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妃 |
释义 | 1 古代妃嫔封号◎ 简介古代妃嫔封号之一。 ◎ 历史沿革北周时,有此封号。 唐代,与贵妃、淑妃、贤妃称四夫人,位于皇后之下,九嫔之上,相当于正一品。 宋、辽、金、明、清各朝亦有此号。 附 唐代后妃建制,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嫒,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嫒),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女(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唐玄宗时改为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 2 北周宣帝嫔妃北周宣帝皇后陈月仪(565年-65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的五个皇后之一。颍川人,是大将军陈山提的第八个女儿。大象元年(579年)六月被选入宫中,封为德妃;一个月后,封为天左皇后;第二年二月,改封天左大皇后。因为宇文赟后来又宠爱尉迟炽繁的关系,便将皇后由四个改为五个,增加天中大皇后的位置,封陈月仪为天中大皇后。 3 唐高祖尹德妃◎ 简介尹德妃(?—?),唐高祖李渊嫔妃之一。德妃尹氏生酆王李元亨。尹德妃和张婕妤是李渊晚年最为宠幸的嫔妃。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通谋,妃嫔相勾结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 相关史料《新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 高祖二十二子:窦皇后生建成(李建成)、太宗皇帝(李世民)、玄霸(李玄霸)、元吉(李元吉),万贵妃生智云(李智云),莫嫔生元景(李元景),孙嫔生元昌(李元昌),尹德妃生元亨(李元亨),张氏生元方(李元方),郭婕妤生元礼(李元礼),宇文昭仪生元嘉(李元嘉)及第十九子灵夔(李灵夔),王才人生元则(李元则),张宝林生元懿(李元懿),张美人生元轨(李元轨),杨美人生凤(李凤),刘婕妤生元庆(李元庆),崔嫔生元裕(李元裕),小杨嫔生元名(李元名),杨嫔生元祥(李元祥),鲁才人生元晓(李元晓),柳宝林生元婴(李元婴)。 ...... 帝晚多内宠,张婕妤、尹德妃最幸,亲戚分事宫府。建成与元吉通谋,内结妃御以自固。当是时,海内未定,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数将兵在外,诸妃希所见。及洛阳平,帝遣诸妃驰阅后宫,见府库服玩,皆私有求索,为兄弟请官。秦王已封帑簿,及官爵非有功不得,妃媛曹怨之。会为陕东道行台,有诏属内得专处决。王以美田给淮安王神通(李神通),而张婕妤为父丐之,帝手诏赐田,诏至,神通已得前,不肯与。婕妤妄曰:“诏赐妾父田,而王夺与人。”帝怒,召秦王让曰:“我诏令不如尔教邪?”他日,谓裴寂曰:“儿久典兵,为儒生所误,非复我昔日子。”秦府属杜如晦骑过尹妃父门,恚其傲,率家童捽殴,折一指。父惧,即使妃前诉秦王左右暴其父,帝不察,大怒,诘王曰:“儿左右乃凌我妃家,况百姓乎?”王自辨晓,讫不置,繇是见疏。帝召诸王燕,秦王感母之不及有天下也,偶独泣,帝顾不乐,妃媛因得中伤之,为建成游说曰:“海内无事,陛下春秋高,当自娱,秦王辄悲泣,正为嗔忌妾属耳。使陛下万岁后,王得志,妾属无遗类。东宫慈爱,必能全养。”乃皆悲不自胜。帝恻然,遂无易太子意。 ...... 4 唐睿宗嫔妃◎ 简介唐睿宗窦皇后(?—693年?),因曾获封德妃,所以又称窦德妃。唐睿宗为相王时,窦氏为孺人。睿宗即位,窦氏进为德妃。窦氏生唐玄宗李隆基及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后来武则天登基,唐睿宗降号为皇嗣,长寿二年(693年),户婢团儿诬陷窦氏与皇嗣妃刘氏(肃明皇后)挟蛊道祝诅武则天。武则天将二人杀死在宫中,葬处无人所知。景云元年,与刘皇后同时被追谥,并招魂葬东都之南,肃明皇后陵曰惠陵,窦皇后陵曰靖陵,立别庙曰仪坤以享云。唐睿宗逝世后,追称窦氏为皇太后,与肃明刘皇后祔桥陵。后来窦氏因母以子贵,先祔睿宗室。肃明刘皇后到了开元二十年才得以祔庙。 最初的时候,太常加谥后曰“大昭成”,说道:“法宜引‘圣真’冠谥,而曰‘大昭成’,非也。以单言配之,应曰‘圣昭’若‘睿成’;以复言配之,应曰‘大圣昭成’、‘圣真昭成’。”又引太穆窦皇后开始谥穆,到子唐高祖逝世,合帝谥曰太穆,追增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始谥文德,到唐太宗逝世,合谥文德圣皇后。