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果木 |
释义 | 合果木是木兰科中单种属植物,对木兰科分类系统和植物地理区系研究有科学价值。且本树木材细致、美观、坚韧、耐腐、抗虫,属优质木材。属常绿乔木,高25-35m。芽、嫩枝、叶柄和叶背被白色平伏长毛。花淡黄色,芳香,花被片8-21,倒披针形至披针形。聚合果肉质,椭圆状圆柱形。寡种属植物。仅分布于云南,生于海拔700-1500m处的山地雨林中。印度、缅甸、泰国、越南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树种,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 基本资料拉丁名 Paramichelia baillonii (Pierre) Hu 中文名 合果木 拉丁科名 Magnoliaceae 中文科名 木兰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描述:云南南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北部。生长的气候类型是湿度偏高,冬季温暖,旱季露重雾浓。土壤类型是赤红壤至山地黄壤 伴生种:网脉肉托果 Semecarpus reticulata Lecte.滇楠 Phoebe nanmu (Oliv.) Gamble 盆架树 Winchia calophylla A. DC. 科研价值:对研究该科的分类系统与东南亚的植物区系有学术意义 经济价值:供高级建筑精美家具及军工用材 木兰科的系统地位木兰科是木兰目最原始科,其原始性表现在木本、单叶、全缘、羽状脉、虫媒花,花单生,雌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花药长,花丝短,单沟花粉,胚小,胚乳丰富等。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个较原始的科。广义的木兰科包括有木兰亚科、八角亚科、五味子亚科、水青树亚科等,狭义的木兰科指木兰亚科和鹅掌楸亚科。乔木或灌木,常绿或落叶,植物体具油细胞。单叶互生、全缘,稀分裂,托叶盔帽状包围顶芽,小枝具环状托叶痕。花两性,稀单性,单独顶生或腋生,萼片与花瓣6~21,通常无明显区分,雄蕊及雌蕊均多数,各部离生;每心皮胚珠2~14颗,昆虫传粉。聚合果的成熟心皮为蓇葖。种子1~14枚。共 15属约260种,常间断分布或局限分布于一定地区,但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洲东南部、北美东南部及中美,少数种类分布于亚洲马来群岛及南美洲。中国产11属约140种,主要分布于云南 、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在中国北纬34°以南至海南岛是森林中主要上层树种。木材为散孔材,纹理直,结构细,材质轻软,干燥少开裂,易施工。有些种类如合果含笑属,材质坚硬、刨面光滑、美观、抗虫耐腐强,为制造高级家具、重要建筑的上等木材。木兰科植物有200多种,中国有100多种。木兰科中有许多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我国有20属400多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已知药用的有13属113种 生存现状落叶或常绿的乔木或灌木。树皮、叶、花有香气。单叶互生,托叶大,脱落后留存枝上有环状托叶痕,花大,单生枝顶或叶腋,两性,萼片和花瓣很相似分化不明显(统称花被),排列成数轮,分离,花托柱状;雄蕊、雌蕊均为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果实为聚合果,背缝开裂,稀为翅果或浆果。种子胚小,胚乳丰富。渐危种。合果木仅分布于云南南部至西部,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建筑和家具用材树种。由于历年砍伐,成年植株日渐减少。 海拔下限(米) 在盈江一带700;向南开口的滇东南河谷的迎风坡面上800;在澜沧江两侧盆地边缘中山1300。 海拔上限(米) 在盈江一带1000;向南开口的滇东南河谷的迎风坡面上1500,稀达1700;在澜沧江两侧盆地边缘中山1500。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25-35米,胸径70-100厘米;树皮褐色;芽、嫩枝、叶柄和叶背被白色平伏长毛。叶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6一22(一25)厘米,宽4一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脉9一15对;叶柄长1.5一3厘米;托叶痕为叶柄长的1/3或1/2以上。花芳香,淡黄色,花被片18一21,6片1轮,外2轮倒披针形,长2.5一2.7厘米,向内渐狭小,内轮披针形,长约2厘米;雄蕊长6一7毫米,花药长约5毫米,侧向开裂;雌蕊群狭卵圆形,长约5毫米,心皮完全合生,密被淡黄色柔毛,雌蕊群柄长约3毫米。聚合果肉质,通常为椭圆状圆柱形,长6一10厘米,直径约4厘米,成熟后不规则小块状开裂脱落,木质化的心皮中肋扁平、弯钩状,宿存于粗状的果轴上。种子10一20,外种皮鲜红色。 生态特征:海拔较高的偏干性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带 特性产地主要位于西部偏干性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地带,但分布的海拔较高,生长在山地雨林中,位于季雨林之上,生境的热量比季节雨林低,而湿度偏高。