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定势论 |
释义 | 简介前苏联定势心理学学派的一种基本理论,是由苏联格鲁吉亚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乌兹纳捷在本世纪20年代末提出的。 定时论定势是指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状态。最初来自德文“Einstelluns”,由德国心理学家G.E.缪勒(G.E.Muller)和舒曼(F.Schumann)在1899年概括重量错觉实验而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原来是指对某一特定的知觉活动的直接准备性。后来又有德国符兹堡学派心理学家阿赫、瓦特等在动作与思维领域里做了研究,提出决定性趋势的名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乌兹纳捷对这个概念加以改造,进而发展成定势理论,并形成前苏联定势心理学派。1949年,他出版了总结性著作《定势心理学的实验基础》一书,对于定势的概念、产生的条件及其理论的实践意义作了全面地论述,同时采用多种感觉实验反复验证。这一理论认为,定势是主体个性的一种完整的动力状态,是对某种积极性的准备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主体的需要和相应的客观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有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或影响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于预先的准备状态及定势所决定的。例如,人在反复感知两个大小不等的球后,对两个大小完全全相等的球也会感知为不相等。这就是过去的感知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所给予的定势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定时错觉”。乌兹纳捷强调,定势在人的生活中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遍的现象,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基本的、决定的作用。本世纪50年代前后,苏联以乌兹纳捷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心理学家们对定势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与理论讨论。由于定势学派把这一概念扩大为解释个性心理特性形成的基本原理,曾一度引起前苏联心理学界的激烈争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