又援引范晔著作中汉光烈皇后阴丽华等为例。太常谓:“范晔以帝号标后谥,是史家记事体,妇人非必与夫同也。入庙称后,系夫;在朝称太,系子。‘文母’,生号也;‘文王’,既没谥也。周公岂以夫从妇乎?汉法不可以为据。”制曰“可”。天宝八载制诏,自太穆皇后而下六皇后,并增上“顺圣”二谥云。 ◎ 史料记载《新唐书·列传第一》有如下记载: 睿宗肃明顺圣皇后刘氏,祖德威,自有传。仪凤中,帝在籓,纳为孺人,俄为妃。生宁王、寿昌代国二公主。帝即位,为皇后。会帝降号皇嗣,复为妃。长寿二年,为户婢诬与窦德妃挟蛊道祝诅武后,并杀之宫中,葬秘莫知。景云元年,追谥肃明皇后。 睿宗昭成顺圣皇后窦氏,曾祖抗,父孝谌,自有传。 后婉淑,尤循礼则。帝为相王,纳为孺人;即位,进德妃。生玄宗及金仙、玉真二公主。与肃明同追谥,并招魂葬东都之南,肃明曰惠陵,后曰靖陵,立别庙曰仪坤以享云。帝崩,追称皇太后,与肃明祔桥陵。后以子贵,故先祔睿宗室。肃明以开元二十年乃得祔庙。 初,太常加谥后曰“大昭成”。或言:“法宜引‘圣真’冠谥,而曰‘大昭成’,非也。以单言配之,应曰‘圣昭’若‘睿成’;以复言配之,应曰‘大圣昭成’、‘圣真昭成’。”又引太穆皇后始谥穆,及高祖崩,合帝谥曰太穆,追增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始谥文德,及太宗崩,合谥文德圣皇后。又援范晔著汉光烈等为比。太常谓:“晔以帝号标后谥,是史家记事体,妇人非必与夫同也。入庙称后,系夫;在朝称太,系子。‘文母’,生号也;‘文王’,既没谥也。周公岂以夫从妇乎?汉法不可以为据。”制曰“可”。天宝八载制诏,自太穆而下六皇后,并增上“顺圣”二谥云。 5 清康熙帝嫔妃◎ 简介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 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生前最高封号即德妃。 出身微寒的乌雅氏,比康熙帝小6岁,在康熙早期的后妃中是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个。 ◎ 出身微寒她原是隶满洲镶蓝旗包衣,官书上只提其属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却绝口不提孝恭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其本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微贱的事实。雍正也一再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 ,这样说,或许是母家地位的卑微,对于雍正而言,是一种隐痛,出于政治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必须神话自己的出身,抬高母家的地位⑸;亦或许是他为了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而故意作出的姿态。而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包衣(奴隶)之后,却能得到康熙如此宠爱,能够为身为55个孩子的父亲的康熙大帝,生育三子三女,的确不一般。 ◎ 史书中的德妃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 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孝恭仁皇后崩,终年六十四岁。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 乾隆、嘉庆间累加谥,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孝恭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进德妃。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子三:世宗,允祚,允禵。允祚六岁殇。女三:其二殇,一下嫁舜安颜。 ——《清史稿 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 德妃册文命侍郎额星格、持节进封德嫔吴雅氏、为德妃。册文曰、朕惟治本齐家、茂衍六宫之庆。职宜佐内、备资四德之贤。恪恭久效于闺闱。升序用光以纶綍。咨尔德嫔吴雅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动谐珩佩之和、克娴于礼。敬凛夙宵之节、靡懈于勤。兹仰承太皇太后慈谕、以册印、进封尔为德妃。尔其祗膺晋秩、副象服之有加。懋赞坤仪、迓鸿庥之方至。