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月十九夜 |
释义 | 作品名称:二月十九夜 创作年代:当代 文学体裁:诗 作者:冯文炳 诗词原文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枝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室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鉴赏冬天的深夜,诗人默坐在书房中,他面对室中的一盏灯,眼前仿佛出现了耸立的高山、潺潺的流水,而寂静的四野又宛如大海一样包围着他。他想象夜空闪烁的颗颗明星,仿佛是座座鸟林,又仿佛是温馨的花,是游弋的鱼。变幻不定的星室给他梦幻般的感觉,仿佛蓝天的梦魇。而满天的星斗,倒映在海上,海仿佛是夜的镜子。诗人浮想联庭翩,又从夜景回到自身,觉得自己美好的思想仿佛是一个美人,是家,是日,是月,是灯,是炉火。跃动的炉火在墙上留下影子,仿佛树影一般。在诗人的感觉中,这活动的树一般的影子,仿佛是冬夜的声音。这就是这首诗在读者面前与呈现的一连串的意象和诗人抒写的对冬夜的感受。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颇有特点:一是它不作架空抒情,而致力于意象的呈现,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诗人的心境。它的篇幅短小,然而意象繁复。诗人通过一连串跳动着的意象来表现自己飘忽不定的思绪。诗人不说自己的思想如何美好,而是通过隐喻,将自己的思想比作美人、日、月、灯、炉火。美人、日月、炉火等都是美好的事物,它们都有助于将情绪客观化,从而使诗篇生动形象,增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二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唇星与鸟林、花、鱼、梦,思想与美人、家、日、月、灯、炉火,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似乎没有共同点,然而诗人却通过想象,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艺术表现时又省掉了联络的字句,从而反映诗人思路的飘忽与意识的流动。三是运用通感手法。这首诗的末两句“炉火是墙上的树影,是冬夜的声音”。诗人以听觉来写视觉,突出了诗人冬夜的强烈感受,抒写了诗人冲破冬夜的寂寞的主观愿望;在艺术上,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使诗的语言富于弹性与新鲜感。 作者简介冯文炳(1901~1967),笔名废名。湖北黄梅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历任北京大学讲师,湖北黄梅中学教员,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东北人民大学教授。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枣》、《废名小说选》,专著《杜甫的价值和杜诗的成就》、《跟青年谈鲁迅》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