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凤都镇
释义

凤都镇,位于福建省古田县西部,面积185.5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物产资源丰富,是闽东北重要的边贸窗口,被福州市列为“福州远郊蔬菜基地”。

乡镇简介

凤都镇,位于福建省古田县西部,面积185.5平方公里,西界南平、建瓯两市,南依城西,北接凤埔乡,东临城东,辖17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和一个镇办村级林场,总人口2.7万人。凤都镇地处古南公路沿线,京台高速公路古田互通口拟建于此,交通便捷,距古田城关16公里,南平84公里。

历史沿革

凤都原名凤埔、黄埔,又因古属古田第五都,亦称五都,

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初设区,后改乡,并取东西半区的凤都、仕坂各一字为凤仕乡。

1949年10月划称为古田县第三区,

1955年9月改称凤都区,

1956年2月并入局下区。

1959年8月建立凤都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改称凤都乡,

1991年12月7日拆乡建镇。

1997年,面积210千米,人口3.8万,辖凤都、双珠、洋头、溪头、碗厂、东村、梅洋、石坑、上地、石烽、漈面、罗坑、仕坂、坑里、桃溪、双山、村尾、小吉、新建、桃源、上坪、长坑、林场23个村委会。2004年将桃溪、仕坂、坑里、罗坑、双山5个行政村划归新设立的城东街道。

2005年“撤三并二”后桃溪流域的五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并入城东区,面积由原来的210平方千米减为现在的185.5平方千米。凤都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志士为了争取祖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一代英杰,际面村的江作宇、肖江西同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行政区划

辖凤都村、双珠村、洋头村、溪头村、碗厂村、东村村、梅洋村、石坑村、上地村、石烽村、漈面村、罗坑村、仕坂村、坑里村、桃溪村、双山村、村尾村、小吉村、新建村、桃源村、上坪村、长坑村、林场村23个村委会。2004年将桃溪、仕坂、坑里、罗坑、双山5个行政村划归新设立的城东街道。

辖区代码

凤都镇代码350922106:~201凤都村 ~202洋头村 ~203桃源村 ~204际面村 ~205新建村 ~206双珠村 ~207溪头村 ~208碗厂村 ~209东村村 ~210村尾村 ~211小吉村 ~212梅洋村 ~213上坪村 ~219石坑村 ~220石峰村 ~221上地村 ~222长坑村 ~400林场 (附 5村旧代码:~214桃溪村 ~215仕坂村 ~216坑里村 ~217罗坑村 ~218双山村)

气候与物产

凤都镇年平均气温摄氏18.1度,无霜期295天,年降水量1650毫米以上,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凤都茭白名扬四海,堪称“无公害蔬菜”,“凤都茭白”品牌享誉国内市场,凤都镇因此还被福州市列为“福州远郊蔬菜基地”,至今,凤都镇的茭白基地面积已拓展至六千多亩,年产量达9000多吨。凤都镇水果产业蓬勃发展,全镇已形成了凤都、洋头、际面、新建、双珠、溪头等多个水果基地(其中际面油洋亭还被列为“古田县水蜜桃示范基地”),源源不断地出产各类水果,青皮梨、黄金梨、雪青、翠冠、筑花玉露、湖景蜜露、雨花露、水蜜桃、油萘、脐橙、芦柑等品种广受国内外顾客的青睐,目前全镇水果面积达8500多亩,年产水果4000吨以上。凤都镇食用菌历史悠久,生产技术经验纯熟,现建有银耳、姬松茸、茶树菇、香菇四大生产示范基地,各类食用菌干品年产量达 3000 吨以上。凤都镇林竹资源丰富,全镇林地面积23万亩,另有石峰、长坑、上地、际面等四大毛竹垦复基地,木材、竹木制品、笋类产品等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凤都镇畜牧业规模颇大,境内牛、羊、兔、猪、鸭等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禽畜生肉、蛋、奶等产量居古田县前列。

历史人文

凤都原名凤埔、黄埔,又因古属古田第五都,亦称五都,民国时实行保甲制,初设区,后改乡,并取东西半区的凤都、仕坂各一字为凤仕乡。49年10月划称为古田县第三区,55年9月改称凤都区,56年2月并入局下区。59年8月建立凤都人民公社,84年10月改称凤都乡,91年12月7日拆乡建镇。2005年“撤三并二”后桃溪流域的五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并入城东区,面积由原来的210平方千米减为现在的185.5平方千米。凤都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志士为了争取祖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一代英杰,际面村的江作宇、肖江西同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建筑景观

凤都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早在建县之初,这里就有了著名的佛教禅林香寺和道教栖真道院;宋代古田是福建省的“书院之县”,而凤都的“螺峰书院”声名远扬,大教育家朱熹曾讲学于此,并留有手迹。凤都自然景观十分壮丽。从北而西耸立着花山、矮将岗、阔峡岗、五谷仙、银山头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2座,最高峰花山更是达到了1478.3米,可谓奇峰竞秀,蔚为壮观。镇北有石饭甑,石人、石马、石船、石箭、石鸡等自然景观巧夺天工,名声远播,“哑巴帝反朝廷”的传说更给风景秀丽的石饭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光。镇东有五华山五峰连峙,劲松拱秀,闻名遐迩的“玉田八景”之一“华顶秋霞”即取于此。宋邑令李堪有诗赞五华秋色曰:“何处栖真远世纷,五华高顶绝尘氛,仙翁自有餐霞法,漫使人间望彩云。”元代旅行家倪灏称“余尝游历名山大川,穷极东南之胜,若杰特而出者,莫过五华。”明初大诗人张以宁更以李白未莅此地为叹。