钦哉。 ——《清实录》 ◎ 追谥册文册文曰。母仪正位。仁风诞播于八方。壸德流辉。宝训永垂于万世。进徽称于清庙。玉册爰新。议典礼于容台。彤编式焕。钦惟皇妣大行皇太后华渚炳灵。庆都凝瑞。秉含弘之淑性。应地安贞。树雝肃之芳型。俪天作则。赞襄内治。逮埶目御以加恩。辅佐先皇。自宫庭而起化。宽仁夙著。胥食德而饮和。朴素攸崇。务去奢而从俭。荷生成于圣母。诞育藐躬。极尊养于慈闱。未酬厚载。上推崇之号。允谐万国欢心。执谦让之衷。坚却百僚敦请。音容倐隔。恋慕实深。兹当升祔之辰。莫罄显扬之悃。嘉言懿行。永怀至德于坤元。琬刻瑶棱。肃荐明禋于閟寝。谨侲册宝。恭上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伏冀默扶景祚。宏衍庆源。启后人绍衣之图。克承克继。导寰宇庞鸿之祉。俾炽俾昌。谨言。 ◎ 十年之宠由此,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负责端茶送水等细活的“官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册的四个妃子,她们的地位或者说是在皇帝和众宫人心里的位置,是后来的其他宫妃难以相比的,或者说,后来的宫妃再牛也牛不过这四个人。 可是这四个人中,德妃的出身最低,只有她是包衣之后,不是以秀女而是以更低一级的官女子的身份入宫。只有德妃是十八年单独册嫔。可是德妃的女儿是唯一一个下嫁满人的公主,德妃的两个儿子又都是争储风暴的中心。 从画像上来看,德妃的身上隐隐含着一种雍容华贵的大气。能够稳居后宫三十三年,她一定是一个聪明女子,当然,没有家世的她一定要美,这是她在康熙十七年被康熙看中的唯一资本。之后在宫中的三十多年,她一定会有心计,幸运的是她并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利用这份敏感和睿智暗暗地保护着自己和孩子。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许是皇上欣赏她的原因,史书上没有德妃的“圣祖甚爱之”,也许正是因了她从不张扬的性格。六个孩子,足以说明康熙对她的宠爱。 不错,荣妃也同样生育6个孩子。不过···在康熙二十年册妃的时候,按照四妃的顺序,荣妃已经在德妃之后了。 于是德妃和荣妃并肩成为生育子嗣最多的后妃,她们同样十年间生育六个孩子。但是,荣妃的辉煌,主要集中在康熙十二至十六年,她连生四孩,可是六个孩子中只有两个长大成人。在康熙十六年之后,她就再未生育。可是,此时的康熙皇帝还很年轻啊!为什么荣妃却从此沉寂了呢?难道说仅仅是四个早殇的孩子才让荣妃再未生育么?这一段时间康熙是20~24岁。可以想象那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属于年轻的康熙帝的、充满活力的爱情。而康熙宠德妃,是在十七年~二十七年间,康熙帝是25~35岁,个人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康熙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但德妃仍然盛宠了十年,这说明德妃是很得康熙帝的喜爱的。在诸多后妃之中,德妃一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再说到孩子,荣妃的孩子的命运和德妃之子是没法比了, 生的少的不如生的多的,生的多的不如活的多的! 德妃有3个孩子长大成人。比起一连生四个儿子都早殇的荣妃马佳氏,她是稍幸运的。而胤祚是6岁夭折,皇十二女是12岁夭折,这两个孩子都比荣妃夭折的孩子活的长的多,德妃的丧子之痛不如荣妃那样强烈。 德妃生育十二女的时候已是27岁,而生育胤禵的时候已是29岁“高龄”,这个可以说是破了康熙朝后妃生育年龄的记录。因为她们基本过了25岁就可以让位后来人了,而唯有德妃,这样特殊,在接近她自己的而立之年再次生育,也再一次证明了康熙对德妃宠爱与其他宫妃的不同。 对比一下,荣妃在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能有多大呢?荣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没有记载,只说她“待年宫中”,她是第一个给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15岁,她也不会大到哪去,就算她17岁,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也就是27岁,还是没有超过生胤禵时29岁的德妃。