年平均温18--21℃,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11--14℃;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旱季露重雾浓,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1--84%以上,土壤深厚、肥沃、保水良好,有机质较多。合果木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常与网脉肉托果Semecarpus reticulata Lec.、滇南Phoebe nanmu (Oliv.) Gamble、盆架树Winchia calophylla A. Dc.组成山地雨林。花期8--10月,果期翌年2月。 地理分布分布于云南勐腊、景洪、金平、普洱、澜沧、思苍、沧源、耿马、临沧及盈江等县。垂直分布在盈江一带多生于海拔700-1000米;在向南开口的滇东南河谷的迎风坡面上,海拔700-1000米;在向南开口的滇东南河谷的迎风坡面上,海拔为800-1500米,稀达1700米;在澜沧江两侧盆地边缘中山,由于逆温层的作用,出现于1300-1500米之间。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和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产地主要位于西部偏干性北热带季雨和雨林地带,但分布的海拔较高,生长在山地雨林中,位于季节雨林之上,生境的热量比季节雨林低,而湿度偏高。年平均瘟18-21℃,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11-14℃;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旱季露重雾浓,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1-84%以上。土壤为赤红壤至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沃,保水良好,有机质较多。合果木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常与网脉肉托果Semecarpus reticulata Lec.滇南Phoebe nanmu(0liv),Gamble 盆架树Winchia calophylla A.DC.组成山地雨林。花期8-10月,果期翌年2月。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山谷中,印度、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亦有分布。在分布地区应加强管护,严禁砍伐,同时加强护苗,促进繁殖更新。选择适当的立地条件引种造林。 保护价值合果木是木兰科中的寡种属。对研究木兰科的分类系统与东南亚的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木材结构细致,材质坚韧,花纹美丽,耐腐抗虫,少翘曲和开裂,可供高级建筑、精美家具及军工用材。主要分布在云南勐腊,勐海,景洪,金平,普洱,澜沧,思茅,沧源,耿马,临沧,盈江保护措施 应加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严禁砍伐合果木并采种育苗、繁殖、造林。加强管理。 识别要点: 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环。花单生,花萼、花瓣不分,为同被。雌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柱状的花托上,花托于果时延长,子房上位。 栽培要点聚合果成熟未裂时,即宜采回,放于干燥阴凉处,待自然开裂,取出种子,除去外种皮,湿沙贮藏2--4月。苗床土壤应排水良好,发芽前要特别注意田鼠及其他啮齿类为害,苗期要遮荫。 栽培要求:除外种皮,湿沙贮藏2-4月,发芽前注意田鼠等危害,苗期要遮荫繁殖方式:种子繁殖 合果木属拉丁学名:Paramichelia Hu 英文名:Paramichelia 简介:常绿乔木,托叶与叶柄贴生。花两性,单生叶腋;花被片12-18,4-6出数,大小近相等;花药侧向或近侧向开裂;药隔伸出成尖头;雌蕊群具柄,心皮多数,完全粘合,胚珠2-6。聚合果肉质,小果不裂或不规则迟裂,中轴木质化,宿存,果皮中脉钩状。约3种,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及亚热带,从我国西南部、印度北部,经中南半岛至苏门答腊。中国约2种。 同属物种开放分类: 生物、植物、自然、中草药、红树林 别名: 剪子树、海枷子、海淀子(广东、海南) 分类: 红树科 -- 角果木属 描述: 灌木或乔木,高2-5米;树干常弯曲;树皮灰褐色,几平滑,有细小的裂纹;枝有明显的叶痕。叶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长4-7厘米,宽2-3 (-4)厘米,顶端圆形或微凹,基部楔形,边缘骨质,干燥后反卷,中脉在两面凸起,侧脉不明显;叶柄略粗壮,长1-3厘米;托叶披针形,长1-1.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具总花梗,长2-2.5厘米,分枝,有花2-4 (-10)朵;花小,盛开时长5-7毫米;花萼裂片小,革质,花时直,果时外反或扩展;花瓣白色,短于萼,顶端有3或2枚微小的棒状附属体;雄蕊长短相间,短于花萼裂片。果实圆锥状卵形,长1-1.5厘米,基部直径0.7-1厘米;胚轴长15-30厘米,中部以上略粗大。花期秋冬季,果期冬季。 