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国华
释义

一、法兰西大学研究院

个人简介

男,1964年5月生,湖北黄梅人,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导。

1985.7.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学士

1987.6. 法国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斯德大学硕士

1990.3. 法国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斯德大学博士学位

1990~1992 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先后从事博士后和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工作

1992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副研究员

1996 获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高分子工程科学博导学位(HDR,法国学术界最高学位)

1998 (34岁) 聘为法国洛林国家理工学院(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Lorraine)教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直属化学工程科学实验室(Laboratoire des Sciences du Génie Chimique)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2004 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Member of the 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2010--至今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博导

主要学术成就与目前的学术地位

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成型过程工程:包括反应挤出、高分子共混和合金、纳米材料、混合技术、聚合反应工程以及超临界下高分子制造与加工成型。

在包括AIChEJ和Macromolecul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70多篇会议论文,获6项国际专利、6项西欧各国专利,合作出版1部专著、7篇专著章节。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70多次报告,其中3次大会开题报告(plenary)和20多次重要(keynote)和特邀报告(invited)。在欧美及世界其它地区大学和企业科研机构作了近40次邀请报告。多次参与组织高分子成型加工国际学术会议。

1996年获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铜质勋章 (Médaille de Bronze),2001年获国际高分子加工成型学会(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Morand LAMBLA成就奖(该奖是目前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奖项,每年一名)以表彰他在高分子加工成型、尤其是高分子反应加工成型领域的重要贡献。

是国际期刊“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编委,是国际期刊“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的长期审稿人 (permanent referee)。是法国、西欧、巴西、泰国等国家7所大学化学工程与高分子材料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顾问、欧美4个跨国化学公司高级科技顾问。国内主要兼职有:中科院首批33位海外评审专家之一、中科院“过程工程复杂体系的多尺度研究”创新团队海外成员之一、华东理工大学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光彪” 特聘教授和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和人才培养计划。

代表性论文

(1)Huxi Li and Guo-Hua Hu,"A two-zone melting model for polymer blends in a batch mixer",Polym Eng.Sci.,Vol.41, No.5(2001).

(2)Huxi Li and Guo-Hua Hu,"The early stage of the morphology development of immiscible polymer blends during melt blending:compatibilized vs. uncompatibilizd blends",J.Polym.Sci.,Part B:Polym. Phys. Ed.,Vol.39, 601-610 (2001).

(3)Rui Zhang, Jun Liu, Jun He, Buxing Han, Zhimin Liu, Tao Jiang, Weize Wu, Lixia Rong, Hui Zhao, Baozhong Dong, Guo-Hua Hu, “Compressed ethylene-assisted formation of the reverse micelle of PEO-PPO-PEO copolymer”, Macromolecules, Vol. 36 (4), 1289-1294 (2003).

(4)Guo-Hua Hu, Huxi Li, Lian-Fang Feng, Pessan Luiz Antonio, “Strategies for maximizing free-radical grafting reaction yield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88 (7), 1799-1807 (2003).

(5)Jian-Hua Zhu, Lei Liu, Guo-Hua Hu, Bin Shen, Wen-Bin Hu, “Studies on the composite electroforming technology fabricating Cu/SiCp composite”,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Vol. 37 (2), 182-185 (2003).

(6)Guo-Hua Hu, Lian-Fang Feng, “Extruder processing for nanoblends and nanocomposites”, Macromolecular Symposia, Vol.195, 303-308 (2003).

(7)Guo-Hua Hu, Cartier, Herve; Lian-Fang Feng, Bo-Geng Li, “Kinetics of the in situ polymerization and in situ compatibilization of poly(propylene) and polyamide 6 blend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91 (3), 1498-1504 (2004).

(8)Hesheng Xia, Qi Wang, Kanshe Li, Guo-Hua Hu, “Preparation of polypropylene/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powder with a solid-state mechanochemical pulver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93 (1), 378-386 (2004).

(9)Lian-Fang Feng, Guo-Hua Hu, “Reaction kinetics of multiphase polymer systems under flow” AIChE Journal, Vol. 50, (10), 2604-2612 (2004).

(10)Guo-HuaHu, Huxi Li, Lian-Fang Feng, “Rate of the activated anionic polymerisation of ε-caprolactam onto an isocyanate bearing polypropylene in the melt”, Polymer, Vol. 46 (13), 4562-4570 (2005).