经济建设

凤都镇是闽东北重要的边贸窗口,改革开放以来,凤都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以食用菌、水果、蔬菜、竹木、养殖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农民收入得到稳固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日趋进步。2006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3.5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2亿元,工业总产值2.13亿元,1989年还被列为省定首批科技示范乡镇。

凤都镇认真实施“以工兴镇”战略,工业企业不断茁壮成长,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全镇现有私营工业企业达271家。丰富的物产资源、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优质的行政服务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办厂,目前已有3家外资企业落户凤都,全镇已形成了塑料制品、林木加工、食用菌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特色产业

凤都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前往漳州、浙江武义等地参观考察、进行品种的引进试种与筛选,与此同时,做好本地茭白苗的“提纯复壮”工作,特意从省农大邀请茭白专家、教授来镇指导传授茭白生产技术。镇科协办还与福建师大生物工程学院共同承担“茭白品种筛选及丰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已研究出一套“茭白丰产稳产栽培”模式,并选育出“凤茭1号”、“凤茭2号”、“凤茭3号”等优良品种以适应凤都区域的栽种。

凤都镇作为省定的科技示范乡镇,拥有健全的科技网络。整个茭白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已越来越高,尤其是该镇被列为福州远郊蔬菜基地以来,更有力地促进了茭白产业的发展。那么,当地政府如何更好地将“农民扶上马,再送一程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进一步提高茭白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互联网,了解茭白市场的新动态;建立茭白种质资源圃;建立专门的育苗中心,推广无公害农药防治及相配套的栽培技术,争创绿色食品;同时筹建古田县凤都镇茭白综合市场,以便统一管理。此外,研究、开展相配套的保鲜加工技术,力争产品上档次,在国内市场以净菜方式上市。真正做到育苗专业化、栽培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

社会事业

凤都镇的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建有一所中学、三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善,凤都中心小学还被评为省级农村示范小学;凤都镇17个行政村和林场均已开通了有线电视或闭路电视以及固定、移动电话,信息、娱乐工具一应俱全;凤都镇卫生设施较为完善,门诊部科室细分,住院部床位多,医疗设备先进,群众就医十分方便。

基础设施

全镇已开发中小型水力发电站11座(碗厂、新建、卢坪、村尾、奎金山、双溪亭、山羊坑等),总装机容量7845千瓦,正常年发电量3800万千瓦;已建有1115平方米 农贸市场1个、专业水果市场2个、茭白市场多个;已建成了凤九、凤东、凤新、梅洋等水泥路共34.7公里,形成了条条水泥路直通镇中心的公路网络;17个村均已开通了固定、移动电话、有线电视,信息极为畅通。强大的供电保障系统、活跃的交易市场、便捷的交通、优质的信息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前来投资贸易。

交通状况

凤都镇地处古南公路沿线,京台高速公路古田互通口拟建于此,交通便捷,距古田城关16公里,南平84公里。

特色村屯

小吉村貌一角小吉村是古田县老区基点村,革命战争时期叶明根、江作宇、马秀花等革命先辈经常过往这里。叶宗由同志还长期往在该村开展革命工作。该村现有“五老”3名。该村地处凤都镇西南,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与南平市洋后乡村头村接壤,总面积8016亩,人口205户767人,贫困以下人口106户367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村财年收入1000元左右,是市定贫困村。

小吉村海拔650主,为高山区。由于海拔较高,年均气温16℃,年均雾日80天左右,初霜11月中旬,终霜3月中旬末,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1700mm,一般都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这里山势陡峻,村庄就座落在几座高山围成的小山坳里。全村有耕地面积965亩,山地面积7000余亩。耕地多分布在山垅谷间,耕作极为不便。山地主要种植有水果1000亩、毛竹林800亩、南纸林350亩、杉木500亩、松木3000亩,林木主要为幼林,多种于十九世纪80年代。

小吉村委楼小吉村是个山区农业村,农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要农作物是水稻,1991年以来,桃子、油柰等水果种植业逐渐发展起来,香菇、竹荪、白木耳、茶树菇等食用菌也有所发展,但由于路况极并差,运输极为不便,水果种植业、食用菌业终不能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上三项。此外,家庭饲养业是农民收入的补充。如:家庭饲养的猪、鸡、鸭等。

小吉村的居民用房大多是土木结构瓦房,多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新建的砖木结构房屋只有9栋。座落于村西山坡的学校是该村最好的建筑,这座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的三层石混楼房,是1988年村民投工投劳修建的。现村部就设在这里。学校配套设施仍需完善,学校无操场,课桌椅破旧,教学仪器比较短缺。学校现有24人(迁出就读的有50余名学生),老师3人。村医疗卫生设施十分简陋,村卫生站设在一个私人家中,主要是卖一些普通的药品,许多极平常的病症在这里也很难得到医治,村民医疗保健无法得到保障。村通往镇区的路况极差,特别是至梅洋的4公里路段,只有两米多宽,由沙土铺成,雨天不能通行。路况差,交通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造成群众生活贫困的最直接原因。1998年,村建成了卫星电视接收后,可收看6套节目,2003年底开通光纤闭路电视。2001年,全村基本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选,安装了程控电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