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戴帽叶猴
释义

戴帽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体长53-71厘米,尾巴的长度超过体长,达60-95厘米,体重9-14千克。共有四个亚种。脸部为黑色,身体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为黑色外,其余是银灰色或黄色,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在头上戴了一顶“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戴帽叶猴野生量很少。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北部,在中国仅存500-600只,见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江河谷地区。

中文学名:戴帽叶猴

别称:头巾叶猴、大灰猴、翘眉猴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灵长目

科:猴科

属:乌叶猴属

种:戴帽叶猴

亚种:4种

命名者及时间 :Blyth, 1843

英文名称 :Capped Langur

英文名称 :Bonneted Langur

英文名称 :Capped Leaf Monkey

英文名称 :Capped Monkey

外形特征

戴帽叶猴雄性体长53- 71厘米,尾长86- 100厘米,体重11.5- 14.0公斤;雌性体长49- 66厘米,尾长83- 96厘米,体重9.5 -11.5公斤。脸部为黑色,身体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为黑色外,其余是银灰色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脸面黑色,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初生的幼仔体色为桔黄色或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与成年的灰黑成反差,这样就会引起群体中的成员的注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共有四个亚种,毛色有差别,孟加拉亚种腹部,胡须和喉咙为橙色;不丹亚种灰领,腹部淡红色,面部是黑色并具深灰色冠;婆罗门亚种相对其他亚种的毛色都要淡许多。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阿萨姆,曼尼普尔,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缅甸。中国仅见于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贡山、福贡和泸水的高黎贡山西坡)。

生活习性

戴帽叶猴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河谷地区密林,出没于竹林,柚木林和种植园。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在游荡时,通常以一种不规则的队形向前移动,遇惊时向同一方向逃窜。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

亚种分化

(4种)

1.戴帽叶猴婆罗门亚种(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brahma

2.戴帽叶猴孟加拉亚种(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durga

3.戴帽叶猴指名亚种(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pileatus

4.戴帽叶猴不丹亚种(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tenebricus

生长繁殖

繁殖交配期约在9月至1月进行,次年2-4月产仔,妊娠期200天,哺乳期约为4个月。3-4月以前的幼体桔黄色或乳白色,5月龄后开始变淡变灰。幼猴会跟自己的母亲或族群生活,雌性在生育后的第二个月,慢慢脱离自己的孩子,尽管在10或11个月小猴就开始单独觅食,但一岁龄的幼猴仍会继续返回到了自己的母亲的身旁,白天觅食,晚上和母亲一起休息调养。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3-4岁性可成熟。饲养寿命可达20余年。

保护级别

1986年3月,中国云南省在戴帽叶猴的分布地建立了怒江自然保护区。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6:58:42