句话所说的“情绪如潮,越堵越高。”

当紧张的情绪反应已经出现时,有效的调适方法应该是:第一,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你应该想到自己的紧张是正常的,很多人在某种情境下可能比你更紧张。不要与这种不安的情绪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要训练自己象局外人一样观察你害怕的心理,注意不要陷入到里边去,不要让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住你:“如果我感到紧张,那我确实就是紧张,但是我不能因为紧张而无所作为。”此刻你甚至可以选择和你的紧张心理对话,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紧张,自己所担心的可能最坏的结果可能是怎样的,这样你就做到了正视并接受这种紧张的情绪,坦然从容地应对,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该做的事情。

第二,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具体做法是:

①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

②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3.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

④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

⑤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⑥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