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际关系学院
释义

国际关系学院是由教育部管理的一所中国重点大学,地处北京市西郊风景区,西临颐和园,东望圆明园,毗邻北大、清华、中央党校等著名学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精英荟萃,人杰地灵,地理位置和教育科研环境十分优越。

中文名:国际关系学院

外文名: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简称:国关

校训:忠诚 勤奋 求实 创新

创办时间:194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政法

主管部门:教育部

现任校长:刘慧

知名校友:邹加怡、安民、秦刚、刘欢

所属地区:中国 北京

主要院系:英语系、日法语系、国际政治系、国际经济系等

学校简介

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由教育部管理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49年创建的中央外事干部学校,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正是从这里受训后走向世界的。1961年,学校同外交学院合并办学,易名为外交学院分院。1965年,由陈毅元帅定名为国际关系学院,直属于中央调查部。文革期间,由于学院特殊的政治背景,教学和管理遭受较大程度破坏,并于1970年停办。1979年起开始恢复招生,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正值国际关系学院校庆45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亲笔题词,“努力把国际关系学院办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

现任领导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领导名单

党委书记 刘慧

党委副书记 陶坚 田 禾

党委委员 刘 慧 陶坚 郭惠民

田 禾 李家兴 姬小工

孙志明 吴 慧 赵晓春

杨建英  

国际关系学院行政领导名单

院 长 陶坚

副院长 郭惠民 李家兴

院长助理 孙志明 吴 慧

校训

忠诚 勤奋 求实 创新

基础设施

国际关系学院本科教育设有英语、日语、法语、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传播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管理等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英语、日语、法语、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专业硕士点。学院还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继续教育设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外国留学生教育。学院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实行小班教学和精细化培养,尤其注重外语基础、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造就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社会竞争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材。

国际关系学院拥有一支新老结合、忠诚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既有多年从事国际事务工作、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也有在教学岗位上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知名教授,还有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教学科研基础扎实的中青年教师。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跟踪国际前沿成果,为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国际关系学院长期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为先,是没有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极少数全国重点高校之一。近年来国家投入数亿元资金对校园进行整体改建,学院已建成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和电化教学设施,卫星接收站能够实时传送多语种新闻和专门节目;图书馆设备先进,中外文藏书丰富;学院教学科研综合设施条件以及生均占有资源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科研教学

国际关系学院重视科研教学,秉承“知时、知势、至诚、至精”的办学理念,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品质、组织纪律观念、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有关重大外事活动中,均表现出来良好的政治素质、出色的专业水平、较强的活动能力和奋发的精神风貌,获得主办单位的表彰和赞扬。学生在参加中国性大学生各类竞赛中也屡创佳绩,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国际关系学院长期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为先,是没有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极少数中国重点高校之一。近年来国家投入数亿元资金对校园进行整体改建,学院已建成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和电化教学设施,卫星接收站能够实时传送多语种新闻和专门节目;图书馆设备先进,中外文藏书丰富;学院教学科研综合设施条件以及生均占有资源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图书馆

图书馆创建于1949年12月,1963年建成独立专用的馆舍,1986年迁入5925平方米的新馆,赵朴初先生题写馆名。2001年馆舍全面装修改造,各项服务功能更为完备。图书馆年购书经费约100万元。有中外文藏书26万余册,中外文报刊700余种,光盘1万余件,电子图书近4万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138个。所有文献资料全部开架借阅。馆藏国际关系、各国政治、外交、世界经济和计算机类图书较为丰富,情报、反间和国家安全类图书品种齐全;英日法德俄等原版外文书约占1/5,尤以英文原版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居多;还珍藏明清民国时期原版线装书1980册,并陆续入藏《中华再造善本》一套。已初步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藏书体系。图书馆有8个服务窗口,除借书处和读者服务部外,有2个电子阅览室和4个阅览室,另有6个自习室,共设有座位960席,折合在校生人均0.5个座位。馆舍一层为办公区,二层为阅览区,三层为检索区,四层为自习区,可提供书目查询、文献借阅、参考咨询、打字复印、在线上网和无线上网等服务。1998年6月图书馆局域网开通,同年9月中文图书回溯建库工作完成,次年2月英文图书回溯建库工作完成,全面实现了中英文图书的自动化管理。2005年加入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立与清华、人大和外交学院等31所高校的馆际互借关系,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文献资源保障。在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图书馆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共主编或参编著作48种,发表论文54篇,其中6篇刊登在核心期刊上,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8篇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图书馆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为宗旨,以建设现代化的一流图书馆为发展战略,致力于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光荣历程