(11)Baoqing Zhang, Yanfen Ding, Peng Chen, Chenyang Liu, Jun Zhang, Jiasong He, Guo-Hua Hu “Fibrillation of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enhanced by nano-clay in nylon-6 matrix”, Polymer, Vol.46 (14), 5385-5395 (2005).

(12)Zhong-Zhen Yu, Guo-Hua Hu, Varlet Joel, Dasari Aravind, Yiu-Wing Mai, “Water-assisted melt compounding of nylon-6/pristine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Vol. 43 (9), 1100-1112 (2005).

(13)Tao Liu, Guo-Hua Hu, Gang-Sheng Tong, Ling Zhao, Gui-Ping Cao, Wei-Kang Yua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assisted solid-state grafting process of maleic anhydride onto polypropylene”,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Vol.44(12), 4292-4299 (2005).

(14). Jian GAO, Wei GE, Guohua HU, Jinghai LI, “From Homogeneous Dispersion to Micelles-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n the Compromise of the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Effects of Sodium Dodecyl Sulfate in Aqueous Solution”, Langmuir, 21(11), 5223-5229 (2005).

(15). Aravind DASARI, Zhong-Zhen YU, Yiu-Wing MAI, Guo-Hua HU, Joel VARLET, “Clay exfoliation and organic modification on wear of Nylon 6 nanocomposites processed by different rout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代表性著作

(1)Huxi Li and Guo-Hua Hu,"A two-zone melting model for polymer blends in a batch mixer",Polym Eng.Sci.,Vol.41, No.5(2001).

(2)Huxi Li and Guo-Hua Hu,"The early stage of the morphology development of immiscible polymer blends during melt blending:compatibilized vs. uncompatibilizd blends",J.Polym.Sci.,Part B:Polym. Phys. Ed.,Vol.39, 601-610(2001).

(3)Rui Zhang, Jun Liu, Jun He, Buxing Han, Zhimin Liu, Tao Jiang, Weize Wu, Lixia Rong, Hui Zhao, Baozhong Dong, Guo-Hua Hu, “Compressed ethylene-assisted formation of the reverse micelle of PEO-PPO-PEO copolymer”, Macromolecules, Vol. 36 (4), 1289-1294 (2003).

(4)Guo-Hua Hu, Huxi Li, Lian-Fang Feng, Pessan Luiz Antonio, “Strategies for maximizing free-radical grafting reaction yield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88 (7), 1799-1807 (2003).

(5)Jian-Hua Zhu, Lei Liu, Guo-Hua Hu, Bin Shen, Wen-Bin Hu, “Studies on the composite electroforming technology fabricating Cu/SiCp composite”,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Vol. 37 (2), 182-185 (2003).

(6)Guo-Hua Hu, Lian-Fang Feng, “Extruder processing for nanoblends and nanocomposites”, Macromolecular Symposia, Vol.195, 303-308 (2003).

(7)Guo-Hua Hu, Cartier, Herve; Lian-Fang Feng, Bo-Geng Li, “Kinetics of the in situ polymerization and in situ compatibilization of poly(propylene) and polyamide 6 blend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91 (3), 1498-1504 (2004).

(8)Hesheng Xia, Qi Wang, Kanshe Li, Guo-Hua Hu, “Preparation of polypropylene/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powder with a solid-state mechanochemical pulver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93 (1), 378-386 (2004).

(9)Lian-Fang Feng, Guo-Hua Hu, “Reaction kinetics of multiphase polymer systems under flow” AIChE Journal, Vol. 50, (10), 2604-2612 (2004).

(10)Guo-HuaHu, Huxi Li, Lian-Fang Feng, “Rate of the activated anionic polymerisation of ε-caprolactam onto an isocyanate bearing polypropylene in the melt”, Polymer, Vol. 46 (13), 4562-4570 (2005).

(11)Baoqing Zhang, Yanfen Ding, Peng Chen, Chenyang Liu, Jun Zhang, Jiasong He, Guo-Hua Hu “Fibrillation of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enhanced by nano-clay in nylon-6 matrix”, Polymer, Vol.46 (14), 5385-5395 (2005).

(12)Zhong-Zhen Yu, Guo-Hua Hu, Varlet Joel, Dasari Aravind, Yiu-Wing Mai, “Water-assisted melt compounding of nylon-6/pristine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Vol. 43 (9), 1100-1112 (2005).

