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功能性胃肠病
释义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

便秘型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想便时,迟迟解不下,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

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大便稀,一天排便三次以上,有时,自己控制不了。

功能性胃肠病治疗时的心理状况

在近日召开的北京生命科学领域联合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柯美云教授报告,多数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诊治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时应兼顾其心理和生理功能异常。

柯教授指出,治疗存在心理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时,对病情较轻者应立足于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必要时可加用胃肠道调节药物,辅以认知疗法等心理调节治疗。对重度患者,一方面需积极调整胃肠运动和感觉功能,同时需选择心理认知和行为治疗以及放松、催眠、生物反馈治疗等,必要时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患者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数患者伴有焦虑、失眠、健忘、神经过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病人往往表现有一种或几种消化道症状: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主要有上腹痛和不适、上腹胀满、早饱、恶心等;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常以伴有大便次数与性状异常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要症状;而功能性便秘的表现主要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未尽感等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发病年龄多在 20~50岁之间,病程缓慢,常常受情绪、饮食等因素影响。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一般累计须在 12周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诊断功能性胃肠病必须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关键是调养,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纠正激发因素。

此病的预防:便秘型的病人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粮,早晨起床后要适量喝水,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即便排不出大便也要定时蹲便,以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

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3.消食导滞法 适应证:饮食积滞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嗳腐厌食,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嗳腐厌食+苔垢腻。 处方:枳实消痞丸或保和丸 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木香6g、槟榔10g、神曲15g、焦山楂15g、茯苓10g、莱菔子15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鸡内金10g、甘草3g。 4.健脾和胃法 适应证:脾胃虚弱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体质虚弱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炒谷芽20g、炒麦芽20g、鸡内金10g。

功能性胃肠病如何诊断

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和发热,系统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多次粪常规及培养均阴性(至少3次),粪潜血试验阴性。

线钡剂灌肠无相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

纤维结肠镜检查示部分患者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

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及5-羟色胺(5-HT)等含量异常有密切联系。

除上述国素之外,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改变,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总之,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以及肠道动力学改变而发生本病。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是主要原因。病位虽在肠道,但涉及肝,脾,早期多肝郁脾虚,若夹寒,夹热,形成寒热错杂证,后期及肾,多见脾肾阳虚,波及气血,可见气滞血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