国际关系学院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光荣历程:曾为诞生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五十年代首创从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完成从单纯外语专业向复合型涉外专业的转型,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重点的多学科大学,为国家政法机关、外事部门及教育科研等单位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材。国际关系学院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批准建校并到校视察;陈毅元帅亲笔题写院名;江泽民同志1994年又亲笔题词:“努力把国际关系学院办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拥有光荣的历史,更有光明的未来。一代一代的国关人总是以国家的发展、振兴和安全为己任,励志图强,与时俱进,为把国际关系学院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涉外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忠诚奉献,不懈奋斗。

专业简介

国际关系学院有教学系(部)10个:分别为英语系、日法语系、国际政治系、国际经济系、文化与传播系、法律系、信息科技系、公共管理系、政治理论教研部及体育美育教研部。学院本科教育设有英语、日语、法语、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行政管理(文化传播方向)、公共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传播学10个本科专业,开设必修课程237门,选修课程153门。学院还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继续教育设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外国留学生教育。学院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实行小班教学和精细化培养,尤其注重外语基础、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造就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社会竞争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材。

根据对外交流人才培养需要及各系、科不同对象,学院开发并设置了一批对外交流课程,每学期开设对外交流专业知识的必修课程3门以上。

院系介绍

日法系

早在国关成立不久,学院便设立了东西语系。该系依靠过硬的外语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外语人才,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日法学子遍及大江南北。国际关系学院建校56年来,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科建设成绩突出,专业特色逐步彰显,综合实力稳步攀升。尤其是特色化、高质量的外语教学,更加提升了国关的知名度。几度风雨,几度夕阳,几许黄沙,日法系一直延续到了此。国际关系学院拥有一支新老结合、忠诚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在该系,拥有许多在教学岗位上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知名教师。该系还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和讲学,派出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在国关这块土地上,日法系的人数虽然不是最多,但同学间的关系是最融洽。学生工作也因为大家精诚团结而异常出色,大家共同致力于为同学服务,使日法系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04年5月,日法系学生分会成功举办了首届“日本文化节”。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该系不仅提高了国关的知名度,更为“文化校园”增添了亮点。另外,该系多次参加院级文艺晚会及各社团活动,担当校园文艺活动的先锋。

国际政治系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成立于1984年,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好,系统掌握政治学、国际关系基础理论方法、国际关系历史与国际法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4名。20多年来,国际政治系坚持外语加专业的复合培养模式,培养了近千名合格毕业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国际政治系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关系综合分析能力、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外交外事战线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骨干、专家。

国际经济系

该系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高校中最早进行外语与专业复合的新建系之一。设有一个硕士点专业(世界经济)和一个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承担着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3个层次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每学年约完成课堂教学2000多学时。

法律系

国际关系学院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富于创新进取精神和忠诚奉献精神,掌握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具备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能力,尤其要熟悉涉外法律知识和国际法知识,通晓中国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熟练运用英语交流,能够胜任国家政法系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或者从事其他法律服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民法学、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国家安全法、法律逻辑学、犯罪心理学、比较法学(英)、刑事侦查学、国际关系史、法律实务与法律文书写作、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同时开设法律前沿问题系列讲座。本专业侧重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应用型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年富力强,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优良,重视课堂教学与法律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涉外法律问题、国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信息科技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技系始建于2003年,是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个文理兼容、偏重理科的系。到2006年9月,该系有正式教职员工17人,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1人,具有副高级职称4人,讲师8人,助教1人。专职教师中93%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72%,而博士学历的教师占21%。到2006年9月,该系共有在本科生264人,研究生28人。信息科技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外语和数学基础扎实,具有全面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包括软件、硬件和网络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有系统深入的信息应用和管理、信息处理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知识面宽、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信息科技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完善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光电磁力等实验室教学环境。该系共有9个实验室,分别为物理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信息安全与信息对抗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信息获取与分析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通信实验室、条件保障实验室等。信息科技系具有三个教研室,分别是基础教研室、计算机和网络教研室、计算机公共教学教研室,拟筹建专业教研室和研究生教研室。信息科技系与安全部、国内外同行以及相关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每年都有教师访问国外的院校和研究机构,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同时也经常邀请世界各地的杰出学者来进行讲座和合作研究。信息科技系正在按照世界一流大学信息系的办学模式,申请了国家和部级相关课题,内容涉及国内外最新研究领域,为学生们接触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此外,该系每年还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的优秀学子加入到教师队伍,为创造雄厚的师资力量输入新的血液。