(13)Tao Liu, Guo-Hua Hu, Gang-Sheng Tong, Ling Zhao, Gui-Ping Cao, Wei-Kang Yua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assisted solid-state grafting process of maleic anhydride onto polypropylene”,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Vol.44(12), 4292-4299 (2005).

(14). Jian GAO, Wei GE, Guohua HU, Jinghai LI, “From Homogeneous Dispersion to Micelles-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n the Compromise of the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Effects of Sodium Dodecyl Sulfate in Aqueous Solution”, Langmuir, 21(11), 5223-5229 (2005).

(15). Aravind DASARI, Zhong-Zhen YU, Yiu-Wing MAI, Guo-Hua HU, Joel VARLET, “Clay exfoliation and organic modification on wear of Nylon 6 nanocomposites processed by different rout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代表著作

(1) Guo-Hua HU, Morand LAMBLA, "Fundamentals of reactive extrusion: An overview", chapter 6 (pages 345-400) in the Encyclopedia"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ed. R.W.Cahn, P.Hassen and E.J.Kramer, Vol.18," Processing of Polymers", ed. H.E.H.H. Meijer, Wiley-VCH, WeinHeim(1997).

(2) W. Baker, C. Scott and G.H,HU, "Reactive polymer blending",Hanser publishers, Munich(2001).

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胡国华,男,1950年出生,吉林省人,汉族。硕士学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留校后在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工作多年,后调入本校第二临床学院,参加组建神经内科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科主任、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社会任职

吉林省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长春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吉林省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博士授权点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评委,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国家卫生部同行评议专家,吉林省司法医学鉴定专家,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名医、吉林省卫生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吉林省科技厅评审专家,吉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特聘教授、首席教授评审小组专家,吉林省神经内科疑难病会诊中心专家,中华医学会吉林省神经内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吉林省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吉林大学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8年制及7年制《神经病学》和5年制《急救医学》教材编委。

个人成就

毕业30多年来,一直在本校第一、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从事医疗工作。在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内工作,受到老一辈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和严格、正规的专业训练。通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现已成为一名医德医风好、临床经验丰富、得到广大患者和医务界同行信任的医生。长期担任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和全校神经病学教学组副组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认真负责,很好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20多年来每年都参加本校医学专业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神经病学教学工作,并担任主讲教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从中得到训练,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去完成一些较高水平的课题的研究工作等。现已有数名优秀毕业生在国内著名高校工作中崭露头角。

社会贡献

除了完成日常的医疗工作和教学任务外,在医学科研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已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和参编神经病学专业参考书4部,还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8年制和7年制《神经病学》及5年制《急救医学》教材的编写。目前有关帕金森病的系列研究已被确定为吉林大学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学科一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在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和痴呆等的科研招标中作为课题负责人,已获得11项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科研基金等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此外,还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九五”攻关、“十五”攻关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并担任分中心负责人,其中部分科研结果受到国家科委专家组好评,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播出。曾在日本召开的第四届亚洲大洋州地区国际老年学大会上被聘为分会主席,并担任两个专题报告会的主持人。经常参加一些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的评审活动,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香港澳门地区青年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等。

二、财通证券公司

人物简介

胡国华,男,1963年10月生,浙江临安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

工作分工:分管风险管理部、合规部。

主要经历

历任浙江财经学院讲师,浙江财政证券公司企划部副经理、发行部经理,研究发展部经理、营销咨询服务中心主任,财通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营销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副总经理(管理体制调整前)、投资银行部总经理。

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担任财通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党员、副总经理、合规总监。

2009年3月至今,担任财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党员、副总经理、合规总监。

三、广东广播电视局

人物简介

男,1947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汉族,1970年8月参加工作,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高级记者。

主要经历

1965年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学习;

1970年后,在甘肃省古浪裴家营省农宣队、武威地区报道组锻炼;

1972年后,任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

1981年后,任新华社总社《瞭望》杂志社政治编辑室副主编、主编;

1988年后,任新华社福建分社副社长、党组副书记;

1991年后,任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党组书记;

2000年后,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级)。

2004年7月任广东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正厅级)。

2007年7月,胡国华同志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辞去其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申请。

四、胡国华:中国“第一号专利”获得者?

