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非理性亢奋
释义

陈志武著,探讨中国当前发展的书籍。基本观点是:对于一个封闭多年、人口众多的计划经济国家,当它重新走市场化道路、加入全球化秩序时,积压多年的后发潜力在初始时期必然会快速发挥,经济会迅猛增长。这种太快、相对轻松的增长,往容易带来非理性亢奋,让人得出错误结论。

非理性亢奋

作 者: 陈志武 著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 数: 240000

页 数: 251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8612812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概况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中国的故事是:在不进行实质性政治改革的情况下,凭借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重点发展其制造业、建筑业等“重型”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对新闻媒体和法治环境的依赖度低,所以到目前为止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还可以成功。然而,这一“重型”发展模式是不能持久的,今天的中国经济现实实际上已在挑战这一模式。

仅靠工薪的增长来增加个人收入,虽然能多少使大家共同富裕,但在经济快速增长时,那些不持有任何经营性产权的人无法靠产权的增值而提高收入。结果,收入差距可能难免越来越大。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弥补众多家庭因规模化生产与规模化销售而失去的一般性创业机会(中等收入机会)呢?股份的证券化交易是缓和贫富悬殊的一种方式,给中产阶级在收入上有“与时俱进”的机会。这样一来,尽管工薪阶层不直接经营企业,但他们也能以股东身份分享创业与企业增长的好处。

对于任何社会,多数人有从事“小本生意”的致富机会而且这种致富机会人人平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培育并维持一个足够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或“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一旦中产阶级占多数,社会稳定就会是自然的事情。

作者简介

陈志武,1962年出生于湖南株洲茶陵县,1983年获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前身)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威斯康辛大学任助理教授,1995年获聘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1996年担任终身教授。1998年创办Value Engine(价值引擎)公司,2001年与两个合伙人创办了Zebra对冲基金公司。

目前为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奖励。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的排名是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评出的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监管、资本市场、证券投资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组织战略、股票定价等。

目录

自序

金融与财富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证券市场发展与共同富裕

美国基金公司为何比银行创造的富豪更多?

股市与财富

如何评价股市的贡献?

中国股市质量变差了吗?

股市半桶水

为管理层股票期权正名

安然之谜

非理性亢奋——世界通信的故事

股市泡沫的危害——解读美国股市危机

泡沫破灭引发经济衰退——重温1929年美国股灾

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

社保基金应采用指数投资法

从人的行为偏差谈“指数投资法”

媒体与财富

中国经济前景为何离不开新闻自由?

开放的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

经济学与媒体是如何互动发展的?

媒体和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效率——从安然事件谈起

从诉讼案例看媒体言论的法律困境

法律与财富

立法、立法、再立法?

证监会、法院与人大——如何分管证券市场?

司法独立、判例法与股东权益保护

“判例法”的优势

集体诉讼是保护股民的有效方法

美国如何对待内幕交易?

追查“东京究”

致谢

序言

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来得很快,似乎也来得容易。试想.打开国门、放开私人创业的手脚,还给老百姓投资、生产、定价、运输和销售的权利,就可以带来这么快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能得到这么快、这么大的提升,这让人自然要问:为什么这种政策不早几年、早几十年推出,非得等到经历1958年后的大饥荒、"文革"十年浩劫之后才做呢?--这么简单的政策举措就能带来这么大的效果,似乎来得有点太容易了。其实,这种成功的背后有某种根本性的原因,有某种已经存在、等待了些许年日的"列车",让中国只要决定乘上这一列车,就能迅猛发展。这个列车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全球化,就是两百多年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成果和有利于跨国贸易的国际秩序。

另一方面,正因为成就来得太快,也相对轻松,容易带来非理性亢奋,得出错误结论,这不仅使我们容易把成功的功劳全归结于自己,而且也让我们得出诸如"发展跟法治无关"、"经济增长跟产权保护无关"、"民主宪政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抽象诉求"等短视性结论。不可否认,经过晚清洋务运动、民国改革开放以及人民共和国时期一代一代维新人士、有识之士120余年的努力,到1978年时,中国才具备数量巨大的工人和科技人才群体,也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所以,一旦中国自己选择市场化方向并对外开放,很快地,仅仅通过模仿现代工业、依赖西方世界建立的国际贸易秩序,中国的经济就能腾飞。现代技术和全球化秩序带来的潜力实在太大,给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让后发国家仅仅通过模仿也能一夜暴富。

客观地讲,一个封闭多年、人口众多的计划经济国家,当它重新走市场化道路、加入全球化秩序时,积压多年的后发潜力在初始时期必然会快速发挥。

文摘

金融与财富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有两组数据耐人寻味,一组是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为46%,挣100元存下46元;另一组是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5%,也就是挣100元要花掉100.50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中国人很负责任而美国人不顾明天死活只顾今天享受?

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发达或不发达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不同,另一个原因是整个经济市场化程度高低的影响不同。

在相当程度上,由于中国金融的不发达,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是根据已到手的收入决定消费多少,由“过去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钱。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钱。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个人的消费预算取决于当前以及过去已到手储蓄的收入,等收入到手才消费,甚至到手后还有46%留到以后消费。相比之下,美国人的消费预算由当前和未来收入的总折现值来决定,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实际上是个人财富在今天的总值,这样一来,即使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低,但只要未来的收入期望增加得足够多,财富的增长照样可以让你不仅把今年的收入都花费掉,而且还敢借钱花,即提前消费。换句话说,中国人是根据“收入流”来花钱,而美国人是根据“收入流”加“财富存量的增值”来花钱。

以2005年为例,中国新增储蓄1.8万亿元,居民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大约1.75万亿美元),存钱很多。而同年美国人没存钱,总体上还借钱。可是,美国私人资产的年终总价值为51万亿美元,净增5万亿美元(是中国居民存款余额的2.8倍),人均财富存量净增约2万美元,这些私人资产包括私人房地产、生产性资产、证券和基金,还不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美国人没存下一分钱的新收入,可他们的财富存量却照样上涨5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如果个人消费预算的基础不仅包括当年的收入,而且包括个人资产的增值部分,那么美国人2005年人均可消费金额约为5万美元,因此,虽然他们把当年3万美元的收入全部花完,但实际上还存了2万美元,占可花费金额的40%。所以,他们还是在存钱,只不过存的不是当年的收入,而是资产增值部分。考虑到人们对未来收入信心的增加,2005年美国人的人力资本也升值不少,如果把这部分也算进去,美国人2005年还是存下了不少财富。

当然,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美国人花钱时会把收入和财富增值放在一起来算,而中国人可能只考虑实际收入的多少,不敢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6: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