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 |
释义 |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高密半印半画年画 所属地区: 山东 · 潍坊 · 高密市 遗产编号:Ⅶ-56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高密市 遗产级别: 市 概述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早期年画为扑灰年画,是在庙宇壁画和文人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纯手绘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 历史传说高密年画半印半画,始于清嘉庆年间,传说当时天津杨柳青画店有个叫胡三的刻版艺人,因不受店主赏识,迫于生计,便千里迢迢,投奔高密东李家庄扑灰年画艺人胡玉显的门下,二人结合各自专长,改革创新,推出以线版印轮廓,局部施以彩绘的新型画种,即“半印半画年画”。在他们二人的影响下,高密从事刻版的匠人逐渐多了起来,据史料记载,清末仅东李家庄就有数十人专事刻版业,创制半印画样200多种,其盛况可想而知。所刻线版皆按照扑灰年画原手描图样刻,基本顺从了扑灰年画的“家规”,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扑灰年画的半成品。 此后,他们拥有了资本,一些刻版艺人还自立门户,坐等顾客(当然是那些画匠了)上门,或出租版或卖版,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版随画名扬,来此购版的画匠,不仅有该县的主顾,还有天津、平度、胶州、安丘、烟台及东北地区等市县的外地主顾,因产品供不应求,有的主顾甚至住在村里,蹲门等货。足不出户,就能把白花花的银子赚到手,这样的好事,令人羡慕。因此有人为东李家庄有名的大、二、小三辈刻版匠编了一个顺口溜:“三辈匠人大、二、小,左右开弓好快刀。四季不问田里事,烧肉单饼卷炉包。左一刀,右一刀,刀刀割着肥肉膘。”真应了那句老话:“一招鲜,吃遍天下”了。 与扑灰年画的区别前期刻版工艺与后期相比,前者精工细雕,线条辅排疏密相宜,刚中有柔,后者线条减粗,略带板滞感。这些刻版简化了手绘难度,大大拓宽了作品的题材面,其表现技巧和生产数量是老牌扑灰年画所难以企及的。故而吸引了一大批擅长手绘年画的艺人加入到绘制半印半画行列当中,提高了绘制质量,增强了画品的装饰趣味,使半印半画成为继扑灰年画之后,民间艺林中绽放的又一朵奇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