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睾吸虫病
释义

后睾吸虫病是由后睾科(Opisthorchiidae)对体属(Amphimerus)、次睾属(Metorchis)和后睾属(Opisthorchis)的吸虫寄生于鸭、鸡、鹅等禽类的胆管和胆囊内引起的。一月龄以上的雏鸭感染率最高。

病原

1.鸭对体吸虫(A. anatis):多寄生于鸭胆管内。虫体窄长,后端尖细,背腹扁平,大小为14~24毫米×0.88-1.12毫米,口吸盘大于腹吸盘。两个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分叶,位于睾丸之前。生殖孔在腹吸盘前缘。虫卵呈卵圆形,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个小突起,大小为26微米×16微米。

2.台湾次睾吸虫(M. taiwanensis):寄生于鸭胆管和胆囊内。虫体细小狭长,前端有小刺。大小为2.3~3.0毫米×0.35~0.48毫米。口吸盘与腹吸盘近于等大。卵巢呈圆形或椭圆形;受精囊发达。虫卵呈椭圆形。其他与鸭对体吸虫相似。

3.东方次睾吸虫(M. orientalis):寄生于鸭、鸡、野鸭胆管和胆囊内。虫体呈叶状,体表有小刺。大小为2.35~4.64毫米×0.53-1.2毫米。睾丸大而分叶;卵巢呈卵圆形。虫卵大小为29~32微米×15~17微米。其他与台湾次睾吸虫相似。

4.鸭后睾吸虫(O. anatis):寄生于鹅、鸭等水禽肝胆管内。虫体较长,两端较细,大小为7~23毫米×1~1.5毫米。口吸盘大于腹吸血。体表平滑,缺雄茎囊。卵巢分为很多小叶,受精囊小,子宫发达。虫卵大小为28~29微米×26~18微米。

生活史

成虫在胆管和胆囊内产卵,卵随胆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落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离开螺体,进入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及爬虎鱼体内,在其肌肉或皮层内形成囊蚴;鸭、鹅等吃入含囊蚴的鱼而感染。其他食鱼水禽和鸟类也可感染。

临床症状

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患禽表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常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质或停止分泌;胆管发炎,管腔狭窄甚至堵塞。组织变化可见间质性肝炎,血管内可见吸虫幼虫。

诊断

生前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死后剖检在胆管、胆囊内查到虫体可确诊。

防制

1.预防:禽粪堆积发酵,杀灭虫卵,以免环境污染;消灭螺蛳,切断传播途径;流行区家禽避免到水边放牧,以防止感染;及时治疗患禽,防止病原散播。

2.治疗: ①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150-200毫克,一次内服。②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5毫克,一次内服。③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75-100毫克,一次内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