分布:台湾省和广东省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省。在热带海滩或海湾内,为红树林组成树种之一。树皮含鞣质,质量好,可提制栲胶。 【药 名】:角果木 【来 源】:为红树科植物角果木的全株。 【功 效】:消肿解毒、收敛止血。 【主 治】:用于痈疽疮疡、丹毒、恶疱、无名肿毒、虫蛇咬伤等症。用于溃疡久不愈、吐血、大便出血、以及各种外伤出血。 【性味归经】:苦、涩,寒。入肝、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10克。或研末冲水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别 名】:剪子树、海枷仔、海淀子(海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台湾、广东南部及海南。【拉丁名】:Ceri-op tagl (perr),c. B. Rob 【考 证】: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中药化学成分】:叶含胆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 28一异岩藻图醇。 合果木与观光木 常绿绿木,高达25米,胸径1.1米;树皮淡灰褐色,具深皱纹。小枝;芽叶柄、叶下面和花梗均被黄棕色糙状毛。叶互生,全缘,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一匣米,宽8--40厘米,主单争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楔形,上面绿色,有光泽, 中脉被小柔毛;托叶与叶柄贴生,叶柄长1.2一2.5厘米。托叶痕几达叶柄中部。花两性,单生叶腋,淡紫红色,芳香。花梗长约6毫米,花被片9,3轮,窄倒卵状椭圆形,外轮的最大,长1.7—2厘米,内渐小。内轮的长1.5—1.6厘米,雄蕊多数,长7.5—8.5毫米,雌蕊群柄粗,长约2毫米具槽,密被糙状毛。聚合突骨果长椭圆形,下垂,长10—18厘米,径7—9厘米,厚木质,成熟时沿背缝线开裂,外果皮暗绿色,有苍白色大形皮孔,干时深棕色,具显著的黄色班点;每聚合果有心皮5—12个,每心皮有种子l一12粒。种子具红色假种皮,椭圆形或三角状倒卵形,长约l厘米,宽约8毫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观光木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属于热带到中亚热带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气温高,降水量大,是其生境的主要特征。本种开花后落花落果严重,因此自然更新困难。对本种的保护应着重在开花、结种、种子出芽和幼苗成长等环节上,促进其自然更新。同时应加强易地引种栽培,扩大园林绿化的引种。观光木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州黎平县的龙额地坪,双江银朝,从江丙梅,翠里及黔南荔波县的立化,散生于海拔180—800米的溪谷、河旁、林缘或常绿阔叶林中。 生境与生态学特征 观光木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深厚肥沃的土壤。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17—23℃,绝对最低温可达0℃以下,年降雨量1200—1600毫米,相对湿度不低于80%多生于砂页岩的山地黄壤或红壤上,pH值4—6。观光木为弱阳性树种,幼龄耐荫,长大喜光,根系发达,树冠浓密。黎平县龙额有4株大树被砍伐后,其伐桩部重新萌发出茂盛的幼树,说明观光永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黎平、从江等地的观光木常与木荷、 杉木、毛桐、臼栎、玉叶金花等混生。 观光木新梢年生长量达24厘米左右,萌发期3月下旬或4月上旬,展叶期4月下旬或5月上旬,变色期10月上旬,落叶期在第二年新芽萌动时同时老叶开始脱落。 保护价值 观光木是中国特有的古老孑遗树种,对研究古代植物区系,古地理,古气候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树干挺直,木材轻软,结构细,少开裂,易加工,是家俱、建筑、细工、乐器和胶合板等用材。树冠浓密,花多而美观、具芳香味,可提取香料;果实独特,是优良庭园观赏树种和行道树种。 保护措施 观光木在贵州以独立大树留存,数量极小。应对现存的母树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在采取挂牌法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制定管理办法和落实责任,以实现有效保护,并应积极引种栽培扩大分布范围。栽培时,采摘成熟果实,放置阴凉处铺开2—3天,将种子取出,除去腊质假种皮,即可进行播种或沙藏催芽立春播种。其种子易丧失发芽力,不宜干藏。根据凯里树木园观察资料,其种子播后易遭鼠害,要注意防鼠。出苗后注意防地蚕危害,一年生苗高达25厘米,地径0.9厘米,二年生苗高74厘米,地径达1.58厘米,定植成活率可达99%。出土萌发率可达60%以上。 濒危等级 濒危种。观光木是中国特有的古老孑遗树种,为木兰科的单种属植物。目前多星散分布,数量极少。其种子易丧失发芽力,更新困难。随着森林的破坏及乱砍乱伐,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有陷于灭绝的危验。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合果木与华盖木现状 稀有种。