(当年15岁的康熙应该不会和19岁的荣妃生孩子吧~~那样年龄差的也太多了···) 而且乌雅氏是那种从无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经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对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的嫔妃生活她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 三子三女这样的一个女人,一个比较受宠的女人,她的孩子们同样不同寻常。 ◎ 胤禛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清世宗雍正(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 母子不和 由于生育胤禛的时候乌雅氏身份低,按照规矩没有资格亲自抚育皇子,并且康熙也为了安慰当时刚失去孩子的皇贵妃佟佳氏,将胤禛从小养在佟佳氏膝下。母子长期不亲近,加上德妃后来又有了十四阿哥并偏爱小儿子,德妃与胤禛母子之间关系变越来越疏远。康熙末年九龙夺嫡,胤禛胜出即位后,德妃作为雍正生母,不肯移居太后居住的宫殿,并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摆明了不承认雍正的皇位,让即位本来就困难重重的雍正更是面临尴尬局面,也因此被人拿来当话柄质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德妃生下儿子不能亲自抚养反而还要让孩子叫别人为母亲是很值得同情,但她因此而产生的偏心甚至对自己儿子皇位的不承认对雍正是很不公平的,无论是胤禛还是十四阿哥即位,对她都没有坏处,但她的表现实在是没有一国太后的风范。 ◎ 胤禛为德妃写的述哀诗母后周年述哀一首(有序) 母后升遐,倏经周岁。痛色笑之难追,想音容而切慕。潸然泪下,赋此哀辞为念。 慈恩重,难禁涕泪悬。尊荣心莫罄,恍惚岁云迁。 物候常如此,音容独渺焉。寝门空在望,一望一凄然! 母后二周讳辰 自隔慈颜杳,重临此日悲。音徽徒有慕,尊养已无时。 恩念劬劳重,心惊岁月驰。朝来益为怆,抚序泪空垂。 母后三周讳辰 鞠我恩深重,违颜梦渺茫。三年成逝水,百感对流光。 黯黯慈云在,迢迢仙路长。朝来又临讳,含怆仰空苍。 ——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之二十八·诗·四宜堂集一 ◎ 皇七女这是个早殇的孩子,她只活了两个月。(悲惨的命运,夭折了)那时的德妃,应该在崩溃的边缘了,这可是她的第一个女儿,却这么早就去世了···但康熙是不会委屈德妃的。 ◎ 皇九女 固伦温宪公主皇七女是二十一年去世的,温宪二十二年就出生了。 按照玉牒,温宪是皇九女,即五公主。 (九公主的说法是错误的!)。 固伦温宪公主即和硕温宪公主。 温宪自幼是被孝惠章皇后(即太后)抚养长大的,不仅深得祖母疼爱,亦颇受父皇宠爱。 在《为皇太后皇子公主等预备猪鹅鸡等数目清单》中,(选自《康熙朝满文朱批》感谢稽古论坛!)在对公主的供应中,四公主恪靖和六公主纯悫都只得猪肉四斤,(时间是康熙三十六年,其他公主更小得的也更少了),而五公主温宪得猪肉五斤不说,还要多加“鹅半只、鸡一只”···(感慨一下···温宪的早逝是不是因为消化不良啊···老康啊···难道你是按唐朝的审美标准来养女儿的么???)如果说仅凭这一件小事就得出康熙十分疼爱温宪公主的结论,那未免不足服人心。但是由此亦可见,康熙对于这个女儿,一定是很呵护的。 自小,温宪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温宪也很聪明,后来温宪公主的祭文上说: “尔公主秀出紫微,祥开银汉,爰从襁褓即育慈闱。爱每笃于兴居,日无违于左右。弱龄受教,聪慧夙成,性自悦乎诗书,行每谐于箴史。谓诞膺夫景福冀永享,夫修龄作聘元舅之家,仰慰慈亲之恋” 女性册文和祭文上用聪慧之类词的很少,很难得。貌似见过的也就和硕和惠公主(雍正养女,还体现在封号上了),而温宪嫁的也较晚,在康熙出嫁的八个公主中,温宪十八岁受封和硕温宪公主。因为嫁给了树大根深的佟家,所以她的公主府(嫁后住处)在京城。她嫁给的是当时有“佟半朝”之称的佟佳氏家族的,舜安颜,原任銮仪使叶克书之子。这些出嫁的八个公主中有六人嫁到蒙古或西藏,这些公主从此是没有什么机会再见到父皇和母亲的了,这也许是因为康熙和孝惠皇太后舍不得温宪嫁到那么远的地方。而剩下没有远嫁蒙古的两个公主中另一个公主悫靖是嫁给了汉人孙承运,悫靖的母亲袁氏就是一个汉人且并无名分,悫靖因为是康熙的小女儿一定也是受父皇疼爱的。她的婚姻我觉得也可看做满汉间的一种联姻,毕竟康熙作为守江山的满人皇帝要处理好满汉间的关系。孙承运也不过袭的区区一等男,舜安颜好歹还会有一等公的爵位可袭。而温宪的婚姻,她嫁给满人舜安颜,嫁给孝懿仁皇后的娘家人,实际上舜安颜也是康熙皇帝的侄子。(康熙与孝懿是表兄妹)还嫁在京城,不仅仅是太后抚养的原因,亦有康熙对于温宪的疼爱。因此温宪的婚姻不会像姐姐妹妹那样有什么政治成分在里面。