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急性胃扭转 |
释义 | 胃扭转是一种少见的病症。指胃的大,小弯位置发生全部或部分变换,引起上腹剧烈疼痛,并牵涉背部及下胸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频繁,呕吐物中不含胆汁,上腹膨隆而下腹部平坦等临床症状。 急性胃扭概述???? 急性胃扭转临床表现?胃扭转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其急慢性及扭转的范围和程度。 1.急性胃扭转?起病急骤,表现为上腹部(膈下型)或左胸部(膈上型)疼痛。膈下型胃扭转病人上腹部显著膨胀而下腹部保持平坦和柔软;而膈上型胃扭转病人出现胸部症状而上腹部可以是正常的。胸痛可放射至臂部、颈部并伴随呼吸困难,故常被误诊为心肌梗死。 急性胃扭转病人常有持续性的干呕而呕吐物甚少。很少出现呕血,若有呕血则往往提示黏膜缺血或食管裂伤。1904年,BoIrchardt描述了急性胃扭转特征性的三联征: (1)持续性的干呕,很少或无呕吐物。 (2)突然发生的严重而短暂的胸部或上腹部疼痛。 (3)胃内难以插入胃管。 慢性胃扭转病人常有非特异性症状如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烧灼感、上腹胀满或腹鸣,多于餐后诱发。尽管病人很少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但内镜检查常可发现食管炎。间断性胃扭转的疼痛与急性胃扭转相似,但程度轻,正因其短暂性的特征,常被误认为是胰胆道起源。对于有食管旁疝的病人发生间断性上腹疼痛,特别是伴有呕吐或干呕者应考虑慢性间断性胃扭转。 并发症: 1.急性胃扭转 晚期可出现血管闭塞、胃壁坏死穿孔、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甚至休克、死亡。病死率可高达30%~50%。 2.慢性胃扭转 少数因扭转部位黏膜损伤或胃本身的病变,可有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胃扭转的治疗急性胃扭转必须施行手术治疗,否则胃壁血液循环可受到障碍而发生坏死.如能成功地插入胃管,吸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待急性症状缓解和进一步检查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在剖开腹腔时,首先看到的大都是横结肠系膜后面的绷紧的胃后壁.由于解剖关系的紊乱以及膨胀的胃壁,外科医师常不易认清其病变情况.此时宜通过胃壁的穿刺将胃内积气和积液抽尽,缝合穿刺处,再进行探查. 在胃体复位以后,根据所发现的病理变化,如膈疝,食管裂孔疝,肿瘤,粘连带等,予以切除或修补等处理.如未能找到有关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者,可行胃固定术,即将脾下极至胃缨门处的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致密地缝到前腹壁腹膜上,以防扭转再度复发. 部分胃扭转伴有溃疡或葫芦形胃等病变者,可行胃部分切除术,病因处理极为重要.术前要注意水,电解质失衡的纠正.术后应持续进行胃肠减压数天. 胃扭转的饮食原则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体针(之一)(一)取穴 主穴:内关、足三里、筋缩、脾俞、胃俞、中脘。 配穴: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 (二)治法 针灸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主穴为主,适当加配穴,中脘、胃俞宜配合应用亦可单取足三里穴。足三里,用28号1.5寸毫针直刺,一般酸胀感可扩散至足背,有时有麻电感至足背。单用足三里时,可给予硫酸钡混悬液500ml口服。余穴采用“气至病所”手法,亦最好能激发出气至针感。均采用泻法,以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运针20~30分钟,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背部输穴,亦可接通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通电30分钟。针后,艾卷雀吸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左右,至皮肤潮红,暖气入腹。也可用红外线腹部照射15分钟。每日针灸1~2次。 (三)疗效评价 以针灸为主治疗140例,全部获愈[1~7,10~12]。 体针(之二)(一)取穴 主穴;梁丘、地机、温溜、养老。 (二)治法 选好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取30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4分钟行针1次,均采用捻转泻法,刺激强度由弱到强,同时令患者配合收小腹,挺胸运动,并做3~5次仰卧起坐活动。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钡透胃复们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X线钡透胃尚未完全复位;无效:临床症状同治疗,X前线 钡透胃扭转未改善。 共治疗26例,结果:痊愈20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13]。 电针加穴位注射(一)取穴 主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 配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症加配穴。首先将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14~16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出针后选1~2穴,以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2例,结果痊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5%[9]。 主要参考文献?[|]黄德洲。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胃扭转二例。新医药学杂志 1976;(9):35。 [2]解放军161医院理疗科。电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翻转4例。中华理疗杂志 1980;3(2):98。 [3]马兵。电针治疗胃翻转一例。辽宁医药 1980;(1):3。 [4]严玉林。针灸治疗胃扭转。新中医 1980;(1):44。 [5]罗伟。针灸治疗胃扭转一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1):32。 [6]万耀先,等。针刺治疗胃扭转9例。中医杂志 1980;21(11):49。 [7]韦勇。针刺治愈胃扭转一例报告。广西中医药 1981;(3):36。 [8]张之珠,等。耳针加颠簸法治愈胃扭转。山东中医杂志 1984;(6):43。 [9]朱敏,等。电针和穴位封闭治疗胃扭转42例。中医研究 1989;2(3):39。 [10]刘建民,等。针灸治疗胃扭转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0;10(6):13。 [11]李振华。针刺足三里整复胃扭转51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2;11(4):28。 [12]李发仪,等。针刺治疗胃扭转7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6;12(1):24。 [13]郎福文。独取郄穴治疗急性胃扭转26例。针灸临床杂志 1997;13(4、5):8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