世界各国在实施《专利法》后,申请第一号专利的发明成果,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战时,美国第一个申请的发明专利是猎枪。日本二战之后实行《专利法》,第一项专利申请是一个精美的骨灰盒。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项发明专利是一种光学装置,它的设计发明人就是如东籍的胡国华。

胡国华,如东县双甸镇人。1966年,23岁的胡国华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所工作。1970年,他带着原研究课题,转入七机部(后为航天部)二院207研究所,从事光学研究。他所在的激光组,是我国最早开展现代物理光学研究的单位,起步并不晚,但因科研设备原理新、要求高、产量少,需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胡国华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不平静,于是从1978年开始,他就决心利用业余时间,设计一套价廉、通用、系统的现代化光学实验装置。

然而,设计的路上充满了艰辛。他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没有助手、没有经费、没有厂房,连放置一台新试制的实验仪器的实验室也没有。后来,邓小平看到了一份内部资料:《技术员胡国华研究光学取得重大成果,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实验室和研究经费问题》,于1980年6月6日作了批示:“方毅、爱萍、跃文:请你们过问此事,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没有得到部和国防科委的注意和重视。所需不多,要求不高,国防科委内部应是能够解决的。”胡国华得到了所、院、部和中央重要负责同志的支持,更加坚定了信念,夜以继日地进行研制与攻关。一次他为设计复位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一毫米的“可复位装置”,走路想,吃饭也想,与人照面都视而不见。一天夜里,他设计完成了另一种装置,因用脑过度,忽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直到次日中午才恢复了视力。

1980年,胡国华终于在家乡如东县双甸农机厂和如皋市电器厂及有关单位支持下,研制出“全息照相和光学信息处理实验系统”共15套60多种装置,包括激光器、防震台,光学和机械部件,可以做全息照相、激光散斑、图像频谱分析、空间滤波、光学信息处理等几十项现代光学实验,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使模糊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或卫星照片变得清晰,例如:可以将一年的《人民日报》存储在一张80X80平方毫米面积的照相胶片上;可以促使比电子计算机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光学计算机早日实现等等。这套实验系统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光学科研设备的一项空白。这在当时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才能制造和使用。

从1979年到1984年6年间,胡国华先后主持完成了八个较大的研究项目,除上述实验系统外,还有“医学图像光学假彩色技术”、“精密导轨系统”、“陆地卫星图像的新的光学处理机”等,其中陆地卫星图像分辨率高、速度快、成本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广泛用于水利工程、水文、地质等领域。

1983年3月,胡国华获悉国家将要实行《专利法》的消息后,立刻萌生了争取获得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项发明专利的念头。

1984年3月29日,天气格外晴朗。这一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实行专利申报的日子。胡国华特意穿上一套新买的西装,手里拿着牛皮纸大信封,来到国家专利局。当时国家专利局大楼尚未竣工,他多方打听,才找到办理专利申请的地方,那是一排灰蒙蒙的矮房子,门前还没有挂牌子。他推门闯进一间小屋,问一位女工作人员:“在什么地方申请专利?”“就在这门前排队。”胡国华灵机一动,从提包里掏出纸笔,刷刷写下了一行大字:“申请专利者在此排队,第一名胡国华。”写毕便高举着这张纸,站到门前。这一招果然奏效,胡国华刚一立定,身边就哗啦啦围过来一群人。原来他们也是申请专利的,有的人甚至在这里徘徊等候了七八天,如今胡国华成了“排头兵”,他们便都自觉地排在他的身后。

1985年12月,胡国华拿到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证书,专利号为“85100001.0”。发明名称:“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胡国华终干如愿以偿地成为新中国“第一号专利”获得者,而载入史册。

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人物简介

胡国华,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妇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分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药膳协会理事、闸北区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新世纪)妇科本科教材编委等。

擅长领域

主要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工作,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研究,尤擅长治疗慢性盆腔炎、痛经、产后病、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

学术著作?

书 名:《冬令调补择膏方——上海市中医医院名家膏方精粹》

作 者: 胡国华,朱凌云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字 数: 283000

页 数: 339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教授

男,1965年11月出生,汉族,湖南新田人。1998年6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获博士学位。1987年10月至1999年6月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从事水资源保护科研工作。1999年7月至2004年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做高级访问研究,现任长沙理工大学河海工程学院教授,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委会。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水利部水利技术开发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重大水利科技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出版专著1部,参编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各1篇。

在水资源和水环境系统风险分析方法以及河流水污染评价、预测与模拟控制等方面做了长期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较突出的成绩。撰写出版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在《水利学报》、《冰川冻土》、《地理科学》、《安全与环境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较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在风险分析方面,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识别和度量风险分析的不确定性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