然而不幸的是,温宪出嫁仅仅两年之后,康熙帝侍奉皇太后往热河行宫避暑。皇太后带着出嫁的温宪公主同往,结果半路上老太太没事,温宪公主却中暑倒下了。时年20岁。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秋七月 上驻跸热河。闻和硕温宪公主薨。日晡未进膳。扈从诸大臣奏曰、皇上闻公主讣过哀、此时尚不进膳、恐圣躬太为劳瘁。奏入、上传谕曰、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宽释、但皇太后自幼抚养、忽值此变、皇太后伤悼弗胜、膳尚未进、朕亦何心进食乎。诸大臣复固请。上乃诣皇太后宫、视食毕。然后进膳。随谕领侍卫内大臣等、左右两翼各派大臣一员、侍卫十人、送公主柩回京。 亥。命诸皇子及文武诸臣、送和硕温宪公主柩起行。 ----------《圣祖实录〉 雍正元年,3月,和硕温宪公主 追赠为 固伦温宪公主。 ◎ 皇十二女是十二岁时去世的公主,那年德妃38岁,此时的她已丧胤祚、小七、十二三个孩子,不知当时的她心里如何感伤呵。 ◎ 胤祯(允禵)我想不用我隆重介绍了,大家去查他的资料就好,会很全。大名鼎鼎啊!当年他出征西藏,康熙应该就是怕他皇子的身份镇不住众属下,抑或是表明对他的信任,毕竟老爷子没有害怕过胤祯拥兵自重,特意封了一个“大将军王”。如果大家想了解的话,还是去专查胤禵的资料吧,这里说的很少。 雍正元年,64岁的德妃与世长辞,葬于景陵。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 德妃生平顺治十七年生。 康熙十七年,19岁,生皇四子 胤禛。(雍正) 康熙十八年,20岁,胤禛1岁。 封为 德嫔。 康熙十九年,21岁,生皇六子 胤祚 康熙二十年,22岁, 封为 德妃。 康熙二十一年,23岁,生皇七女。(六月生,八月即夭) 康熙二十二年,24岁,生皇九女,温宪公主。 康熙二十四年,26岁,胤祚夭折。 康熙二十五年,27岁,生皇十二女。 康熙二十七年,29岁,生皇十四子,胤祯。(允禵) 康熙三十六年,38岁,皇十二女夭折。 康熙三十九年,41岁,温宪受封 和硕温宪公主,嫁给佟氏舜安颜。 康熙四十一年,43岁,和硕温宪公主去世。 康熙六十一年,63岁,康熙帝崩,胤禛继位,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63岁,晋为皇太后,执意不允诸臣上徽号。 雍正元年,3月,64岁,和硕温宪公主 追赠为 固伦温宪公主。 雍正元年,9月,64岁,德妃去世。封为 孝恭仁皇后, 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省略的部分:(还是写上全部的吧)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皇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德妃晋为皇太后。诸臣为皇太后上徽号,她执意不允。雍正元年(1724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孝恭仁皇后崩,终年六十四岁。皇后梓宫奉安于宁寿宫,雍正帝于苍震门内设倚庐缟素居丧。倚庐为古代遭丧者所居,倚木为庐,于中门外东墙下起庐,先将一根木头放在离墙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东墙,以草苫盖之,南北两出口也以草帘屏之,向北开口,里外不涂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时年四十五岁,每日赴母后梓宫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后死于康熙帝大丧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后梓宫,安奉在寿皇殿。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恭请四后同祔圣祖庙,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乾隆、嘉庆间累加谥,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有关德妃身世的资料:⑶《清史图典?雍正朝》,故宫博物院编,朱诚如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页6:“胤禛的生母吴雅氏出身护军参领之家,原为包衣人家之后……”《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刘潞,《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1期,明清历史,页52-65:在所有被抬旗后妃的家族史上,多少都有过一些记录,唯独孝恭后家族为正黄旗,在清宫文书的记载中只提属正黄旗,毫不涉及其他。