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姬田鸡 |
释义 | 姬田鸡是小型涉禽,体长18一20厘米。姬田鸡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和东部、亚洲中部、俄罗斯中部和我国新疆西部塔里木河、天山等地,越冬于非洲地中海沿岸、亚洲西部和印度西北部。我国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中下旬离开。姬田鸡栖息于森林、平原、荒漠、一直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等环境中的富有芦苇和水生植物的湖泊、河流、水塘、河渠和深水沼泽地带。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姬田鸡中文目名: 鹤形目 中文科名: 秧鸡科 中文属名: 田鸡属 同物异名: Rallus parvus Scopoli, 1769, Porzana parva illustris Gavrilenko, 1926, 拉丁文目名: 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 Rallidae 拉丁文属名: Porzana 拉丁文种名: parv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copoli, 1769 英文俗名: Little Crake 科属介绍涉禽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约有140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偏僻的岛屿。其中中国有9属18种。典型的秧鸡科成员中小型涉禽,性情隐蔽,不善于飞行而善于奔跑,有些分布于海岛已经失去了飞翔能力,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1898年后就只有3具标本保存于世。分布广泛,旧大陆大多数地方都能见到,而同属的其它种类则多分布于新大陆。 简介姬田鸡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和东部、亚洲中部、俄罗斯中部和我国新疆西部塔里木河、天山等地,越冬于非洲地中海沿岸、亚洲西部和印度西北部。我国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中下旬离开。 姬田鸡是小型涉禽,体长18一20厘米。雄鸟的夏羽为头顶至后颈暗棕褐色,背部和肩部橄榄褐色,具有宽阔的黑色条纹和一些窄的白色横斑。飞羽为褐色。腰部、尾羽为暗褐色。前额、头侧和整个下体,包括颊部、喉部和前颈以及颈侧等均为石板灰色,两胁具有不甚明显的白色横班,或者不具横斑。眼周为红色,冬羽的颊部和喉部为白色。雌鸟上体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下体为皮黄色,尾下覆羽具有褐色和白色相间的横斑。雄鸟和雌鸟的虹膜均为红色,嘴为绿色,基部红色,脚暗绿色。 形态体小(19厘米)的田鸡。雄鸟:上体褐色,下体灰色而具稀疏的白色点斑。雌鸟:下体较浅,皮黄色而非灰色,脸、颏及喉偏白。甚似体型更小一点的小田鸡,但雄鸟上体褐色较黯淡,少有白色点斑,两胁横纹也少,腿绿色,嘴基红色。幼鸟与小田鸡幼鸟的区别在上体白色点斑为实心而非圆圈状。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偏绿。 叫声:雄鸟鸣声为轻松的低调呱呱声,加速至结结巴巴结尾。雌鸟叫声更急,以高颤音收尾。 分布姬田鸡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和东部、亚洲中部、俄罗斯中部和我国新疆西部塔里木河、天山等地,越冬于非洲地中海沿岸、亚洲西部和印度西北部。我国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中下旬离开。 习性姬田鸡栖息于森林、平原、荒漠、一直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等环境中的富有芦苇和水生植物的湖泊、河流、水塘、河渠和深水沼泽地带。常单独或呈家族群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经常在水塘中的芦苇和水草丛间游泳,有时也到芦苇外面或距离岸边较远的水面上活动,尤其是早晨和傍晚,也能沿着芦苇杆攀爬或者在芦苇上轻快地行走和奔跑。活动时喜欢鸣叫,遇到危险时多通过在芦苇上奔跑或快速地游进芦苇丛中来逃避敌害,一般很少起飞,即使起飞,一般飞不多远又落入芦苇或水草丛中匿藏。食性较杂,主要以小型水生动物、飞蛾幼虫、昆虫、蜘蛛、蜗牛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的幼芽、果实和种子。觅食时主要通过在水面游泳,啄食水面和植物上的昆虫等,有时也潜水觅食。 繁殖繁殖期为5一7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每对单独营巢,通常营巢于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边、深水苇塘、水渠及河湾处。巢置于有一定水深的近岸边芦苇和水草丛中,大多固定在水面的芦苇茎上或水中的小柳树上,巢底紧贴水面。偶尔也有营巢于地上的。巢的形状为碗状,主要由干的芦苇茎叶和水草构成。由雄鸟和雌鸟共同筑巢,每窝产卵7一8枚,偶尔少至6枚和多至9枚。卵的颜色为淡黄灰色,被有棕色或锈色斑点。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为20一21天。 濒危等级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年 保护措施保护珍贵稀有动物的措施有: 1.保护动物栖息环境和恢复它们原来最适宜的栖息条件。 2.控制动物种群的结构和大小。 3.保护珍贵稀有动物种群遗传性,激发其遗传变异,改变保守性的趋向,恢复和加强种群的生活力。 4.消除和减少人为的不利影响。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