法国南锡大学教授

生于1964年。1985年7月、1987年6月和1990年3月分别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学士、法国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斯德大学 (Université Louis Pasteur de Strasbourg)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至1992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先后从事博士后和助理教授工作。1992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副研究员,1996年获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高分子工程科学博导学位(HDR,法国学术界最高学位)。1998年被聘为法国洛林国家理工学院(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Lorraine)教授; 2004年被当选为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Membre de l’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现在反应与过程工程国家实验室(Laboratory of Reactions and Process Engineering)从事科研工作并担任其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与高分子科学与化学工程交叉紧密的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成型过程工程:包括反应挤出、高分子共混和合金、纳米材料、混合技术、聚合反应工程以及超临界下高分子制造与加工成型。

在包括AIChEJ和Macromolecul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80多篇会议论文,获6项国际专利、6项西欧各国专利,合作出版1部专著、9篇专著章节。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80多次报告,其中4次大会开题报告(plenary)和28多次重要(keynote)和特邀报告(invited)。在欧美及世界其它地区大学和企业科研机构作了50多次次邀请报告。多次参与组织高分子成型加工国际学术会议。

1996年获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铜质勋章 (Médaille de Bronze),2001年获国际高分子加工成型学会(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Morand LAMBLA成就奖(该奖是目前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奖项,每年一名)以表彰他在高分子加工成型、尤其是高分子反应加工成型领域的重要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系Piercy杰出访问教授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2005 年3月-9月) 。2007年获海外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支助。

是法国、西欧、巴西、泰国等国家7所大学化学工程与高分子材料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顾问、欧美4个跨国化学公司高级科技顾问。国内主要兼职有:中科院首批33位海外评审专家之一、中科院海外知名学者、中科院“过程工程复杂体系的多尺度研究”创新团队海外成员之一、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语文特级教师

人物简介

华中师大一附中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省委委员,中国科协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研究与中学教学之关系”课题组成员,是“话题作文”的倡导者。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优质教育资源评价与推广”课题组成员。入选《中国骨干教师辞典》、《中国跨世纪人才大全》和《中国世纪专家传略》。教研成果丰硕,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教研论文80余篇,正式出版的编著有200多部。在三十八年的教学工作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自成风格;以灵活多样的教法、风趣生动的语言、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而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显著,所任历届高中毕业班,高考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30多名,许多学生高考作文获满分,学生张斌夺得85届湖北省理科状元。胡老师独创的 “按格有序作文训练法”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在全国各地作专题报告一百多场,受到师生的高度的评价。全国各地很多学生按胡老师教的方法写作文,在高考中作文获得满分。胡老师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凭着一手好文章在党政军企各界卓有成就。

教学成绩

胡国华老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三十多年,所任历届高中毕业班,高考成绩优异,在他所教的学生中,有张斌等同学获得过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有周静等多名同学在高考中获得了作文满分,还有张明厚等近百位同学考上了清华和北大。

2005年12月《楚天都市报》报道,胡国华的学生华师一附中高三女生张晗,因在国际作文大赛中获奖,被美国蒙特霍利约克大学录取,除16.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外,每年另获1万美元"领袖才能奖学金"。不久,该校又传喜讯:胡老师的另一位高三女生付吟凭借见解独到的三篇作文,被美国科尔比学院提前录取,并获得16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胡国华老师创立的 “按格有序作文训练法”独树一帜,在全国各地作专题报告一百多场,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正在向全国推广。

胡国华老师教研成果丰硕,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教研论文50余篇,正式出版的编著有200多部。其中由胡老师主编的作文教材就达十多种。

如:《时文荟萃》(主编)、《范文导训》(主编)、《阅读·鉴赏》(副主编)、《高考应试精要训练·语文》(副主编)、《高中读写能力与测试》(副主编)、《新编高中语文学与练》(1—3册,副主编)、《新概念题典》、《X导航备考大讲义》、《X导航100练》、《新教材完全解读》、《胡国华考案》等

七、东南大学副教授

基本信息

姓名:胡国华

性别:女出生年月:1976-11

民族:汉

职称:副教授

学历:博士

研究方向:光通信技术、集成光子器件

主要经历

1999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

2002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得硕士学位;

2009年6月在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2002年至2004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部工作;

2004年6月至今在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研究成果

她长期从事光通信技术特别是集成光子器件的科研工作,有丰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阵列波导光栅,可调光衰减器,波导光开关,波导光栅滤波器,光耦合器以及调制器等等。主持并作为骨干力量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基金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其中两项已获得授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