华盖木目前仅见于云南西畴法斗。因历年砍伐利用,现仅存7株大树。由于花芳香,开放时常被昆虫咬食雌蕊群,故成熟种子甚少,即使种子成熟,亦由于外种皮含油量高,不易发芽,而影响天然更新。若产地森林继续破坏,或残存植株被砍伐,就有绝灭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1300 海拔上限(米):1550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达1.2 米,全株各部无毛;树皮灰白色;当年生枝绿色。叶革质,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5~26(~30)厘米,宽5~8(~9.5)厘米,先端急尖,尖头钝,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侧脉13~16对;叶柄长1.5~2厘米,无托叶痕。花芳香,花被片肉质,9~11,外轮3 片长圆形,外面深红色,内面白色,长8~10厘米,内2轮白色,渐狭小,基部具爪;雄蕊约65枚,花药内向纵裂;雌蕊群长卵圆形,具短柄,心皮13~16枚,每心皮具胚珠3~5枚。聚合果倒卵圆形或椭圆形,长5~8.5厘米,直径3.5~6.5厘米,具稀疏皮孔;蓇葖厚木质,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圆形,长2.5~5厘米,顶端浅裂;种子每蓇葖内1~3粒,外种皮红色。 特性 华盖木生长于山坡上部、向阳的沟谷、潮湿山地上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产地夏季温暖,冬无严寒,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温16~18℃,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最高达90%左右;雾期长,年平均霜期只有8.6天。土壤为由砂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或黄棕壤,呈酸性反应,pH值4.8~5.7。地被物和枯枝落叶腐殖质层深厚达10~20厘米,有机质可达20%以上。华盖木为上层乔木,树冠宽广,根系发达,有板根。常与大叶木莲Manglietia megaphylla Hu et Cheng、云南拟单性木莲Parakmeria yunnanensis Hu、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 Hemsl.、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nsl.、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urtt et Hill.、假吴茱萸叶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s var. pseudoevdiaefolius Feng、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 Chang、檫木Sassaffras tzumu (Hemsl.) Hemsl. 等混生成林。华盖木开花结果较少,每隔1~2年开花一次,花枝不多,结实率亦低。花期4月下旬,果期9~11月。 保护价值 华盖木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木兰科亚科顶生花木兰族Magnolieae中的原始类群,对木兰科分类系统和古植物学区系等研究有学术价值。树干挺拔通直,木材结构细致,有丝绢般的光泽,耐腐、抗虫,是滇东南珍稀的用材树种。花色艳丽而芳香,可选为庭园观赏树种。 保护措施 建议在产地建立森林保护区,严禁砍伐残存植株,并加以特别的保护,并组织有关单位采种育苗,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10~11月采种,采回后将种子外种皮洗除,然后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随即播种。不能秋播的地区,将种子放在湿沙中层藏,翌年2~3月播种。种子一般在20~30℃时发芽,播种后30~50天苗出齐,苗期要遮荫。苗床最好用沙质土或腐殖质土,播种后土壤要保持湿润,但切勿多浇水,以免种子霉烂。 生态和生物学特征产地主要位于西部偏干性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地带,但分布的海拔较高,生长在山地雨林中,位于季节雨林之上,生境的热量比季节雨林低,而湿度偏高。年平均温18-21℃,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11-14℃;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旱季露重雾浓,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1-84%以上。土壤为赤红壤至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沃、保水良好,有机质较多,合果木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常与网脉肉托时Semecarpus reticulata Lec、滇南 Phoebe nanmu(Oliv.)Gamble、盆架树 Winchia calophylla A.DC组成山地雨林。花期8-10月,果期翌年2月。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