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9月,其前身是1997年建立的行政管理系。在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公管系从学科建设到专业特色,从师资队伍培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公管系下设公共管理教研室和行政管理教研室。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英语水平,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熟悉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管理规则和机制,能够胜任国家机关、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涉外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公管系现有教职员工17人,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教学兼行政秘书1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6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8人,在读博士1人。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公管系已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结构较为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他们参与或主持了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教材近20部,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与传播系

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所在的文化与传播系,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国际新闻系与中文系。1996年,两系合并成立为管理系。2004年更名为文化与传播系,2005年设置传播学专业并开始招生。2008年,文化与传播系传播学专业先后成为“北京市高校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分设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传播两个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系统掌握国与国关系框架下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公关协调和中英文交流和文字处理能力,胜任政府部门、文化教育机构、新闻单位及企业组织中对外文化交流、新闻业务、对外汉语教学、公共关系、中英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传播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培养具备较为深广的中西文化知识素养,掌握在国与国关系框架下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及较为系统的媒介传播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整合,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研究能力及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胜任信息整编、文化安全等文化传播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传播学专业(汉语国际传播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深广的中西文化知识素养和较系统的媒介传播知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各类高校或教育机构中从事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以及能在国内外文化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单位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交流、文化安全、新闻业务、中英文秘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国际关系学院在继续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建院初期培训工作是学院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开始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夜大、函授、脱产等办学形式,开设有英语、法律、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关系、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财务会计专业,随着该院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又增加了文化与传播、公共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小而精,重质量的办学原则,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已有3629名成人本专科学员获得该院专、本科文凭,200余名学员获得学士学位,部分学生考取了研究生。同时为国家多家部委单位举办中、高级公务员外语脱产培训班,已培训3000余名各类各层次的外语学员,近几年培训外国留学生1000余名。努力开拓,锐意进取,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诚挚欢迎广大学子踊跃报考国际关系学院。

办学规模

国际关系学院,简称“国关”,有别于位于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皇家园林风景区,西望颐和园,东邻圆明园,毗邻国防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关以培养新中国高级外语外交类人才著称;毕业生以外语与国际关系复合型背景而见长。国际关系学院历来对录取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组织纪律、综合素质有严格的要求。高考为提前批次录取,考生政治面貌须为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男女比例一般为7:3,男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70cm,女生不低于160cm。设有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传播、国际法、英语、日语、法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等专业。研究生教育以本院为中心与多所国家级科研院所联合办学,设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法、国际传播、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英语、日语、法语等专业硕士点。学院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进行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的培养。学院拥有一大批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讲授中国对外政策、外交史、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美国全球战略、欧洲一体化研究、日本政治与外交、亚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学、国际问题研究方法、战后国际关系史等课程。

学院曾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率先完成从单纯外语专业向复合型国际事务专业的转型,长期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办学传统,为国家政法、外事部门和众多涉外企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办学模式和教学风格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全国重点院校。现任党委书记为刘慧教授,院长为陶坚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尤其注重外语基础和国际关系专业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社会竞争能力、较高升学深造综合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在保持原有专业和优势的基础上,正立足重新崛起的中国,面向日新月异的世界,加强和推进以国际关系与国家安全为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向着建设质量特色为本、侧重内涵发展、精细化教学与应用性研究并重的高水平、多学科大学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办学活力。

奖学金制度

学院设有奖学金制度。高考成绩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列前十名并被学院录取者,可享受本院特设的优秀考生奖。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除享受学院的评优奖学金外,还可参加院、系设立的各类单项奖及多种基金奖励。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可在助学贷款、特困补助或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帮助下完成学业。学院鼓励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和通过国家专业考试,本科毕业生考研一般通过率达到报考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率达到报考人数半数以上。每年有若干毕业生进入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国际部和其他涉外企事业工作。

历届英才

著名校友:外经贸部前副部长安民,财政部司长邹加怡,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著名国际问题学者阎学通、楚树龙、刘江永、李义虎、李绍先、陶坚、杨明杰、杨伯江,歌手刘欢等。

对外交流

1、美国职业生涯协会主席为国关学子指点迷津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严峻就业形势,再一次提醒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辅导员需提前做好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工作。在学院领导和对外合作交流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院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张平老师特别邀请美国东北大学咨询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系主任、美籍华人心理学家宗耀民教授于2009年3月1日到6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与讲学活动。

2、美国丹佛大学教授来我院讲学

2008年9月22日下午,美国丹佛大学(Denver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博士(Prof.Sam Zhao)来国际关系学院讲学,就下一届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等主题,发表了精彩的讲演,受到我院研究生的热烈欢迎。

赵教授是著名的华裔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美国外交有很深的研究,他还是丹佛大学中美合作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和《当代中国研究》的主编。我院研究生部主任林宏宇教授会见并主持讲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