孝恭祖父额参之传,列于《八旗通志?正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卷》:“额参,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布达衣大,累擢至内大臣。”雍正在为其母家颁爵的敕书中说:“仁寿皇太后曾祖额布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八旗通志》卷150】查后金与清初所有官职中,未见“布达衣大”一职,与此发音相近者,仅"包衣大",即包衣(奴隶)之首领。联系到“抚育禁庭”,正是世代生活于主子家之包衣的特点。不过,若确立此说,还需旁证。关于额森的职务,《通谱》说:“额柏根,正黄旗人,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其长额森,初任膳房总管,历升内大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29】尽管《通谱》与《通志》中关于吴雅氏世居之处不同,但在额森职务上却为孝恭出身包衣之家提供了旁证:膳房总管即是包衣大。这表明,孝恭出身内务府包衣家庭之说是成立的。雍正在赐敕中吹捧吴雅氏为“本朝旧族,创世名家”,无非是想掩盖母家卑微的出身。不过,历史真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被掩盖,《通志》中在涉及佐领编核时便露了马脚:“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八旗通志》卷4】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康熙帝逝后第四天,“旨”中所说太后应指雍正母孝恭,而“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正是孝恭之弟博启。因此,旨中所说“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即孝恭之亲族。由此可知,孝恭母家实为镶蓝旗包衣。联系到雍正即位前后朝中尖锐复杂的斗争,他为母族带上“正黄旗创世名家”桂冠的心态便不言而喻了。 ⑷《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黄山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页20,《双全等奏缴雍正元年正月谕旨折》:散轶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奉旨:该人等俱问大将军王,区别优劣,缮写绿头牌,与人一并引见具奏。钦此,钦遵。将颜德等二人衔名绿头牌具奏。奉旨:该人等交阿尔松阿、舒鲁、白齐引见具奏。钦此。 ◎ 影视形象《皇太子秘史》邬倩倩 饰 德妃 《宫锁心玉》刘雪华 饰 德妃 《步步惊心》戴春荣 饰 德妃《后宫·甄嬛传》刘雪华 饰 皇太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6 梁末帝德妃五代梁末帝朱友贞德妃张氏。 (《五代会要》云:少帝妃张氏,乾化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册为德妃,其夕薨。案《欧阳史次妃郭氏传》云:晋天福三年,诏太社先藏罪人首级,许亲属收葬,乃出末帝首,遣右卫将军安崇阮与妃同葬。妃卒洛阳。又案:《五代史》无外戚传。《五代会要》云:梁太祖长女安阳公主,降罗廷规,开平二年八月追封。长乐公主,降赵岩,开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普宁公主,降昭祚王氏,开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金华公主,开平二年十月封。真宁公主,乾化三年十月五日封。少帝长女寿春公主,乾化三年四月五日封。第二女寿昌公主,贞明元年九月二十三日封。今考《通鉴考异》引《梁功臣列传》云:罗廷规尚安阳公主,又尚金华公主。是书《罗绍威传》亦载开平四年,诏金华公主出家为尼。是金华公主实归罗氏,《五代会要》阙载。) 7 明神宗郑德妃◎ 生平明神宗德妃郑氏(1565~1630),万历的皇贵妃郑氏曾用封号。 万历十年三月郑氏册封为淑嫔,八月晋德妃,后以皇次女云和公主生,晋贵妃,万历十四年三月,以皇三子朱常洵生,晋皇贵妃。