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乳管内窥镜
释义

简要介绍

20世纪80年代末有日本学者发明,由光源、影像监视器、摄像记录器、光导纤维镜组成,其外径仅有0.6毫米,可直视乳管上皮的变化,对于乳头血性或浆性溢液而乳房部无肿块物可及的乳管内微小病变的定性、定位就诊,具有划时代意义。

适用病症

乳头溢液

各种颜色的乳头溢液患者,尤其是血性溢液、黄色溢液患者,乳管内肿瘤性病变的发生率约为1/3—1/2,此外白色溢液的患者亦有不少病例为乳管内肿物所致,均需要手术治疗。

不伴乳头溢液的乳晕区肿物

此区域的肿物多数为乳管内肿瘤或纤维瘤,与乳管关系密切,通过乳管镜检查可以明确病变乳管,从而指导手术准确切除肿物及病变乳管,减少术后的局部复发机会。

乳晕区及乳晕周围的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因为乳管近端堵塞,乳管内分泌物、脱落细胞、炎症细胞堆集,从而造成了乳腺的急、慢性炎症,乳管镜可以灌洗、收集乳管内的脱落细胞,行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同时亦可以冲洗、疏通病变乳管,达到引流的目的;此外,若炎症比较局限,亦可以在乳管镜下明确病变的乳管,手术切除病变乳管及局部瘢痕组织。

病变表现及病症判断

正常乳管

正常乳管管壁光滑呈乳白色或淡红色,毛细血管清晰,弹性好,从主乳管远端开始树杈型的逐级分支。我们一般可以可见1~4级分支,分支开口处可见2~4个分叉口,常见为2支。

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变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变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有单发性乳头状瘤,多发性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内窥镜下按结节形状分类可分蒂状、球状、舌状、半球状或扁平状。按病变数量分类可分为单个和多个,其中单个占76%,多个占24%。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大导管内壁的良性肿瘤,大多为单发,癌变率相对较低。乳管镜下见病变常在2、3级乳管,单个瘤体为多数,而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小导管和终末导管,是在乳腺增生基础上的导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的一种增生性改变,镜下见病变在4级乳管多个开口均有瘤体发生。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窦角周边易出血,管壁粗糙,弹性稍差,局部毛细血管丰富,管腔内有大量炎性降解产物(白色絮状物),经冲洗可脱落流出。

乳管内癌

内窥镜下病变是沿管腔内壁纵横向伸展的灰白色不规则隆起,瘤体扁平,常较乳头状瘤大,直径>2mm,基地部较宽,无蒂,壁管僵硬,弹性差,有时可见质脆的桥氏结构,癌先露部常伴有出血。

对比乳腺导管造影的优势

1、先为乳管内窥镜检查能直接通过内窥镜直观到乳腺内的病变,而乳腺导管造影只能通过观察到钼靶显像观察到导管内造影剂的充盈缺失间接判断乳管内占位。定位定性准确。

2、在纤维乳管内窥镜的直视下,可用定位针定位保证术中手术部位的精确,而乳腺导管造影无此作用。

3、部分乳管内良性病变还可以经纤维乳管内窥镜做介入治疗,免除手术带来的创伤和痛苦,而乳腺导管造影仅有检查作用。

乳管内窥镜检查的并发症

局部感染

检查导管相应区域乳腺组织的局部感染,发生率小于2%,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乳管破裂

乳腺导管内压力过大、硬管或光导纤维擦伤导管壁可导致乳管破裂。临床表现为破裂导管处乳腺皮下气肿,检查有握雪感。乳管内窥镜下导管腔消失,皮下黄色脂肪充满视野,使检查无法继续。临床无需特殊处理。

治疗作用

1、乳管灌洗,行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并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2、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疾病,病变乳管冲洗,并注入抗生素等药物。

3、乳管镜下网篮的使用,清楚大块的絮状物或疏通乳管。

4、乳管镜下钩针定位肿瘤性病变,准确切除病变。

5、乳管镜辅助病变乳管微创切除手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