万历不欲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是想立最宠爱的郑氏所出的朱常洵为太子,朝臣也怀疑贵妃想谋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争言立储,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神宗概置不问。由是门户之祸大起。万历二十九年春,皇长子移居迎禧宫,十月立为皇太子,然而并未消除群臣的疑心。明神宗崩,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礼部侍郎孙如游争之,于是并没有册封。及明光宗崩,有人说郑贵妃与李选侍同居乾清宫谋垂帘听政,久之始息。光宗尊其为太妃,崇祯三年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崇祯十七年秋七月戊子,明安宗追尊皇祖妣贵妃郑氏曰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 相关史料《明史 列传》 恭恪贵妃郑氏,大兴人。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进皇贵妃。帝宠之。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帝概置不问。由是门户之祸大起。万历二十九年春,皇长子移迎禧宫,十月立为皇太子,而疑者仍未已。 先是,侍郎吕坤为按察使时,尝集《闺范图说》。太监陈矩见之,持以进帝。帝赐妃,妃重刻之,坤无与也。二十六年秋,或撰《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匿其名,盛传京师,谓坤书首载汉明德马后由宫人进位中宫,意以指妃,而妃之刊刻,实藉此为立己子之据。其文托“朱东吉”为问答。“东吉”者,东朝也。其名《忧危》,以坤曾有《忧危》一疏,因借其名以讽,盖言妖也。妃兄国泰、侄承恩以给事中戴士衡尝纠坤,全椒知县樊玉衡并纠贵妃,疑出自二人手。帝重谪二人,而置妖言不问。逾五年,《续忧危竑议》复出。是时太子已立,大学士朱赓得是书以闻。书托“郑福成”为问答。“郑福成”者,谓郑之福王当成也。大略言:“帝于东宫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赓内阁者,实寓更易之义。”词尤诡妄,时皆谓之妖书。帝大怒,敕锦衣卫搜捕甚急。久之,乃得皦生光者,坐极刑,语详郭正域、沈鲤传。 四十一年,百户王曰乾又告变,言奸人孔学等为巫蛊,将不利于圣母及太子,语亦及妃。赖大学士叶向高劝帝以静处之,而速福王之籓,以息群言。事乃寝。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氵匈氵匈。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帝又于慈宁宫太后几筵前召见群臣,令太子降谕禁株连,于是张差狱乃定。神宗崩,遗命封妃皇后。礼部侍郎孙如游争之,乃止。及光宗崩,有言妃与李选侍同居乾清宫谋垂帘听政者,久之始息。 崇祯三年七月薨,谥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8 明宪宗张德妃张德妃(1448--1497年),明宪宗的妃子。 ◎ 生平简介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天顺四年五月十二日选入内庭,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二十七日册封为德妃,生男三,封益王、衡王、汝王。妃于弘治十年七月初十日未时薨逝,其生则正统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戌时,享年五十。 ◎ 墓志内容宪庙庄懿德妃圹志 妃姓张氏,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父敬,南京府军右卫军籍,母高氏,兄俊,任锦衣卫中千户所正千户。妃天顺四年五月十二日选入内庭,自幼恪遵姆教,及事宪宗皇帝,夙夜勤慎,无少愆违,以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册封为德妃,生男三,封益王、衡王、汝王。妃于弘治十年七月初十日未时薨逝,其生则正统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戌时,享年五十。惟妃德性夙成,壼仪闲习,是以先帝深加眷遇,位列妃嫔。其薨也,今上皇帝辍视朝三日,备仪致祭,进谥曰庄懿,称其生平之行也。圣慈仁寿太皇太后、皇太后皆赐祭、中宫、皇太子、皇妃、亲王、公主皆致祭焉,以是年九月初四日安葬于金山。夫生必有死,理之常也,妃寿虽弗遐,然一疾令终,始终全福,夫复何憾。儒臣奉命志于玄室,百世之下其尚有徵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